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己汽車由上汽集團、阿里和張江高科聯合打造,在誕生之初,上汽集團把智己定位為高端純電品牌,由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掛帥親征,被外界看作是上汽突破新能源、進軍高端新能源市場的王者之鞭。售價區間在30萬元以上的智己高于“同門兄弟”飛凡汽車20萬-30萬元的價格定位,被內部稱為“一號工程”。
今年以來,乘用車市場燃起價格戰,聲稱暫不降價的智己汽車,逐步失去性價比的優勢。2023年初定下的4.5萬臺的年度銷售目標,3個月后,銷量還不足4000,完成率不到十分之一。作為品牌排頭兵的智己L7進入2023年以來銷量非常不容樂觀,今年4月的銷量為79輛,1-3月的月銷量分別為278輛、242輛、29輛,4月智己L7銷量依然保持兩位數,滑鐵盧背后的問題不僅僅一星半點。
讓我們對比一下,智己成立于2020年12月25日,而2021年12月23日AITO問界M5發布,整整晚智己一年“出生”的AITO問界,已迎來了第10萬輛車的下線,從問界M5開始交付僅過去了15個月的時間。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022年12月20日,智己汽車第二款量產車型LS7純電SUV正式開啟預售。6月12日,智己汽車官微消息發布,搭載“全程AI艙”的智己LS7兩款Urban Fit都市系列車型正式上市,其中,LS7 Urban Fit Pro售價為30.98萬元,LS7 Urban Fit售價為28.98萬元。其實,智己L7作為品牌首款車型,先讓價格“平地起高樓”,直逼BBA,聲稱要做“中國的特斯拉”,造成高端的大聲勢最終卻落得個銷售如此蕭條的境地,甚至一蹶不振,那么這個出身名門,被寄予厚望的品牌,到底是出了什么問題呢?
銷量不佳反應大問題 盲定訂單埋著大隱患
雖然新款車型接連上市發布,但近期據新浪科技報道稱,LS7的大量盲訂訂單被掛在某二手平臺,盲訂訂單數據大概率存在注水。究其根本,還是是上汽智己自家辦事不嚴謹,給了人家套利的空間,第一、上汽智己在盲定說明里沒有禁止轉讓盲定訂單的規定,訂車后可以更改購車人姓名、手機號、車輛配置等信息,因此為訂單轉讓下了隱患。第二、上汽智己的盲定存在套利空間,由于訂單可轉讓,而盲定權益比較高,受轉讓人以平均600元的價格接受訂單的話,自己還可以拿到4000多的現金補貼,對于想購車的人還是有誘惑力的。從這個角度來說,車企是否就縱容了這種市場亂象,而對真正想要買這款車的人,是否會因為權益分布策略不平衡心里從而放棄選擇,智己或許應該研究一下消費心理學了。
銷量不佳前提下 “跑馬圈地”是否為正途?
智己的CEO劉濤對媒體表示,“市場卷的厲害,我們在渠道方面的步伐確實慢了一些,今年會加速布局。到今年6月30日之前,一定要做到180家渠道,補足短板。”“到今年年底,智己汽車的目標是設立220家體驗中心和交付中心。”
到2022年年底,數據顯示,在全國智己汽車總共鋪設了113家體驗中心和交付中心。也就是,在單店月銷量為10余臺的前提下,智己竟然要在半年內將把門店數量增加50%。
蔚小理年銷量在10萬臺以上,目前門店數量在300家左右,而年銷不到1萬臺的智己,門店量竟然增加到200臺以上。說到這,小編不禁要問了,制約智己汽車銷量的是產品競爭力?性價比?還是門店數量?
稀缺席位不惜卻 所謂“不玩套路”自打臉
2021年,智己汽車推出促銷政策,前3000名預訂智己L7的車主能夠享受到“天使權益”,在金融方面享受金融免息政策、預定金膨脹政策權益。而這一部分稀缺席位的訂購者需等待一年的時間,在這一年當中,這批首先公開支持智己的創始車主,會一路為這款車宣傳搖旗,智己也營造出權益十分尊貴稀缺的感覺,但是2022年智己L7開啟天使輪鎖單時,用戶卻被告知沒有任何金融免息政策、預定金膨脹政策,而劉濤也聲稱,對這些眼花繚亂的優惠政策不想發表太多評論,智己不玩套路,但是后來網上又拋出,上汽、阿里、張江高科集團的內部員工及其直系親屬正在悄咪咪的享受著比天使輪用戶更多的權益,當然包括并不限免息權益、預定金膨脹等促銷政策,而且覆蓋面積之大令人咋舌,初步估算達十萬名額,也就是說,稀缺席位并不稀缺,渠道客戶待遇更加高。從這個角度說,智己并未把顧客和支持放在心上,而對于用戶們的投訴,智己汽車也并未不低頭認錯。這無法兌現的承諾,口徑不一致的行為,生生打臉卻依然聲稱“不套路”的自以為是,眾多網友不禁是罵聲一片,3000明稀缺席位車主也有很多轉投其它品牌。
當然不在意曾經鐵桿的車主,那么對于上汽或者智己來說,他們在的必然有別的方面。智己宣布于2022年8月1日完成了A輪股權融資協議的簽署。在首輪市場化融資完成后,品牌投后估值達到近300億元;今年2月,智己汽車又成功實現50億元銀團貸款簽約,可見這50億應該是能夠為智己的繼續燒錢而服務好一陣子了。
當然除了上汽、阿里和張江高科外,成立之初智己汽車就設置了員工持股平臺,可見智己汽車設計的股權架構和融資路徑已經明顯的是為IPO上市做了準備的。
寫在最后:2023年以來,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進入了“淘汰賽”的階段,每隔幾日就會有新能源車企破產倒閉。雖說智己有著雄厚的背景,但如今的新能源市場,看重的是實力、品牌形象和口碑,現如今這樣慘淡的銷量就很能夠說明問題,品牌形象上無法突破,產品力上沒有優勢,在口碑上無法立住腳,在如此多方面的負面因素影響下,智己的兩款車想要實現所謂的小目標,確實有點壓力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