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023全國兩會
天津北方網訊:“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從根本上說,還是要依靠科技創新。”
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教育、科技、人才,每年都是代表委員們口中的高頻熱詞。今年的全國兩會上,這三個詞比以往更熱。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擺在一起,將教育、科技、人才整合到一起系統謀劃。天津正在組織實施“十項行動”,科教興市人才強市行動位列其中。天津科教資源富集,科技人才密集,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場景、新要求下,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加強勁的動能。
全國政協委員、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秦斌對此深有感觸,“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攻克‘卡脖子’難題,必須激活科技自立自強的‘人才引擎’,推動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就拿疏浚工程來說,從當初受制于人到打破國際壟斷,天航局先后組建了10個科研團隊,并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進行核心技術攻關,‘天獅’船、‘天牛’系列、‘濱海’系列等一大批國之重器相繼建成投產。”
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科技和人才離不開高質量教育。“科技自立自強迫切需要加強基礎研究。高等院校,尤其是‘雙一流’高校,是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的前沿陣地,需不斷加強基礎和新興學科的建設,推動學科的交叉融合,全面發展高質量學科體系,以夯實基礎研究的地基,建設科技創新的事業大廈。”全國人大代表、南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卜顯和表示,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和對科研人才的培養力度,健全基礎研究評價和激勵機制,科技創新才會有更多“源頭活水”。同時,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實現各類院校與城市產業發展相互賦能、相互滋養,教育的成效也就轉化為了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
如果說育才引才是基礎,那么留才、用才是關鍵。人才隊伍結構合理、人才制度體系健全、人才服務保障完善、人才發展平臺廣闊、人才創新活力迸發、人才生態近悅遠來,這是科教興市人才強市行動的用力方向。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用心用情做好配套服務,最大限度激發人才干事創業的積極性,讓人才發展有空間、干事有平臺、價值有回報,方能讓高端人才集聚、產業人才薈萃、青年人才向往,讓創新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自從村里來了農技專家, 41個設施農業大棚的效益眼看著一年比一年好。”全國人大代表、東麗區華明街道胡張莊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黨支部書記、理事長楊寶玲說,“科技、人才助力鄉村振興,讓村民的生活更香了。”
用政策聚集人才,用服務感動人才,用事業留住人才,為人才創造“有用武之地”“無后顧之憂”的良好環境,高質量發展也就有了強有力的支撐和充沛動力。(津云新聞編輯李松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