三月,要說中國汽車市場最火爆的話題,非“降價潮”莫屬。這場席卷了差不多整個中國汽車廠商的降價風暴,讓長期關注車市的我也大吃一驚。而就在這場價格戰激戰正酣之際,3月22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了一篇《理性對待本輪汽車促銷 市場應盡快回歸正常秩序》的稿件,明確表示“此輪降價的炒作應盡快降溫,使行業回歸正常運行狀態,確保全年行業健康平穩發展”,似乎又從官方的角度,為這場“價格大戰”的火焰澆了一瓢冷水。
那么,到底是什么引發了這場“降價潮”,其背后到底有何玄機?未來這場價格大戰的風暴又將何去何從?筆者在查詢眾多資料,并咨詢了業內好友后,有一些心得體會,今天就帶大家一探究竟。
一、緣起
(資料圖片)
隨著自主品牌的崛起,使得相當一部分合資品牌逐漸被市場邊緣化。而梳理這波降價潮,正是始于一部分銷量下滑極為嚴重的合資品牌。其目的,就是為了處理長庫齡、老款或滯銷庫存車型。就像中汽協稿件所說,存在夸大和誤導的效果。
但是,如果這場降價潮僅僅是這樣一些市場號召力已大不如前的合資品牌自娛自樂,似乎也并不能掀起這么大的風浪。那為何最終又演變成了全行業的價格大戰呢?
二、波瀾
筆者也請教了在主流自主汽車品牌工作的好友,發現這波降價潮,其實恰好遇到了一個時間節點,就是國家對汽車RDE排放標準的要求。
RDE全名Real Drive Emission,是指車輛在實際道路上行駛時的污染物排放。由于以往車企對于污染物排放的測定都是在實驗室進行的,這就造成了現在銷售車型不具備RDE排放標準,也就是當下所謂的國六A與國六B(滿足RDE排放標準)的差距。
根據國家最新規定,今年的7月1日,就將禁止銷售、注冊、上牌低于國六B標準的汽車。也就是說,6月30日前,目前市場上所有在售車型都必須完成銷售甚至上牌。
正是這個強制法規成為了各大車企的緊箍咒。特別是庫存壓力大的企業,這方面的壓力會更大。
三、斷腕
在日益臨近的法規壓迫下,又恰逢部分邊緣化合資品牌通過“自斷手臂”式的降價引發了輿論風潮,各大車企也借機跟進就成了必然選擇。
廣大車企在本次降價風潮中到底拿出了多大的誠意呢?筆者的業內好友提供了一份市場的主流品牌成交價走勢圖。從圖上走勢來看,無論是合資,還是自主,在“降價潮”的沖擊下,車價一路走低。用我朋友的話說:“反正要盡快處理出去,真是一脫到底了。”
如此看,由于多重效應疊加,這場降價潮中,各大車企是真的拿出了“壯士斷腕”的決心。
四、歸處
但這場熱鬧異常的價格戰,最終又將去向何處呢?其實中汽協這個時候出來發聲,就已經是一個明確的信號。
還是從我那個神奇的業內好友那里,我拿到了他們這樣一份紅頭文件。從文件里,可以看出,其所在的廠商已經準備好了國六B標準產品的投放。而從字里行間來看,廠家對國六A庫存的處理應該是在可控范圍之內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如果本輪降價更多是針對國六A車型的處理,那留給消費者抄底國六A車型的機會已經不多了。畢竟,廠家不會將不能滿足法規的車型留在手里。
筆者對比了該文件給出的國六B產品指導價,是高于現有產品的市場指導價的,而文件最后還明確提出,新推出的國六B車型將不享受現有的銷售政策,這進一步證實了筆者的猜想,即本次降價浪潮,本身就是受政策法規影響下的短期行為。隨著各廠家對國六A產品庫存的清理,降價浪潮必然不會持久。
對于新的排放標準,筆者也咨詢了技術方面的專業人士。他們表示所謂RDE排放標準,核心是對真實應用場景下排放標準的模擬,從技術上其實并未對產品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對于消費者而言,最關注的產品動力性能和油耗,與國六A標準產品相比不會有太大變化。
綜上所述,從筆者個人看來,這場價格戰即將進入尾聲。從中汽協釋放的信號也可以看出,這種情況是非正常的情況,其實并不利于中國汽車產業的整體發展。可以預計,大概率進入4月后,各大車企的價格都將逐步回歸正軌,中國汽車產業將重新走上發展的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