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統(tǒng)計,2022年,國內(nèi)新能源汽車銷量接近六百九十萬輛,同比增幅接近一倍。有預測顯示,2023年國內(nèi)新能源汽車市場潛力也有望達到九百萬輛!可以說新能源汽車發(fā)展勢頭相當迅猛。但隨著新能源汽車越來越多,這一類車型所暴露的安全痛點問題也越來越明顯。例如電池自燃等安全問題,成為了阻礙消費者購買新能源車的主要因素。特別是在十五萬以內(nèi)的平價電動車中,很多車型的電池防護系統(tǒng)做的都比較基礎,因此在這一價位下,不少消費者出于安全考慮,更愿意接受燃油車。
【資料圖】
不過,在上海車展亮相的釔為3,卻號稱能以“零熱擴散蜂窩電池核心技術”,帶來全天候的安心。那么這樣的電池技術到底有什么過人的優(yōu)勢呢?這一次,我們聊得深一點。
一說到新能源車的安全問題,大家其實都能想到“自燃、起火”這些問題。對此,我們也搜集了一些資料。據(jù)資料顯示,2022年,媒體一共報道過國內(nèi)30多起新能源車碰撞后“起火”或者是“自燃”的事件,相比2021年上漲了32%。
那么,新能源汽車發(fā)生火災事故背后的原因或者說邏輯是怎樣的呢?首先,部分新能源車起火自燃的事故中,是由于碰撞后起火。簡單來說,這些新能源車在碰撞之后,電池結(jié)構(gòu)遭到破壞,從而造成電池短路、熱失控,最終導致了車輛起火燃燒的事故。電動車碰撞后電池起火,大多是因為電池防護不到位,結(jié)構(gòu)穩(wěn)定性不高所導致的。而除了碰撞后起火外,也有一些新能源車是在正常行駛、靜止停放或者充電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自燃事故的。這樣的情況就可以說是“車輛自燃”了,畢竟沒有外力碰撞因素的存在。在這種情況下,事故的核心原因,在于電芯內(nèi)短路引發(fā)的熱失控。所以總的來看,新能源車起火等故障,其原因要么是外部保護強度不夠,要么是電池管理系統(tǒng)無法很好地對內(nèi)起到控制作用。
在明白了這些原理之后,我們接下來再來聊聊,針對上述痛點問題,江淮釔為3又做了些什么?
(蜂窩電池技術保障電池包熱失控安全)
江淮通過17年的實踐經(jīng)驗認為在當前現(xiàn)有的技術條件下,電芯的自燃是不可避免、無法杜絕的,只有采用被動安全技術,才能解決電池包熱失控;就像汽車碰撞不可避免一樣,因為采用氣囊等被動安全技術,人的安全才得以保障。
于是從2010年開始,江淮始終在苦苦尋找產(chǎn)業(yè)化級的電池安全方案,歷經(jīng)了2010-2013年的機理探索、2014-2016年的迭代研發(fā)、2017年至今的技術固化三個發(fā)展階段,四代技術進化,15萬輛車長期使用實證,找到了系統(tǒng)級電池包熱失控解決方案,至少包括電芯不同失效模式是安全的、不同失效位置是安全的、不同生命階段也是安全的。最終,江淮將這個方案命名為“0熱擴散蜂窩電池”。
蜂窩電池是基于圓柱電芯的仿生學設計,每一顆圓柱電芯都像蜜蜂被蜂窩保護一樣,得到極其安全的呵護。它有三大核心技術,一是熱隔絕,為每個電芯構(gòu)建一個個獨立的空間,當一個電芯爆炸,該空間能有效抑制爆炸電芯對鄰域電芯的熱輻射;二是電隔離,應用多項絕緣防護技術,杜絕電芯爆炸噴出物引發(fā)的外短路;三是熱電解耦,熱能釋放在一端,電連接在另一端,熱電互不影響。三大核心技術確保一顆電芯爆炸,電池包不失火,整車不自燃,即為“0熱擴散”。
(釔為3電池車身一體化設計保障電池包碰撞安全)
同時,江淮歷經(jīng)十余年25萬輛車市場實證與試驗研究,率先探索出一種獨有的等效電池實際使用中發(fā)生自燃的安全試驗方法。江淮釔為通過采用對同一個電池包內(nèi),安全風險高的不同電芯,加熱觸發(fā)電芯熱失控,電芯起火但電池包不起火,這樣才能永不自燃。而通過這種江淮釔為獨創(chuàng)的實驗方法的蜂窩電池,同樣在針刺、過充等試驗也能輕松通過。為了展示這種試驗標準,江淮釔為還委托中汽研開展蜂窩電池三項全能熱失控試驗,實證蜂窩電池永不自燃。
十年來,蜂窩電池擁有了200多項發(fā)明專利,榮獲了中國工業(yè)企業(yè)創(chuàng)新成果一等獎,榮獲了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榮獲了省發(fā)明專利金獎。
雖然釔為3只是一臺平價的純電A級車,但是在不高的價位之內(nèi),卻把消費者甚為關心的電池安全性放在了更高的位置。而且,釔為3也真正起到了安全普及的作用。在這輛車上市后,隨著用戶感知的加強,釔為3也能否通過更好的安全體驗增強細分市場下的用戶信心,減弱消費者對于新能源車安全問題的擔心呢?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