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效啦!”
4月15日晚
“保屯路211弄項目”基地
【資料圖】
響起長久而熱烈的歡呼聲
紅色簽約板上,98.29%的數字醒目而喜人。這標志著“保屯路211弄項目”在簽約首日就實現了高比例生效,迎來了開門紅。這也預示著黃浦區舊住房成套改造的序幕全面拉開。
4月17日,保屯路211弄12號—15號、16號—17號、22號—25號、30號—33號、36號舊住房成套綜合改造(拆除重建)項目(以下簡稱“保屯路211弄項目”)簽約儀式舉行。區房管局、半淞園路街道、南房集團,部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都來到項目現場,為簽約居民們送上了最誠摯的祝福。大家相約2026年,回搬新房,開啟圓滿新生活。
簽約現場的“意想不到”
“小蔣,真心感謝儂!”4月15日,在熱熱鬧鬧的簽約現場,正在接待居民的經辦人蔣如麟,猛然抬頭間,看到12號的居民老方,向自己遞上了一面錦旗,多少有些錯愕。
左為蔣如麟
屢次和自己“面紅耳赤”的老方,為何在搬走之際要送來這面“挺突然”的錦旗?蔣如麟有點不解,記者也有點好奇,決定走進老方家一探原委。
斑駁脫落的墻壁、堆滿雜物的過道、藏污納垢的合用廚衛,跟隨老方來到12號3樓,記者的第一印象就是破舊和臟亂。“作為普通老百姓,能實現拆除改造,享受到政府的‘陽光’,內心非常激動和擁護。”老方妻子徐明倩告訴記者,一家人,對于這一天,真的盼了很久。
但在看到自家的最初設計方案后,徐明倩說,“心里涼透了,如從頭到腳被澆了一盆冷水。”
原來,住在3樓的徐阿姨家在走廊的最東側,雖然面積不大,但那扇朝東的窗戶卻是家里唯一能照進太陽的地方。在最初的設計方案中,因為這幢樓的整體設計和布局考慮,三樓及以下的東側房間,都改變了開窗方向。因此,徐阿姨家那扇朝東窗戶,就變成了朝北向,“雖然增加了廚衛面積,但家里太陽沒了,我們不能接受。”
居民的呼聲,就是工作的哨聲。居民的難事,很快提到了保屯路211弄項目組的議事日程中。在設計單位的“一戶一方案”人性化修改下,在社區工作者耐心溝通下,在南房物業工作人員專業解釋下,老方家的難題最終破解了。
“真的特別感謝伊拉,我們家現在兩扇窗了,朝東朝北都有了。”看到自己的意見被吸收采納,老方和徐阿姨放下重重顧慮,在最終的方案書上欣然簽下了名字。
“今朝,我不僅帶來了錦旗,還交上了自家鑰匙。”老方說,之前火氣有點大、態度也不好,他為此很過意不去。看到經辦人、設計師、居委等各方,為自家事反復開會商議,反復推敲打磨,如此用心用情、全心為民,他決定連夜找店去制作了錦旗,以表達心中的感激。“為民工程溫暖百姓,心系群眾熱心服務”,這金閃閃的16個字,其實,就是“保屯路211弄”項目組最真實的寫照。
意愿征詢的“加速度”
“保屯路211弄項目”是自《上海市舊住房成套改造和拆除重建實施管理辦法(試行)》發布后,全市首個體量最大的舊住房拆除重建改造項目,也是黃浦區首個落實“兩舊一村”實施意見后的舊住房(小梁薄板結構)成套綜合改造(拆除重建)項目。
要成功實現成套綜合改造,無疑,意愿征詢是最關鍵的環節,也是最難的環節。俗話說,百姓百姓百條心。如何將351證居民的心擰成“一股繩”?這考驗著項目組的每個人。
去年12月,居民們盼來了該項目的第一輪意愿征詢。簽約現場,墻上那貼滿“同意”的小紅點,“99.43%”的高比例同意率,突顯著居民們改善生活環境的迫切心愿,更彰顯著“保屯路211弄項目”組的心血和努力。
如今,在不足5個月的時間內,項目的二輪意愿征詢在簽約首日即達到了98.29%的高比例。能跑出這樣的“加速度”,最關鍵的還離不開一些重要“法寶”。
細數這些“法寶”,統領的應是黨建引領,推進的是人民民主,凝聚的是部門聯動,支撐的是法治保障,牽動的是為民便民。在區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區房管局、半淞園路街道、南房集團凝心聚力,充分利用各自優勢,筑牢做實群眾工作,在前期溝通、計劃立項、方案編制、協議簽訂、項目建設、居民回搬等問題上反復琢磨推敲,大家的目標始終只有一個:讓居民的獲得感更強,滿意度更高。
正是在這樣的齊心協力、迎難而上、全心為民下,“保屯路211弄項目”終于迎來了生效。目前,居民們的搬遷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展開。
在不久的將來,這片原先破舊的小梁薄板結構房屋和不成套房屋,將重建為4幢5—7層的住宅,通過抽戶釋放部分空間,為回搬的每戶居民配備獨立的廚衛空間,實現成套。同時,還將通過增加陽臺設施,開發地下空間,增設現代生活設施以完善電梯住宅小區配套設施等方式,全面提升居民居住品質。
記者 / 王月華
編輯 / 黃騫文
圖片 / 朱影影 盛寅敏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
黃/浦/進/行/時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