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即使年景不夠好,該說的話也得說,比如這一年來汽車公關的謎之操作,簡直就是在公關不甚明亮的前景上大展拳腳結果受傷好幾次。當然最具代表性的一刀,莫過于特斯拉在最近的剎車失靈事故上的老生常談。
只是這一回,站臺司機的吃瓜群眾一反常態,紛紛從不同角度指責公關的虛與委蛇和發言人的信口雌黃。雖然在特斯拉的剎車事故中,一次失靈屢見不鮮,但這一次看起來是捅了社會面的馬蜂窩。
當心帶節奏,不要自己成了節奏大師
【資料圖】
對于公關人而言,最怕的事態變化莫過于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帶節奏,或者別有用心的媒體炒熱流量,導致事態向不可收拾的地步迅速發展,最后大半個互聯網上就剩下一般人喜聞樂見但品牌公關焦頭爛額的內容,比如所謂的“科技與狠活”,利用下沉流量沖擊了食品行業。
至于汽車公關人,與食品行業的艱難有所不同,飯必須吃,車卻可以不買,即使交通出行方式迅速發展,市場已經內卷不堪,但隨著經濟下行,車類市場低迷也是有目共睹。想要打開市場、開拓消費者人群,就必須保住口碑、講好品牌故事、維持品牌信譽不受時代的考驗和突發沖擊。
尤其是口碑,并非品牌財大氣粗使勁砸錢、雇傭水軍鋪天蓋地就能建立起來,一個人的異議,在互聯網時代找準了方向,就能把各處潛燃的不滿火星一下子全點燃,之于特斯拉是如此,之于蔚來、理想、威馬、菲克亦然。
尤其是特斯拉,這一次反懟廣州剎車事故,就是自己成了“節奏大師”,用自家的一貫售后—公關的政策,無形中被消費者牽著鼻子走到了最討厭的層面,自己帶了自家乃至智能車行業的大節奏——攝像頭和剎車。
圍繞著剎車失靈與否、駕駛員是否踩下剎車、和車載智能系統是否吻合、車載數據(尤其是特斯拉的數據上傳功能)是否準確、甚至于第三方攝像頭拍攝的內容是否準確的爭議,其實都是針對特斯拉產品瑕疵的老生常談,在斷軸、爆炸、起火面前,都是市場部的工作。
但令售后和支持者避之不及的在于,攝像頭。當特斯拉自己的攝像頭遭到質疑,駕駛員二次重新操作,以第三方攝像頭拍攝操作過程,這一舉動和拍攝的內容擺在公關人面前,可不是立即否認、質疑攝像頭是否合規、是否經由權威廠家認證的好機會。
雖然特斯拉的售后人或者實際上的公關人的反應是無可厚非的,但在全民具有針對性的流量聚集之下,尤其是國際地緣關系、社會經濟狀態均處于微妙境地時,這種質疑和否認,帶起的只能是一般受眾的更大反彈,不必要的流量關注也會因此而起。
較之以前的“撞車要撞準氣囊可彈出的方位”,質疑第三方攝像頭不夠準確,以及高度肯定通過自家攝像頭拍攝視頻獲得的“證據”,甚至于在人命事故面前還是“嚴格就事論事”,其冷漠程度與幾個月前蔚來試驗車從三樓停車場沖出的意外事故中,蔚來公關的操作不分伯仲。
眾所周知,受眾情緒和觀眾情感,這是兩個非常適合帶節奏的要點,質疑攝像頭與事故方家屬的現場復原,并且“前科在先”,這就已經很令人在意;然后之后又表現得對死亡事件不甚關心,同時引爆了兩個節奏點。
當然,還有目前微妙的背景環境,也不容公關人用同一套手法去套新的狀況。
傳統的“堵”還是要讓位于“疏”
當前的社會大環境下,微妙的國際關系、微妙的經濟關系,都是公關人必須考慮而且要多方位、立體化研究的。
尤其是經濟關系,從下行時期的市場角度分析遠遠不夠,因為在這種環境下,消費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接受度,也是消費傾向甚至對品牌信譽的信服力的關鍵。
換言之,消費者需要品牌方尤其是品牌公關“哄”著,特別是需要品牌方為消費者提供一個符合心理、緩和情緒的自洽環境,從情懷到生活安慰,不一定要做到事無巨細,也是不能提供讓消費者感覺雙商被侮辱——無論反常識還是胡攪蠻纏——的解釋或言論發布。
但很不幸,特斯拉首當其沖發布的言論,就再一次觸動了互聯網人尤其廣大消費者早已為大環境摩擦而敏銳的神經點——轉引一下特斯拉售后方或者公關人的說法是,車輛電門被長期深度踩下,可保持100%,全程沒踩剎車,于是釀成超速事故,車毀人亡。
對錯姑且不論,在事故方死者家屬放出現場第三方資料、自行復盤的細節拍攝后,還能冷靜發布品牌方觀察到的細節并對第三方拍攝進行質疑,除勇氣可嘉已沒有“溢美之詞”能形容了。
于是自然遭到互聯網大規模反彈,事故方家屬的質疑完全針鋒相對,能讓苦主在短時間內進行客觀冷靜的反駁,并成功調動互聯網受眾的情緒,導致更嚴重的負面流量狂歡,就是汽車公關當下很具有代表性的公關騷操作了。
特斯拉的售后或者說公關人為整個行業展現了:一味地堵住事故的受害者、觀察者和旁觀者試圖調查細節的意愿,或扼殺不同聲音,在現代互聯網環境會導致爭議爆發。
堵不如疏,既然受眾想知道他們看得懂的,那么不如真的給他們上一堂科普公開課,就如年前遭受嘲笑的所謂“特斯拉車主要先培訓后買車”一樣。
當然,可以使用其它方法,總之,現在特斯拉公關人的操作,不僅是反面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