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一季度,我國汽車出口107萬輛,同比增長58.1%。與此同時,第一季度日本汽車出口95.4萬輛,出口量低于我國,我國汽車的出口量也正式超過日本。中國汽車出口的出色成績,近期還引起了央視財經的關注并重點報道。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期海關總署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過去4月,我國汽車企業出口量達到37.6萬輛,同比增長1.7倍!另外今年前4月我國貨物貿易出口總值7.67萬億元,同比增長10.6%。
換言之,汽車正在成為我國外貿的重要支柱之一。今年1-4月,我國汽車企業共出口汽車137萬輛,同比增長89.2%!
為何我國汽車能在今年實現突飛猛進,成為全球領先的汽車出口國?對此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徐海東表示:
“核心是得益于中國汽車產品的競爭力大幅提高,在產品的質量控制、供應鏈的管理以及維修服務體系等方面,都具備了較好的能力”。
產品獲得認可是推動走向全球化的核心競爭力,其實近些年來不少品牌都在深耕全球市場與提升產品競爭力方面付出了許多努力。例如有歐洲市場基礎的名爵品牌,例如布局海外市場多年的長城汽車、奇瑞汽車等等品牌。
例如長城汽車,截止2022年已經出口到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而奇瑞也已經銷往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
汽車出口量暴增的另一方面離不開新能源車企的崛起。根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1-4月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34.8萬輛,同比增長1.7倍!除了傳統品牌外,像是蔚來、小鵬等等新勢力品牌也在積極擴大自主品牌在全球影響力。
隨著汽車出口量的增長,今年我國有望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對于汽車全球化發展下一步,徐海東指出:
“目前中國汽車的出口還是一種貿易形式的出口,未來主要的發展方向是要到目的國區進行直接投資,整個供應鏈體系可能也需要去本地化。隨著貿易模式出口的增加,我們海外直接投資模式也會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
出口只是第一步,真正要擴大我們自主品牌在全球影響力還要靠本土化。舉個例子,去年比亞迪新能源多款車型在歐洲上市,其中唐/漢 EV售價7.2萬歐元(約50萬元人民幣),元PLUS(ATTO 3)售價3.8萬歐元(約26萬元人民幣)!
從民族情感來說,自主品牌賣高價是值得自豪的事,但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過高的溢價并不適合一個品牌真正長遠的發展。畢竟自主品牌走向全球不僅追求“有即可”,更要實現走進千家萬戶。
在本土化方面長城汽車給其他品牌做了很好的示范。早在今年1月,長城汽車在中東的首家配件中心就在阿聯酋啟動運營;再比如長城在俄羅斯的整車制造工廠。這些都有利于品牌真正實現本土化,提升競爭力。
海外市場的發展對無數中國汽車人來說都是相當振奮的事,這也是無數汽車人的夢想。如今不僅在較近的東南亞國家。并且在遙遠的歐洲、大洋洲、南美洲等地的國家、地區,能看到越來越多自主品牌汽車馳騁在道路上。
不知各位讀者認為今年我國汽車出口會有怎樣的新佳績,同時哪個品牌能率先擁有全球影響力,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