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汽協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8月中國的汽車出口量達到30.9萬輛,首次超越日本(29萬輛)成為世界汽車出口第一大國。
(資料圖片)
更令國人揚眉吐氣的是,部分自主品牌已銷往日本、歐洲、澳洲等發達國家。
為了實現這個“出海夢”,無數中國汽車人歷經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摸索,這其中有希望,也伴隨著艱辛。
本期就來一起回顧下,這段鮮為人知的中國汽車出海記。
領克汽車出口到歐洲
初嘗“甜頭”
中國的汽車出海最早可追溯到1957年。
當時新中國第一輛汽車——解放牌CA10卡車,剛出爐一年就參加了第二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被一名約旦商人相中,隨即當場訂購了三輛。
后來,CA10的出口數量越來越多,尤其在阿爾巴尼亞。
你能在該國1964和1976年版,面值5列克的流通紙幣背面,看到正在行駛的解放牌卡車。
解放牌卡車出海的成功,激勵了越來越多后來者。
長安汽車在1991年開啟了海外出口業務;長城汽車在1997年開始向中東出口第一批皮卡;奇瑞汽車在2001年開始向敘利亞出口轎車……
2001年中國加入WTO后,中國汽車出口又迎來一個新高潮。諸如上汽、吉利、金龍、中興、江淮等更多自主品牌車企紛紛入局。
隨后,中國汽車出口量飛速上升,2002年21960輛,2003年45777輛,2004年75999輛,2005年164258輛……
正準備出海的奇瑞汽車
這般成績,令中國車企信心大增,原來,出海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困難。
不過,這還只是出海的“初級階段”,想要起到檢驗產品實力的作用,就必須出口到發達國家。
遭遇“碰壁”
2005年后,部分中國車企著手進軍歐洲市場,然而,卻接二連三地“碰壁”:
2005年,陸風SUV在德國汽車俱樂部(下文簡稱“ADAC”)組織的碰撞測試中,正面僅得1分,駕駛員幸存機會幾乎為0,ADAC稱其是“20年來在安全測試中表現最差的汽車”;
2007年,中華尊馳在ADAC測試中僅獲1星;
2007年,在俄羅斯權威汽車雜志《Autoreview》組織的碰撞試驗,奇瑞旗云被評為近3年俄羅斯碰撞成績最差的車;
2009年,中華駿捷參加ADAC測試,按照當年最新的Euro-NCAP標準,由于駿捷缺乏主動安全裝置,直接被判零分;
中華尊馳在ADAC碰撞測試中A柱強烈變形
雖然以上測試機構皆非正統的Euro-NCAP歐洲碰撞測試,但在歐洲民眾心中還是有一定地位的。
從此,“中國車不安全“的負面輿論在全球網絡上蔓延開來,嚴重影響中國品牌的形象。
也正是這次碰壁后,很多中國車企選擇沉下心來造車,踏實穩步提升品質,堅持走正向研發的道路。
但中國汽車工業基礎薄弱,單純靠自己摸索,不是一個高效的方法。
并且,中國市場也正被品質更高、技術更先進的外國品牌搶占,留給中國品牌的時間不多了。
2009年的吉利GT概念車效果圖
因此,有些中國車企通過“借力”方式,收購或整合國外先進的汽車研發資源,大大縮短中外汽車的技術差距。
2013年,觀致3轎車代表中國品牌參加Euro-NCAP碰撞獲得了五星成績,結束了“中國車不安全”的歷史。
接著,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汽車拿了Euro-NCAP碰撞高分,但安全性考核僅是一個能否進入歐洲市場的“前提條件”,還有更多方面需要考驗。
當時,歐洲人最看重的汽車“三大件”,中國技術明顯落后;汽車出口到歐洲所需的高額認證費、運費、經銷建設費用等,也使中國汽車丟失了性價比。
因此,對當時的中國車企來說,打入發達國家市場依然還是一個夢,他們在等待合適的時機……
換道超車
2010年后,特斯拉推出的Model S紅遍天下,嗅覺敏銳的中國車企意識到,智能電動汽車大有取代傳統燃油車的趨勢。
更重要的是,在智能電動汽車的賽道上,中國車企完美避開了“傳統三大件”的研發短板。
就“三電”的技術研發,中國和很多老牌發達國家幾乎處在同一條起跑線。
而且經過數十年的摸爬滾打,中國汽車在設計、安全性、配置等多個方面都找到了門道,品質跟國際接軌,完全能打造出優良的智能電動汽車。
再加上國家對新能源車大力扶持,越來越多中國車企燃起了新希望——“換道超車”的機會來了。
在印度尼西亞的五菱Air EV
在短短數年間,數不清的汽車新品牌如雨后春筍出現,清一色專攻新能源技術,這種現象放眼全球都十分罕見。
中國逐漸成為電動汽車保有量最大的國家。
隨著全球對新能源汽車的需求暴漲,中國開始大批量出口汽車到海外,包括一些發達國家市場。
據歐洲咨詢機構Inovev統計,2020年以前,中國汽車在歐洲注冊量僅1萬輛左右,2021年暴漲至8萬輛;2022年上半年這一數字達到7.5萬輛,預計全年可達15萬輛。
另據研究公司JATO Dynamics計算,2021年中國汽車在歐洲注冊占比達14.7%,已是歐洲電動車的第二大來源地,僅次于德國。
今年10月份的巴黎車展,相信在現場的小伙伴都有這樣的感受——除了東道主法系品牌,就數中國品牌的車最多。
近日,國際會計事務所普華永道在一份報告中表示。
到2025年,中國制造的汽車在歐洲銷量可能高達80萬輛,大部分是純電動汽車。
而在這80萬輛汽車中,預計特斯拉、寶馬和雷諾等外國品牌的汽車占33萬輛,其余大部分品牌來自中國。
寫在最后
中國的汽車出海史,側面反映了我國汽車工業發展獨立自主的精神。
如果我們一味靠進口汽車滿足消費者需求,不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發展自主品牌,勢必難有今天的出海成就。
大國崛起,一個重要部分就是工業崛起,而汽車工業算得上是最重要的工業綜合體之一。
只有從本土品牌做到全球品牌,才算是真正的崛起。
如今,通過千千萬萬名中國汽車人的努力,中國將在不久內誕生自己的 “汽車全球品牌”,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