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著名詩人郭小川筆下《團泊洼的秋天》,讓這個渤海灣邊默默無聞的大洼聲名遠播。近年來,在靜海區大力修復保護之下,團泊濕地逐漸成為“候鳥天堂”。團泊鳥類自然保護區是天津市唯一專門保護鳥類的自然保護區,現有面積62.7平方公里,湖面碧水粼洵、獲葦環生、鷗鳥翔集、錦鱗游匯。作為候鳥遷徙的重要驛站,團泊鳥類自然保護區為鳥兒們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優越的棲息環境。一本記錄了在團泊鳥類自然保護區逗留、遷徙涉及43科、194種候鳥及留鳥名稱、習性及形態特征、保護級別的畫冊——《團泊鳥類自然保護區濕地野鳥欣賞》,近日由中國商務出版社出版。它的作者是本市靜海區政協退休干部王強。這部畫冊既具有觀賞性、知識性,又具有人文地理文獻性,同時它見證了靜海生態文明建設發生的巨大變化,也圓了作者為家鄉野鳥立“鳥”存照的心愿。
王強工作照
(資料圖)
2020年初,作為一名攝影愛好者的王強,戴上口罩、騎上自行車,穿上迷彩服出發了,到家鄉靜海團泊鳥類自然保護區找鳥、拍鳥。無論寒冬酷暑,不管春風冬雪,他遠離人群,獨自到團泊濕地及其周邊,開始了這項“浩大工程”:為野鳥留影拍照。這一拍就是三年多,尤其是每年3月、11月候鳥遷徙的時候,除出現惡劣天氣,他幾乎全在拍鳥,其中2021年到野外拍鳥就達173天(次)。
震旦鴉雀(王強攝影)
其實,王強在團泊濕地拍鳥已有比較長的歷史。但是過去拍鳥,他和大多數攝影愛好者一樣,只注重拍攝國家重點保護的一二級鳥類,如天鵝、白鸛等等,那些所謂“普通”的鳥兒很少飛進他們的鏡頭。這一次,在團泊鳥類保護區管委會的幫助下,在歷年拍鳥的基礎上,王強用3年甚至更多的時間專門為團泊濕地的候鳥、旅鳥、迷鳥、留鳥拍“證件照”。
大天鵝(王強攝影)
為了“找”到鳥,尤其是找到沒有拍到過的鳥,王強特意買了一輛變速自行車,一身迷彩服,常年在團泊濕地及周邊“蹲堵”。渴了喝一點自備的涼水,餓了就啃幾口面包、咸鴨蛋之類的充饑。3年來,他每天“找”鳥的步數都在兩萬步左右。他還曾多次摔傷、刮傷,其中最厲害的是2020年2月的一天,在騎自行車下坡時腰部摔傷;還有一次是在獨流減河拍攝時,從河坡彎腰向上走時,突然間發生右小腿肌肉撕裂,這兩次傷至今沒有痊愈。最令人頭皮發奓的是,草叢中隨時可能躥出蛇、刺猬、黃鼠狼、野狗等動物……王強卻說:“拍鳥的樂趣就在于富于挑戰性。”
非洲禿鶴(王強攝影)
在拍攝中,王強基本不使用三腳架,因為那會影響拍攝速度,他只能手持拍攝。照相機再加上長焦鏡頭,其重量超過4公斤,盡管他平時對左手進行了“端磚鍛煉”,但是對于比較遠的目標依然無法拍實。因此,他要求自己“先拍到、再拍好”,盡量多拍幾張,從中對比、選擇。正是這種孜孜不倦地尋找和堅守,勤奮和耐心,一只只美麗、靈動、敏捷的鳥兒飛進了他的鏡頭。
白骨頂(王強攝影)
從2020年初到今年2月28日,包括過去拍到的鳥類,已經達到45科197種,連同發現但沒有拍到的諸如鵪鶉、畫眉、藍靛頦、紅靛頦等鳥類,團泊濕地鳥類保護區的野鳥已經超過200種,這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崖沙燕(王強攝影)
三年的寶貴時間,王強與鳥兒為伴,觀它們覓食,看它們哺育,聽它們鳴唱,瞧它們起舞,賞它們翱翔,在艱辛的付出中,收獲著快樂。他在“找”鳥的過程中,還經常不失時機地向鄉親們宣傳保護鳥類的法律、知識及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對王強來說,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疣鼻天鵝(王強攝影)
鳥是大自然的精靈,更是人類的朋友。拍攝團泊濕地、拍攝家鄉靜海的野鳥,路還很漫長,王強說,自己將根據身體條件,繼續走下去、拍下去。(津云新聞編輯李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