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篇《新春佳節》? ? ?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2、?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3、“春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蘊含了許多傳統習俗與傳統文化。
(相關資料圖)
4、? ? ? “春節”不單單是一個節日,它更是蘊含著人們的聯系與熱情,也承載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在春節這一時刻,整個中國,乃至世界各地的唐人街,都在慶祝這一節日,與朋友家人共度這一幸福的時刻。
5、也許有些人遠在外地或是異國他鄉,都共賞一輪彎月,共度一段時光。
6、? ? ? ?“新年快樂”雖然只是簡簡單單的四個字,但其中包含了人與人之間的美好愿望,愿生活更充實,愿家庭更和諧,愿工作更順利,愿所有人和事都可以如意。
7、? ? ? ?在此新春佳節,希望所有人可以與家人,與朋友共度美好時光,新年快樂!第二篇《新年新氣象》? ? ? ?新年顧名思義就是要“新”。
8、? ? ? ?辭舊迎新。
9、為了迎接新的一年,人們會為了以嶄新的面貌和精神來迎接這新的一年,準備新的衣服和家具,置辦年貨,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凈凈,準備等著新的一年的到來。
10、? ? ? ?背井離鄉的游子為了能夠在春節與家人團聚,早早的就長途跋涉,回到家鄉,只為春節能夠歡聚一堂。
11、“團圓”是從古至今中國人身上所特有的共性,這一共性仿佛是中國人所與生俱來無法抹去的烙印,最終根深蒂固。
12、? ? ? ?春節的意義也許就是在于我們能夠在新的一年有更美好的生活,更順利的工作。
13、希望所有人都能夠對未來抱有熱枕,用更飽滿的熱情面對未來。
14、 春節到,背井離鄉的游子,都紛紛趕回家,與親人團聚。
15、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有別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心理。
16、這種心理,在我們民俗文化的底蘊深處,可以說是根深蒂固,流傳甚廣,仿佛是每個人身上難以磨滅的烙印。
17、這種團圓習俗在內外中國人的頭都以扎下了深得根脈。
18、 除夕夜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
19、“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后一個晚上。
20、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迎新,消災泣福為中心。
21、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戀的一晚。
22、除夕之夜,最為熱鬧喧囂,天一抹黑,孩子們或者半大小伙子,早已拿著香火,東一聲,西一響的放起了鞭炮,膽大的方大炮仗,年幼的一只手捂著耳朵,遠遠的探著身子點,其他小孩兩手捂著耳朵,緊張而又焦急的等待著……此情此景,即使人到白頭也都還能記得 除夕的主要活動有三項:吃團圓飯,祭祀,守歲。
23、 年夜飯(團年飯)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極為重要。
24、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
25、在古代的中國,一些監獄官員甚至放囚犯回家于見人團員過年,由此可見,“團年飯”對古代中國人是何等的重要。
26、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頓,長面等。
27、而且各有講究。
28、 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
29、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很像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滾來”之意。
30、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門沸騰水消毒后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到了,就能多掙錢。
31、吃餃子的習俗。
32、是從漢朝傳下來的。
33、相傳,醫生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被凍爛了,便制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
34、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去寒溫熱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后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
35、以后,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
36、 新年吃餛沌,是取其開初之意。
37、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很渾沌的狀態,盤古開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
38、 長面,也叫長壽面,是預祝壽長白年。
39、 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
40、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41、年三十守歲,俗名叫“熬年”。
42、為什么稱作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在遠古的洪荒時代,有一種兇惡的怪獸,人們叫它“年”。
43、每到大年三十的晚上,年獸就要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降災于辛苦了一年的人們。
44、人們為了躲避年獸,臘月三十的晚上,天不黑就早早關緊大門,不敢睡覺,坐等到天亮,為了消磨時光,也為壯膽,他們就喝酒。
45、等年初一早晨年獸不再出來,才敢出門。
46、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么事情,人們對年獸放松了警惕。
47、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以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
48、還有幾個童稚,在院子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后“啪啪”的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的掉頭逃竄,此后,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聲響,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袍竹。
49、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
50、這也是所謂爆竹的由來 新年贈橘 在我國的廣東地區流行著新春佳節互贈橘子的風俗,這個風俗是與中華民族的文化緊密相連的。
51、在民間,人們習慣上把橘字寫成桔字,而桔字和吉字又很相近,新春時節民間用橘子互相饋贈以求吉利,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小小的橘子也就成了人們的護身符。
52、 貼春聯 春聯,起源于桃符。
53、“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
54、據《后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郁壘”二神。
55、“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
56、”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57、” 五代時,西蜀的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
58、據《宋史、蜀世家》說:“后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
59、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
60、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
61、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62、 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
63、明代陳云瞻《簪云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
64、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
65、”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城,觀賞笑樂,他還親自題春聯。
66、他經過一戶人家,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的,還未請人代寫。
67、朱元璋就特地為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
68、聯意貼切、幽默。
69、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后春聯便沿習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70、 “新年來了!”“新年來了!”。
71、新年娃娃來到了人間,為人們獻上最衷心的祝福。
72、讓人們在新的一年里更加快樂!過上一年更比一年好的日子! 看,那蔚藍蔚藍的天空一下子變成火紅火紅的了,紅彤彤的彌漫著喜氣洋洋的味道,人們看著真是樂呵啊!那瀝青小道在這個時候也仿佛變成了一條華麗的地毯,地毯的兩旁開著鮮花,走在上面真有種置身仙境的感覺,世界一下子變成了個天堂!人們也紛紛在門前掛上了大紅燈籠,一排排整整齊齊,紅紅火火,美麗極了! 聽,遠處傳來了“新年歌”,人們聽著好象陶醉了似的,不是陶醉在這歌聲里,而是陶醉在了這人間仙境里啊!火紅的天空,五彩的大地,喜氣的燈籠,悅耳的“新年歌”,真是一派好風景啊! 人們穿上了自己的新衣服,臉上洋溢著愉快的笑容。
73、他們走家串戶,互相祝福,好不喜慶。
74、 然而,在這歡慶的日子里,每個人都是這樣的無憂無慮嗎?新年娃娃看到,許多在災患中幸存下來的可憐的人們,并不像其他人一樣有吃有喝,還有新衣服,他們仍舊生活在饑寒交迫之中。
75、新年娃娃掉下了一滴真情的淚,這淚滴飄灑到了那些貧窮的災患地區,轉眼,災民們也過上了美好的生活,他們的臉上不再有憂愁和痛苦,取而代之的是幸福和安逸。
76、新年娃娃露出了可愛的笑容,悄悄離開了。
77、 新年娃娃為新年送上了一份寶貴的禮物,不僅是美好的祝福,還有災民們美好的生活。
78、它走了,但它的祝福永遠留在了人們心中。
79、“給,永遠比拿快樂。
80、”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伸出自己友愛的雙手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那么世界一定會處處都充滿歡笑,幸福與光明! 挑上幾段就可以了。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