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方覺時經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對于現在市場中新發基金認購者卻寥寥無幾的狀況,不少基金公司都“痛心急呼”,“現在基金已經是到了入場的好時機,買基金需要長線持有,做時間的伙伴云云。”
但是響應的投資者卻不見多多少,究其原因有太多的投資者買基金結果卻買成了教訓,本來買基金的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就比股票投資者要弱。在接受基金收益有限的基礎上也自然會認為基金的虧損會在一個相對可控的范圍,但是沒成想大批的基金投資者非但沒能盈利反而遭受了20%甚至于30%的虧損。
而更加令投資者心塞的是所購基金的基金經理在交出如此糟糕的成績單,依舊能夠收取高額的管理費,拿著成百乃至于上千萬的年薪。
而這種一方面交出大幅虧損成績單,一方面對投資者毫無交代的基金經理還大有人在,甚至還有不少所謂的“明星基金經理”。
曾經頂流基金經理袁芳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袁芳作為工銀旗下明星基金經理曾經也是有著亮眼的業績的,目前仍舊管理著231億元規模的基金,頂流基金經理的稱號名副其實。其代表作“工銀文體產業股票A”從2015年成立以來,在歷經幾年的低迷以后從2020年到2021年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跑出了200%以上的收益,被一眾投資者驚為天人,由此袁芳也名聲大噪成為了知名的網紅基金經理。
袁芳:工銀文體產業
但就在眾多基民們沖著袁芳們的名氣來買基金后,卻被現實給狠狠地上了一課。
2021年1月,彼時意氣風發的袁芳在自己名聲大噪之際開了一支新基—工銀圓豐三年持有混合,在眾多基民們熱購之下,工銀圓豐的規模很快達到了71.47億。但是,工銀圓豐并沒有如投資者預想的那般,重新復刻袁芳在工銀文體的輝煌。而且非但沒有賺錢,反而還在一直虧損。更加令人可氣的是在2022年12月,當虧損接近32%的時候,袁芳突然宣布走人了!
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留下一眾目瞪口呆的投資者,竟無語凝噎。
工銀圓豐三年持有混合
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在袁芳離職的那一天工銀圓豐的虧損為-31.9%,幾乎就是在基金跌到谷底的區域,袁芳選擇了離開。更為要命的是工銀圓豐還不同于普通的開放型基金,看到風頭不對投資者還可以選擇割肉止損,像工銀圓豐這種封閉型基金投資者跑都沒得跑,只能硬生生等到基金解封。
至今袁芳為什么離開的原因沒有披露,袁芳虧損后離開,對于自己的投資人一句再見都不說,仿佛和她沒任何關系一樣。而這幾年中工銀瑞信的每年1.5%的管理費0.25%的托管費照收不誤,僅僅初步計算,基民即使虧得一塌糊涂,工銀瑞信也可以收1.07億的管理費,可想而知這1.07億的管理費袁芳作為操盤基金經理能夠分到多少。
參考網傳1.5%的管理費,基金經理大概能分0.25%,差不多就是管理費的1/6,也就是差不多1600萬左右的樣子,可能會有人覺得多,但是參考與袁芳同屬頂流的其他基金經理遠袁芳的這個數字真的不算多。2020年初就有一則諾安蔡經理年終獎八千萬的消息在網絡上流傳。不過后來相關的基金公司出面辟謠了。不過也不會差到哪兒去,還有人曾經給明星基金經理董承非算了一筆賬,根據管理的規模還有管理的分成來估算,大致結論認為年收入在6000到9000個W。
當然以上這些是不可能給公眾公布的,除了拉仇恨沒有什么其他作用,悶聲發大財才是正道。近年來為什么監管屢屢發聲要求金融行業規范薪酬管理,其實就是明里暗里要求降薪了。
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是每個投資者的必修課,基金經理和投資者本不應該是對立關系,信則兩利,失信則俱傷。也希望拿著高昂管理費的基金經理們對于投資者的“辛苦錢”多一點職業操守。
2023和百萬基民在新浪財經定投基金,一鍵購買抓住更好投資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