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藏在圖書館“深閨高閣”中的古籍,你不想買,去借閱又不方便;即便借到手,還是古時影印本,看得又累又不懂……這些難題隨著《江蘇文庫》的數字化迎刃而解。如今,在電腦前、手機上,卷帙浩繁的古籍可隨時閱讀、檢索、翻譯,免去了往返圖書館的奔波、查找注釋的繁瑣。
2016年,由省委省政府直接領導,省委宣傳部組織實施的全省性文化發展戰略工程——“江蘇文脈整理研究與傳播工程”正式啟動,組織海內外數百名專家學者,凝聚了江蘇當代學術力量的整體優勢,計劃用10年編纂3000冊的皇皇巨著《江蘇文庫》,結成歷史上第一部江蘇文化百科全書。到2022年底,已出書1002冊1985種。
(相關資料圖)
《江蘇文庫》這樣的大型古籍出版工程為什么要推進數字化工作呢?鳳凰傳媒數字化中心副主任蔡立告訴記者:“數字化不僅能對古籍進行高效、永久的保存,從方便《江蘇文庫》使用的角度,數字化工作也完全必要。3000本紙質圖書篇幅浩大,用戶儲存、查閱都會存在諸多不便。通過數字版,用戶可以方便地在線閱讀,并能對數據庫內容開展多維度檢索,從而更好地研究、利用典籍。實施《江蘇文庫》數字化,也展現了江蘇創新與傳統相互交融、科技與人文和諧發展的地域形象。”
據蔡立介紹,2019年第二屆江南文脈論壇上,“江蘇文庫數字化工程”正式啟動。目前已建成《江蘇文庫》數據庫PC端平臺和微信小程序平臺。截至2022年底,《江蘇文庫》數據庫共包含影印本圖書557冊(約50萬張圖片)、排印本圖書169冊(總字數約6300萬字)。
記者在電腦上打開江蘇文庫的網頁,可以用手機注冊登錄,里面有“江蘇文脈整理研究與傳播工程”的介紹,以及古代的人物資料查詢等等。在圖書資料這一版塊,軟件平臺按照《書目編》《文獻編》《精華編》《史料編》《方志編》《研究編》格局建設,電子版的《江蘇文庫》圖書按照分類一一納入其中,查詢極其方便。
比如你要想看《世說新語》這本書,只需在“高級檢索”中“圖書名”一欄輸入《世說新語》,這本書就會出現,并且顯示是在《精華編》中。
如果點開此書,文中不僅有名家注釋,在閱讀時遇到生僻的詞,還可點擊“查閱聯機字典”,此詞的各種解釋就會自動“跳”出。
同時,你會發現數字版還有多個功能,包括復制、引用、在線記筆記、對圖書進行全文檢索、將網頁版文本與圖書原文原貌版進行對照閱讀等,這種閱讀體驗是紙質圖書無法給予的。
如果你想做學術研究,需要查閱與作者或典籍相關的所有資料,可以通過關鍵詞搜索作者或典籍,進行全數據庫檢索。比如輸入“蘇軾”二字,上面會瞬間顯示942處《江蘇文庫》已上線書籍中和“蘇軾”相關的內容,并且顯示《書目編》中出現了131次,《方志編》中出現了151次等內容,這無疑為查找資料,進行相關研究提供了方便。
不少書還提供了原始的影印版本,閱讀中可以放大到較高精度。比如《康熙吳江縣志》,顯示為清康熙二十五年(一六八六)刻本。影印本主要集中在《文獻編》、《史料編》、《方志編》的圖書。??
據了解,江蘇文庫微信小程序也可以實現相同的功能,普通讀者也能通過手機“沖浪”,讓古往今來大量的經典著作觸手可及。
《江蘇文庫》數字化未來的目標是什么呢?“結合我們的思考和專家學者的建議,將從兩個方向努力。”蔡立告訴記者,“第一個方向是影印數字化,即將部分影印圖書文字轉換為重排文字,更加便利讀者閱讀和專家研究;第二個方向是深度數字化,即在已有工作基礎上,從傳統文化普及角度出發,運用人工智能、知識圖譜等技術對數據庫內容進行深度標注,開發音視頻文字等延伸內容,實現江蘇文脈線索追溯,形成面向大眾的江蘇文化數字百科全書。”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楊民仆
編輯: 周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