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高級統計師考試《高級統計實務與案例分析》備考:擴展核算概述
第八章 國民經濟擴展核算
8. 1擴展核算概述擴展核算是對國民經濟中某些領域的活動或與國民經濟有密切關系的領域進行詳細的描述,以滿足特定類型分析和專門領域 管理的需要。擴展核算在我國目前的統計實踐中仍處于探索階段,尚未有正式的統計成果發布。根據國家管理需求和統計基礎情況,《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2016》收錄了五類擴展核算,分別為資源環境核算、人口和勞動力核算、衛生核算、旅游核算和新興經濟核算,并對其基本結構、概念和指標進行了闡述。一、 資源環境核算資源環境核算是將資源環境等因素納入國民經濟核算中,通過描述資源環境狀況及其隨著時間推移而發生的變化,經濟系統與資源環境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為全面認識資源環境與經濟之間的關系、制定可持續發展政策提供重要基礎信息。(一)自然資源核算自然資源核算包括自然資源資產核算表和自然資源產品供給使用表。1、自然資源資產實物量(價值量)核算表自然資源資產核算表反映自然資源資產(土地、礦產、林木、水資源等)期初期末資產存量水平,以及核算期間的變化量。表的主欄為自然資源資產期初期末存量及本期增加量和減少量,賓欄為自然資源分類。按照計量方式不同自然資源資產核算表分為實物量核算表、價值量核算表。價值量核算表是在實物量核算表的基礎上,采用市場價格估值。在沒有市場價格情形下,采用重置成本法或未來收益凈現值法等方法估值。2、自然資源產品供給表和使用表自資源產品供給表和使用表反映國民經濟各行業與環境之間、以及國民經濟各行業之間對資源產品的供給和使用情況。供給表反映資源產品國內供給和進口情況;使用表反映各行業及 住戶對資源產品的使用,以及資源產品的出口和存貨變動等情況。自然資源產品供給表和使用表包括礦產資源產品、林木資源產品 和水資源產品等供給使用表。由于使用目的和方式不同,不同資 源產品的供給使用表在表式上略有不同,在行業分類和產品種類上也各有側重。(二)環境核算環境核算包括環境保護支出核算、污染物產生和排放實物量核算兩部分。1、環境保護支出核算表環境保護支出核算表反映各種以預防、減少和消除污染及環境退化問題為主要目的所發生的支出。表的主欄為環境保護支出及其構成指標,包括環境保護支出總額,以及其中資本性支出和經常性支出。賓欄為環境保護支出主體分組。根據基礎統計資料情況,按照環境保護支出主體不同,可以分別核算全國、政府部 門、企業部門和住戶部門的環境保護支出。注:環境保護支出總額是指為環境保護而花費在生產方法、技術、工藝及設備設施 上的支出,比如購置機器設備、進行工程建設以及購買專有技術等,這些支出代表資產積累。經常性支出指為實施環境保護活動 而在原材料及消費品購買、人力成本、公共費用、外包服務及租 賃費用等方面所花費的支出。環境保護支出指在環境保護目的下所發生的支出。根據環境保護活動的定義范圍,環境保護支出主要涉及專門環保服務、環 保關聯產品、環境適用產品,其中最基本的部分是圍繞專門環保服務發生的支出。相關指標及其關系如下:環境保護支出總額=政府環境保護支出 +企業環境保護支出+住戶環境保護支出環境保護支出總額=環境保護資本性支出 +環境保護經常性支出2、污染物的產生與排放污染物產生好排放實物量核算表反映各種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和固體廢物的產生和排放情況。表的主欄為三次產業和住戶,表示污染物的來源,賓欄為污染物產生和排放的類別。污染物的產生與排放測算:污染物指進入環境后會對人類健康產生直接或間接危害的物質,包括大氣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水污染物 (如化學需氧量)和固體廢棄物(如工業固體廢棄物、生活垃圾)等。廢棄物指經濟體系在生產、消費或積累過程中丟棄、泄露或排放的固態、液態和氣態物質。可以從產生和排放兩個節點上測算污染物。產生量指經濟活動中產生的污染物,排放量則指排入環境的污染物。二者之間的差別是污染物的處置,可能由產生者自己處置,也可能由專門的污染處置單位(如污水處理廠)處置。經過處置后,污染物可以實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或降低濃度,實現“達標”排放, 直接減少對環境的排放。二、人口和勞動力核算人口和勞動力核算反映核算期內我國人口和勞動力資源狀況以及生產中勞動投入情況。通過對勞動投入的標準化測度,為計算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提供基礎信息。生產率核算反映勞動力、資本、技術進步等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主要包括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等指標。勞動生產率反映經濟總體或分行業勞動力單位時間的產出效率,等于一定時期內經濟總體或某一行業的增加值與勞動投入的比值。全要素生產率反映了勞動力和資本投入增長之外的其他要素對產出的影響,主要包括技術進步、組織創新、專業化和生產創新等。全要素生產率測算是當前的研究熱點。(一)基本結構人口和勞動力核算包括人口與勞動力資源核算表和勞動投入核算表。1、人口與勞動力資源核算表人口與勞動力資源核算表反映核算期初和期末我國人口和勞動力資源總量、結構及變動情況。表的主欄為人口及勞動力期初、期末存量及當期的變化量;賓欄為總人口及按城鄉和勞動年齡分組,其中,勞動年齡人口又按就業人口、失業人口和非勞動力人口分組。2、勞動投入核算表勞動勞動投入核算表反映核算期我國國民經濟各行業的就業人 口和實際工作時間。主欄為三次產業和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賓欄 為就業人口、人均實際工作小時和核算期實際工作總工時。(二)基本概念與指標1、人口與勞動力資源核算表總人口指我國核算期末的所有常住人口。其中,16 周歲以上人口為勞動年齡人口,可以劃分為勞動力人口和非勞動力人口兩類。勞動力人口指在 16 周歲及以上,有勞動能力,參加或要求參加生產活動的常住人口。包括就業人口和失業人口。就業人口指在一定年齡以上,有勞動能力,為取得勞動報酬或經營收入而從事生產活動的人員。具體指年滿 16 周歲,為取得報酬或經營利潤,在調查周內從事了 1 小時(含 1 小時)以上 勞動的人員;或由于學習、休假等原因在調查周內暫時處于未工作狀態,但有工作單位或場所的人員;或由于季節性歇業、單位不景氣放假等原因在調查周內暫時處于未工作狀態,但不滿三個月的人員。失業人口指年滿 16 周歲,有勞動能力但沒有工作,正在尋找工作且馬上可以開始工作的人員。人口與勞動力資源核算表中指標間關系如下:勞動力人口=就業人口+失業人口失業率=失業人口÷勞動力人口2、勞動投入核算表勞動投入可以用就業人數粗略估算,但為了更加準確地反映勞動投入,通常需要根據不同勞動投入的特點進行標準化測度,即根據分行業就業人數和人均實際工作時間對勞動投入計算實際工作總時間。實際工作總時間指勞動力從事貨物和服務生產活動所使用的時間。具體包括:直接時間,即在任何地點為完成工作職責而使用的時間;相關時間,包括等待工作指令時間、因公外出時間、工作培訓時間以及完成協議中列出的其他任務所使用的時間;停工時間,包括工人可以工作但由于暫時的技術,材料和經濟性質等原因而不能開工的時間,休息時間。勞動投入核算表中指標關系:實際工作總工時=核算期平均就業人口×人均實際工作小時×核算期實際天數三、衛生核算衛生保健活動指利用醫學知識以提高和維持人體健康狀況,預防影響健康狀況惡化、減輕不健康影響為主要目標的活動。衛生核算是以衛生保健活動為核心的擴展核算,其目標是借助于國民經濟核算原理對全社會衛生保健活動進行宏觀核算,一 方面顯示與衛生保健有關的支出及其資金來源情況,另一方面顯示衛生保健產業活動及產品供求情況。通過衛生核算,可以描述衛生保健自身的生產、分配、消費、投資過程,分析其對國民經濟各個方面的貢獻和影響。(一)基本結構衛生核算即編制衛生總費用表、衛生供給表和衛生使用表。衛生總費用代表全社會用于衛生保健方面的總支出。衛生總費用表分別按來源法和機構法核算衛生總費用及其詳細構成數據,從資金籌集和資金使用兩個角度揭示了衛生資金在不同運動環節的流量和內部構成。其中,來源法體現衛生費用的資金負擔狀況,機構法體現衛生費用發生的環節。衛生供給表和衛生使用表的核算對象是衛生保健活動。衛生供給表描述衛生保健機構提供的衛生保健產品(貨物和服務)產出及進口,衛生使用表描述衛生保健產品的使用去向。(二)基本概念與指標1、衛生保健活動衛生保健活動指利用醫學知識以提高和維持人體健康狀況、預防健康狀況惡化、減輕不健康影響為主要目標的活動。2、衛生總費用衛生總費用指一定時期內用于衛生保健的貨物和服務的資金總額。3、衛生核算的擴展衛生核算在以下三個方面作了擴展:一是將家庭獲得的用于護理殘疾人的現金轉移視為服務成本(勞動者報酬)而計為產出;二是衛生服務的最終消費包括與職業相關的衛生服務,例如對員工健康的監控和在工作場所內外提供的治療保健;三是衛生核算將零售商銷售的產品全部計為產出。(三)核算分類衛生核算分類主要有衛生保健功能分類、服務提供機構分類和籌資方案分類。此外,還有與這三個維度密切聯系的補充分類, 如服務提供要素分類等。衛生保健功能分類(ICHA-HC)主要包括:治療服務、康復服務、長期護理(衛生)、輔助性服務、醫療用品、預防服務、 治理、衛生行政和籌資管理等;衛生保健提供機構分類(ICHA-HP)主要包括:醫院、可居住長期護理機構、門診服務機構、 輔助性服務機構、醫療用品零售機構、預防服務機構、衛生行政與籌資管理機構、其他經濟單位、國外衛生服務機構等;衛生保健籌資方案分類(ICHA-HF)主要包括:政府計劃和強制性衛生籌資計劃、自愿醫療保健支付計劃(家庭衛生支出除外)、家庭衛生支出、國外籌資計劃等。此外,按服務提供要素(ICHA-FP) 可分為:雇員補償、自我雇傭者報酬、材料和服務使用、固定資本消耗等。四、旅游核算旅游核算是以旅游經濟活動為核心的擴展核算,國際上通常稱為旅游衛星賬戶。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制定的《2008年旅游附屬賬戶:建議的方法框架》(TSA),是推薦各國使用的旅游核算的標準文本。TSA對旅游的消費和供給、相關產業的生產和資本形成,以及與旅游有關的各種非貨幣信息,實行綜合測量,反映旅游活動的供求關系及與其他部門的聯系。我國旅游核算遵循 TSA 的基本原則和編制方法,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精簡了賬戶內容和指標設置。(一)基本結構旅游核算即編制旅游生產核算表。旅游生產核算表反映旅游產業和其他產業生產和消費旅游產品的情況。主欄為按產品類別分列的旅游產品,賓欄為按產業類別分列的旅游產業和其他產業。 行向看,反映旅游產品由哪些產業部門提供,各提供多少,行合計反映了某一種旅游產品的國內產出合計;列向看,不僅反映各產業的產出情況,而且體現各產業產出中用于旅游消費的部分。(二)基本概念與指標1、旅游與游客旅游指個人出于游覽觀光、休閑娛樂、探親訪友、文化體育、 健康醫療、短期教育(培訓)、宗教朝拜,或公務、商務等目的, 在慣常環境以外進行的,連續停留時間不超過1年,并且不是為了在所訪問的地方獲取報酬的經濟活動。慣常環境指個人經常居住或頻繁出入的生活、工作、學習的住所或場所。游客是旅游活動的實施者,指出于個人休閑、或商業及政府事務等目的到慣常環境以外的地方旅行,并且在訪問地連續停留時間或預期連續停留時間不超過1年的個人。游客不包括主要目的是在訪問地謀生的旅行者,也不包括在其公務地點和家庭所在國之間旅行的外交和軍事人員。從國家層面考慮,旅游與游客的關系體現為以下幾方面:(1)本國旅游,即我國常住居民在國內的旅游;(2)入境旅游,即外國居民在我國的旅游;(3)出境旅游,即我國常住居民在外國的旅游。將三方面對應組合起來,得到兩個旅游總量概念:(1)國民旅游,指我國常住居民完成的旅游活動,無論發生在國內還是國外;(2)國內旅游,即發生在我國的旅游活動,無論游客是否為我國常住居民。2、旅游支出與旅游消費旅游支出指在準備旅游出行和在旅游出行期間,供自己使用或饋贈而購買消費性貨物和服務(以及貴重物品)所發生的所有支付。包括游客自己支付的部分,以及由他人支付或報銷的部分。旅游消費是與國民經濟核算銜接的概念,指游客為滿足旅游需求而獲取的貨物和服務總額。所有的旅游支出都屬于旅游消費。 此外,旅游消費還包括在自有度假住宅居住而虛擬計算的住宿服務以及其他虛擬消費。3、旅游產品與旅游產業旅游產品指為滿足旅游需求被游客在旅游中實際消費的各種貨物和服務。從產品與旅游的對應程度看,旅游產品包括旅游特征產品和旅游相關產品兩個類別,前者指主要供游客購買的產品,后者指游客有可能購買但不是主要供游客購買的產品。旅游產業由提供旅游產品的生產活動組成。與旅游產品對應, 旅游產業包括旅游特征產業和旅游關聯產業。旅游特征產業指其產出主要用于滿足旅游需求的生產單位,即提供旅游特征產品的生產單位的集合;旅游關聯產業指生產旅游相關產品的生產單位的集合。(三)核算分類旅游核算分類包括兩種:旅游產品分類和旅游產業分類。1、旅游產品分類《2008年國際旅游統計建議》將旅游產品分為消費品和非消費品。其中,消費品包括旅游特征產品和其他消費品,非消費品包括貴重物品和其他非消費品。2、我國旅游及相關產業分類我國旅游及相關產業指在國民經濟活動中為游客直接提供 行、住、吃、游、購、娛等旅游服務,以及為旅游提供相關服務的產業。按照《國家旅游及相關產業統計分類》,我國旅游及相關產業分為旅游業和旅游相關產業兩大部分。旅游業指直接為游客提供出行、住宿、餐飲、游覽、購物、娛樂等服務活動的集合,包括:旅游出行,旅游住宿,旅游餐飲,旅游游覽,旅游購物,旅游娛樂,旅游綜合服務;旅游相關產業指為游客出行提供旅游輔助服務和政府旅游管理服務等活動的集合,包括:旅游輔助服務, 政府旅游管理服務。 我國在《國家旅游及相關產業統計分類》基礎上核算旅游及相關產業增加值。我國旅游及相關產業增加值是從旅游及相關產業角度沿用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概念而形成的,反映我國旅游及相關產業在當期生產活動中創造的與游客旅游需求有直接聯系的那部分最終產品價值,包括新增價值和固定資產轉移價值。五、新興經濟核算新興經濟:指以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為主體,由互聯網和新技術革命推動的,以信息化和產業化深度融合、商業模式和體制機制創新、人力資本的高效投入和減少對物質要素的依賴為標志的一種經濟形態,表現為傳統經濟活動的轉型升級和新型經濟活動的興起。新興經濟核算是以新興經濟活動為對象的核算。到目前為止, 國際上尚未形成一個普遍認可的、具有嚴格意義的“新興經濟” 概念,更沒有形成一個國際通行的新興經濟核算的范圍、分類和 方法。為及時準確反映我國新興經濟發展情況,國家統計局在深 入調查研究和充分借鑒國際上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初步提出 我國新興經濟核算的基本概念、原則和方法。(一)基本概念和主要特征當代新興經濟主要包括分享經濟、信息經濟、 生物經濟、綠色經濟、創意經濟、智能制造經濟等內容,并呈現四個主要特征:1、以信息技術突破應用為主導的高新技術作為技術基礎。2、以信息(數據)為核心的經濟要素提高社會生產效率。3、以智能制造為先導融合構造現代產業體系。4、以貨物和服務多樣化為導向創新社會分工形態。(二)分類標準為及時反映新興經濟發展動態,準確把握新興經濟活動類型及特征,科學界定新興經濟統計范圍,國家統計局正在修訂《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研究制定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統計分類。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統計分類是《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的派生分類,是新興經濟核算的基本依據。(三)核算內容從核算內容看,新興經濟核算主要包括以增加值為核心的生產核算和收入核算。1、核算范圍新興經濟增加值核算范圍包括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統計分類中的所有具有新興經濟特征的貨物和服務生產活動。由于新興經濟活動變化快,其核算范圍具有動態性。隨著新興經濟發展以及人們對新興經濟認識的加深,新興經濟概念會不斷延伸,新興經濟活動的范圍會逐步擴展,新興經濟的核算范圍也會隨之調整。2、核算方法根據新興經濟特點和基礎資料狀況,新興經濟增加值核算采用生產法和收入法進行核算。生產法是從生產過程新增價值的角度,衡量新興經濟活動最終成果的方法。新興經濟生產法增加值等于新興經濟總產出扣除相應的中間投入。新興經濟總產出指生產單位在一定時期內從事新興經濟活動生產的所有貨物和服務的價值;新興經濟中間投入指生產單位在新興經濟生產過程中消耗和使用的固定資產以外的貨物和服務的價值。收入法是從生產過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反映新興經濟活動最終成果的方法。新興經濟收入法增加值由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余四個部分組成。新興經濟增加值核算的基礎資料主要來自新興經濟活動單位的統計資料、財務資料,有關部門的行政記錄資料,以及互聯網平臺的相關資料等。由于新興經濟活動具有跨界、融合的特點, 因此,為了準確反映新興經濟活動成果,統計單位應采用產業活動單位。
[考試報名]全國高級統計師考試時間|報名時間|報名入口[成績查詢]全國高級統計師考試成績查詢時間|查詢入口[真題答案]全國高級統計師考試歷年真題及答案解析[考試政策]高級統計師報考條件|免考條件|考試科目[培訓課程]最新高級統計師資格考試高清視頻輔導課程試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