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61年前,電影《李雙雙》風靡大江南北,女主角李雙雙克服多重阻力,積極投身家鄉建設、參與鄉村公共事務,成為那個時代農村女性的典型形象。21世紀的鄉村女性不僅依然保有李雙雙那般工作熱情,而且擁有更好的教育背景、更開闊的眼界,比起婦女隊長李雙雙,時代給了她們更大的舞臺。
“外來媳婦”能當家──
“咱們‘團購’的農資到了”
(資料圖)
初春時節,靜海區中旺鎮蔡莊子村村民“團購”的貨物到了。啥貨物?化肥、種子等農資。說是“團購”,其實是村級合作社提前登記村民的需求信息,統一采購,讓村民少跑路、少花錢、多增收,還保證質量。
“這學歷高的年輕人就是腦子活,有魄力。”67歲的村民王福云表揚的是蔡莊子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李莉,“團購”創意就是她想出來的。
33歲的李莉,見人未語先笑、語氣溫柔,十多年前從外村嫁到蔡莊子村。2021年當選村黨支部書記之前,她在一家企業上班,從原料采購到銷售,她全程參與,是骨干。當她決定競選村黨支部書記時,沒啥把握:“我年輕,也不懂種地,就想著試試吧。”
結果她不但當選了,還成了蔡莊子村第一個女性黨支部書記。這個有1000多人的村子,為何選這位年輕的“外來媳婦”當家?
“人性好,學歷高。”王福云說。
“年輕,有學歷,能團結人。”62歲的村民韓文革說,村里誰家有事要幫忙,她總是第一時間就過去。
好人不一定勝任工作,能讓村民的生活越來越好才是好村干部。“壓力很大,這幾年頭發掉得都快。”李莉半開玩笑地說。她沒事就到村民家里嘮嗑,黨員開會也請大家多提意見和建議。
“她為人低調,說話辦事從不高高在上。”韓文革告訴記者。
李莉上任后,第一個大考是村容村貌改造,涉及拆遷村民房屋,得挨家挨戶做工作。過去在企業工作接觸人多、應變能力強的優點有了用武之地。
樸實、親和力強的態度,加上堅持公平公正公開原則,李莉做通了村民們的工作,甚至有村民為了改造工作盡快開始,自己出錢補償鄰居的損失。
曾經出租車都開不進來的村子,現在路又平又直,道邊的矮籬笆圈著花圃,家家戶戶門口還有一小塊“自留地”,種花種菜隨君意。“您看這些鋪著面包磚的地方,原來是水溝。用矮籬笆美化,是我去外面參觀學來的。給每家‘自留地’既能滿足個性化需要,又能節省鋪路的資金。”李莉笑著對記者說。
“李莉啊,你可讓我多花了不少錢。”有人向她“抱怨”,“家門口的路修好了,為美化自家宅院,我買了好多東西。”
產業振興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我們村比較偏,發展工業難度大,主要以農業為主。” 蔡莊子村有4000多畝地,2000畝流轉到村級合作社。“村級合作社給種,村民不但可以每年得到分紅,也不耽誤出去打工,增加了收入。”李莉說,自己原本對種地一竅不通,幸虧有村里老同志的傳幫帶。不過她也有自己的優勢,在企業工作時跑銷售的技能,用在了為農產品找最合適的銷路上。將土地流轉給村級合作社的村民,2022年每畝地能得到1262元收益。
村里種地的基本上是老人,去鎮上買種子、化肥,不但路遠,還得自己找車找人搬運。有人還買到過質量低劣的種子,損失很大。李莉看在眼里、記在心頭。“村里的合作社找正規廠家買種子、化肥等農資時,一起給他們買了,差不多一袋化肥能省10元,一袋種子省5元,而且保證質量。” 僅今年開春這次“團購”,就為村民節約成本4.5萬元。
不但享受團購價,不方便到村委會領取農資的村民,還享受“包郵”到家的待遇。
“這些年治理環境,子牙新河的水質也越來越好。我們村有個揚水站,用子牙新河的水澆田,自己種地的村民也跟著一塊受益。”李莉說。
“種子到家,水到地頭,出門踩不著泥路。村民得到了實惠,以前我們村在中旺鎮屬于落后的,現在可不一樣了。事實證明大伙沒看錯,她就是年輕黨員中的佼佼者。”王福云對村里第一位“女當家人”心服口服。
小顏書記能量大──
“我的直播有效果”
從2020年有人動員自己去競選村黨支部書記開始,顏夢娜不止一次在心里問自己“能行嗎”。
1994年出生的顏夢娜,大學畢業后在西青區張家窩鎮董莊子村當了3年農村專職黨務工作者。作為張家窩鎮本地人,她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對農村社會生態有切身體會,2020年第一次考慮競選張家窩鎮所轄村村黨支部書記時,她覺得自己還不成熟。
為了印證自己的想法,她問爸爸:“當村黨支部書記,我行嗎?”
“你不行。”爸爸的理由很簡單,農村的女黨支部書記本就少見,更何況女兒這么年輕,長得又嬌小,不像能處理得了復雜情況的村支書。
2020年10月,顏夢娜調到辛口鎮水高莊村繼續從事農村黨建工作。本職工作一以貫之做得好,村里搞旅游開發,她全過程參與,挑起宣傳工作擔子,微信公眾號做得風生水起,吸引不少人到水高莊村來旅游。
十幾個月干下來,她對自己說:“夢娜,你行!”
2022年5月通過競選,顏夢娜成為張家窩鎮房莊子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
這小姑娘行嗎?房莊子村不少村民抱著走著瞧的態度看著這位逢人就叫“伯伯”“嬸兒”的年輕村支書──她和有的村民孩子還是同學呢。
行不行,看工作。“鄉村振興一是要搞好產業振興,二是要做好基層治理工作。”顏夢娜確定了工作的兩個抓手。
房莊子村村民收入主要靠外出務工。村“兩委”想進一步提高村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在一片撂荒地上做起了文章。2020年,房莊子村承接了1000畝高泰路地塊的復耕整修任務,先種水稻,后又探索稻蟹共生立體生態養殖模式,大大增加了村集體收入。顏夢娜上任后,琢磨著提升蟹稻田的附加值,讓一產與三產成為房莊子村騰飛的兩翼。
年輕有知識,又在水高莊村參與過旅游項目開發,她把推動房莊子村向生態觀光旅游農業轉型定為方向,打造“稻香漁歌”田園綜合體,游稻田、觀白鷺、品稻蟹、享田園的“一站式”鄉村生活體驗。
與在水高莊村利用微信公眾號推廣旅游項目不同,這回她將平臺鎖定為抖音,開通“棗鄉稻蟹”賬號,親自上陣直播。
這一次,顏夢娜感覺自己不太行。“開始好多天,直播間里就十幾個人,也沒什么交流。我覺得自己做不好,在堅持與放棄間徘徊。”
又是一個周末,顏夢娜在“稻香漁歌”現場直播,自說自話的挫敗感又一次襲來。這時一位剛挑完螃蟹、帶著女兒來游玩的游客,經過她身邊時小聲說:“我就是看了你直播來的。”
“我的直播有效果!”游客的話給她打了一針強心劑,直播堅持下來了,也終于將線上流量轉化為去年超過萬人的游客量。村集體經濟的家底越來越厚,村民的福利待遇水漲船高。去年,全村745名村民都領到了“魚蝦米”分紅,每人分得8斤蝦、2條魚、40斤生態稻米。通過三年來的稻蟹種養,村民年底收入也從過去的3000元,實現了逐年增長,2022年每名農籍村民可分得6500元,60歲以上老人再加1000元。“稻田漁歌”田園綜合體也被評為2022年度西青區十佳村(社區)書記項目”。
為進一步做好基層治理工作,顏夢娜組織成立了房莊子村道德評議會,由村“兩委”、黨員、村民代表、退休老干部等組成,通過說事議事、評選先進、樹立典型等舉措,樹立文明村風。
“她和我兒子是同學,開始還有人怕她年輕干不好。現在大伙兒對她都很滿意:年輕學歷高,辦事有商有量,能說能寫又不脫離實際。”村民劉大爺直挑大拇指。村里人現在都知道小顏書記是為群眾辦實事的暖心人。
雖然大學畢業后沒有直接種田養魚,但顏夢娜堅定地說:“我就是‘新農人’!大學畢業時我的愿望就是回到農村建設家鄉,只要為鄉村振興作出貢獻,什么崗位都是‘新農人’。”(津云新聞編輯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