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時候,朝廷上的大臣們明爭暗斗,為了爭奪權力而戰,后宮們的妃子們也不老實,為了爭奪自己的地位而斗,更是有很多人為了上位不顧身邊人的死活,手段非常殘忍。
2、縱觀歷史,后妃中的佼佼者應該就是長孫皇后了,那么她是憑借什么樣的聰明才智才如此受人愛戴的呢?長孫皇后出身于名門望族,父親長孫晟是隋朝的右驍衛將軍,母親是隋朝揚州刺史高敬德之女,她從小就聰明伶俐,貌美如花,所以有很多人上門提親,但是長孫家族為了找一個和長孫皇后相配的郎君費了一番腦筋,后來長孫家族聽說竇氏的次子李世民文武雙全,姿貌非凡,年齡也與長孫氏相若,便請人倒提媒。
(資料圖片)
3、李淵早就聽說長孫晟的女兒非同一般,自然滿心歡喜地答應。
4、長孫氏就是這樣嫁給了李世民,后來憑借她的賢德和寬宏豁達的處事方式,使李世民在打天下、坐天下的斗爭中如虎添翼,這一樁美滿的婚姻也成為歷史的美談。
5、后來,李淵做了大唐王朝皇帝,冊封李世民為秦王,長孫氏也順理成章地成為秦王妃。
6、平和幸福的王妃生活沒過幾年,便出現了許多麻煩和苦澀。
7、因為李世民與兩兄弟之間明爭暗斗,關系日益惡化,無形之中讓她成為諸妯娌誹謗的對象。
8、要知道,在夾縫中生存是非常難的,但是長孫氏“內盡孝事高祖,謹承諸妃,消釋嫌猜。
9、”在妯娌之間,她以賢德感人,做什么事情都非常能忍讓,不頂撞的同時也不能吃虧,在行為和言語上要盡量挑不出來刺,讓他們找不到借口來消除猜忌之心,對李淵更是竭力盡孝,使他感受到兒女的親情溫暖,李淵從心底喜歡、信任這個賢惠的兒媳,也為李世民爭取到一份父子的親情。
10、幺武門兵變終于不可調和地要發生了,兄弟之間真刀真槍地干起來時,她一反軟弱順從的性格,勇敢地趕到那戰云密布、令人不寒而栗的玄武門內,親自慰勉將士。
11、長孫氏有膽有謀,臨危不亂,而李世民也成為了唐上朝第二位皇帝,長孫氏順理成章的成為皇后,身份自然就非常尊貴了,但是這個時候的長孫皇后依舊非常賢良淑德,從來不用自己的權威去壓榨別人,對待其他妃子的孩子更是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護有加,有了這樣的皇后在后宮中主持工作,后宮自然就一片祥和的聲音,李世民回到后宮的時候也非常開心。
12、長孫皇后還非常懂事,從來不過問朝廷上的事情,在和李世民相處的過程中總是引經據典,但是一旦李世民談論到朝廷上的事情,她就避而不談,但是如果碰到李世民做不明智的事情,她就要苦苦相勸了。
13、當她聽說太宗要給她的兄長長孫無忌加官時,她深感不安,立刻召見自己的哥哥,叫他要求降職。
14、在長孫無忌的苦苦請求下,唐太宗不得不降了他的職務,長孫皇后這才“喜見顏間”。
15、又對唐太宗列舉了許多古代外戚專權的事例,要太宗引以為戒,應抑制外戚,任人唯賢。
16、事實上,唐太宗委長孫無忌以重任并不是任人唯親,而是長孫無忌在太宗創天下的過程中,出謀劃策,功勞居最。
17、不過,讓人難過的是,長孫皇后一直患有哮喘病,至貞觀八年舊病復發,全國各地名醫都為她診斷過,可病情仍不見好轉。
18、太子承乾見母后危在旦夕,于是便奏請太宗大赦天下,認為做點善事,或許神仙能夠保佑母親早日康復。
19、長孫皇后堅決不答應,她說:“大赦大下有關國家大政,怎能因我一個人,而破壞國家大法呢?皇上若真那么做,我只求速死。
20、”唐太宗無可奈何,只能答應了她。
21、后來,長孫皇后病情惡化,生命垂危,但覺得還有許多事情放心不下,于是派人請來太宗,在彌留之際為太宗薦忠臣,進良諫,還特別囑咐太宗對她“儉薄送終”,“愿因山為垅,無地墳,無用棺槨,器以瓦木,約費送終”。
22、于貞觀十年十月,長孫皇后崩于立政殿,享年只有36歲,葬于昭陵。
23、長孫皇后英年而亡,朝野無不悲慟。
24、李世民更是對長孫皇后去世的事情難過,為她親手寫了序文,對她的一生給予高度的評價并寄予深深的哀思。
25、長孫皇后非常的有能力。
26、因為長孫皇后為唐朝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所以是很有能力的一個人物。
27、她是一個非常有魄力的皇后,是讓這個國家更加平穩運行的重大影響,她幫助皇帝穩定局勢,得到了很多朝臣的愛戴。
28、她是一個奇女子,為國家和社會做出的貢獻非常多,而且還教育出了非常多有才能的孩子。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