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楊俊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規模不斷發展。根據數據顯示,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規模從2017年的998億元增至2021年近4000億元。在政策、技術等多重利好因素的驅動下,據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測算,2025年,我國汽車智能網聯新增產值將達8000億元,實現L2、L3級智能網聯汽車銷量占比50%,L4級智能網聯汽車進入市場。
產業發展如此之快,自然離不開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每每有新的智能網聯技術研發和應用需求的時候總會在客車領域率先落地。智能網聯客車成為新技術研發和落地主戰場。這其中不僅有政策因素的驅動,也有客車特有商業屬性的因素。
金龍客車作為國內乃至全球的客車制造行業的龍頭之一,其智能網聯應用的發展多走在行業前列。而金龍客車工程研究院正承擔著公司新技術的研發與創新的重任。本次,36氪數字時氪專訪金龍客車工程研究院院長蘇亮,蘇亮講述了為什么客車領域是智能網聯應用的突破口。
以下為采訪實錄(經數字時氪整理): 金龍客車目前在整車的智能化、網聯化應用上具體是做了哪些工作呢?
蘇亮:目前從整車方面來看,首先打造的是智能線控底盤,這也是整車智能化的基座。就相當于要實現智能網聯的話,必須具備一個智能安全可信的智能線控平臺,這是我們基于整車打造的一個基礎能力。然后才有圍繞著自動化、網聯化的需求,打造整車面向智能化的應用,包括智能駕駛域控制器,車載智能終端等智能網聯關鍵零部件。然后整車要具備智能化的能力,必須有高算力的運算平臺,在此之上針對各種應用場景來研發包括決策、規劃與控制軟件算法,這是我們新的研發重點。
金龍客車的1+ N 的智能網聯汽車產品的戰略,關于這個具體的戰略您能詳細的分享一下嗎?
蘇亮:1 + N 的產品戰略,就是基于一個通用的智能線控底盤的基座,面向不同場景的打造不同智能化的應用,比如我們做的阿波龍這種園區接駁的產品,還有比如物流、港口應用等等各種場景應用產品,都是在此基礎上孵化應用的。這就是整個智能線控的一個基礎。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不同應用場景的產品的應用。
我們的場景應用范圍在整個商用車行業是最豐富的。比如我們跟百度合作的阿波龍產品也是基于這樣的理念,目前已經在全國 30 多個城市地區有幾百輛的車在應用。另外我們和京東合作的無人物流車也是基于這樣的理念在做各種無人物流配送的工作。
我們還重點打造城市無人駕駛環衛車,以及面向智慧港口的無人駕駛水平運輸車IGV。目前已經在廈門在開展常態化示范運營。另外在公交領域,因為這是我們最主要的領域。我們圍繞整個公交系統的智慧化,基于車路協同的應用,打造完整的智慧公交系統解決方案。目前已經在廈門、福州等全國多個地方示范運營。
商用車和乘用車在智能網聯方面的區別是什么?商用車更注重的是哪些方面?
蘇亮:商用車是分兩類,一類是載人,一類是載物。從載人的角度來說,因為是公共出行,不是為私人服務的,所以對大運量的方面的要求,對于安全性的要求,對于出行過程中人流等各種數據的采集,監控,分析等方面會關注的比較多。如何讓出行更加舒適、安全、高效,這是我們現在所關注的重點。目前要把智能化,圍繞著大量的人和頻繁的上下過程進行結合。
智能化對于物流運輸的影響在于如何安全、節能與高效運輸。因為運行過程中,物流運輸對于能耗的要求非常重要,如何更高效、更快速地實現優質的物流配送,這是目前技術的關注點。
對載人方面的影響,舉個例子來看,我們目前在廈門基于車路協同應用對公交進行整改升級,這是對整個公交的快速通行進行了提升。比如實現車輛與信號燈的信號通信與控制,實現公交優先等車路協同應用,大大提升公交的通行效率及乘客出行體驗。比如開發的公交安全領航系統,車輛在遇到斑馬線或學校等一些特定的路段,或者是一些司機的急加速和急減速的這種危險駕駛行為都會基于云端數據的情況,通過提前告知,把不安全駕駛行為進行控制,大幅減少不規范的操作和危險的操作,提高安全性。
對于載物這個方面,主要是利用目前車聯網和物聯網技術,實現物流配送路徑的最優配置,實現對物品運輸過程中的提取和集散進行整體優化。
目前載物的車輛基本都是新能源車輛,從能源角度來看,這使得運營成本更低。從運營效率來看主要發揮車聯網和物流驅動的作用,在運行過程中,一方面車輛的物流配送路徑通過后臺記錄運營數據,結合路況數據進行實時的路徑編排。除此之外,在車輛運營過程中,基于車輛的運營數據,對整車的能耗和輸出的動力進行優化,以實現安全、節能的目的。
基于商用車客戶群體的類型多為B端企業,這對于它的智能網聯化有什么影響?
蘇亮:從目標客戶群體來看,因為客車車企確實是以B端客戶為主,車企沒有直接和乘客或者是貨主端進行對接。所以這些集團客戶的一些要求和他們的一些使用環境或者他們對于智能化的長遠的理解,會對產品的最終狀態有影響。
但是我們現在更強調的是要和客戶深度互動,基于客戶的場景化來做定制性的開發。所以我們都是深入到客戶的實際使用場景,站在客戶的角度分析運維的痛點,管理上的痛點以及乘客體驗上的痛點,基于這些痛點制定產品性能的需求,在這種前提下,我們來表明目前可以實現哪些技術,做哪些應用,之后提供最終的解決方案。
以廈門公交舉例,基于他們當前的需求,我們的技術工程師和一線工作人員面對面交流,參與到運營管理環節當中。我們共同成立了一個聯合創新中心,這還是蠻有特色的。雙方為了共同的目標,真正聚焦在使用場景上去做這件事。他們會把運營數據開放,我們基于運營數據挖掘提煉出運營過程重出現的不足并給與持續的優化。比如公交的安全領航功能以及車路協同功能,那需要配備什么裝備?基于廈門目前的運營情況,針對這些功能如何調試?這些都是我們和客戶深入到使用場景中提取數據、采集數據,反過來針對車輛的功能進行定制化的開發。
目前在廈門做的車路協同的項目起到的示范效果還是很好的,比如司機的不安全駕駛行為降低了 50% 以上,這是有實際數據支撐的。
關于金龍智慧交通解決方案,能否詳細解釋下呢?
蘇亮:智慧交通解決方案,其實是圍繞著交通的全要素,形成的一個綜合解決方案。圍繞著交通大腦云控平臺、聰明車、智慧的路,智慧站臺,智能場站等一系列的產品,與約車運營平臺的系統集合形成的解決方案。它的目的是把交通全要素集合在一起,形成整體的智慧交通體系。
除了剛剛介紹過的整車方面的情況,在其他方面,主要是構建了數字孿生系統。基于車路協同的設備進行各種功能開發,另外我們之前做了智能站臺,實現站臺的客流量等信息采集,同時還增加了一些售賣廣告投放等等為公交公司增加收益的一些配置。另外我們也結合現在整個的定制客運和靈活公交需求,開發了專門的約車軟件,實現了創新的約車服務,這些都是我們開發的一些具體內容。
在智慧交通方案的推進過程中,是否有誕生新的業務模式或運營模式呢?
蘇亮:如果服務的對象是公交客戶這種有具體的使用場景的客戶,需要我們去做聯合創新,或者是深度捆綁的合作方式。這是一種新的模式。
另外我們在物流領域有嘗試新的運營模式,是以自營車隊來做運營服務。我們選擇嘗試自己做城市物流配送的運營,以及整體的運營管理系統都是我們自己來做的。這是我們探索的新的運營模式。
金龍客車目前在底盤應用方面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蘇亮:我們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圍繞著智能協同來進行。主要是從底盤的幾大系統來進行研究,包括驅動、制動、轉向、懸架,線控化等等。另外電池和整個底盤的集成設計也是一個重要的方向。
目前我們已經在公交領域里把研究成果具體應用到地鐵巴士上,采用的輪邊驅動系統和線控的自動轉向。另外專門開發的超薄電子產品和整車底盤進行深度集成。目前已經落地應用了,這應該是我們在行業首創的。目前我們的地鐵巴士產品應該在金華等十多個城市都有應用,在節能效果上提升了大概10個百分點。
在智能化、網聯化的浪潮影響下,金龍未來的商業化布局在哪里?
我們現在認為在公交領域圍繞著運營效率和安全管理這方面的應用,是很重要的一個使用場景。
另外在封閉性的使用場景中,比如港口、礦山等方面的應用也是一個重點。從長遠發展來看,在物流運輸的場景中,商業化的潛力會更大一些,這也是我們下一步要重點關注和布局的場景。
數字時氪(digital36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