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管降薪,再到全員工工資打折,沈暉和他的威馬汽車,似乎真的快頂不住了。
11 月 21 日下午,威馬汽車 CEO 沈暉發布了一封全員內部信,稱為了應對資金壓力,將通過一系列財務措施降低運營成本。
公司主要采取了降薪措施,即M4及以上級別管理者主動降薪,發放50%的基本工資;對于其他員工,則采取發放70%的基本工資。
(相關資料圖)
網上流傳的威馬汽車內部信部分截圖
同時,公司對于發薪日也進行了調整,即從此前的次月8日發放上月工資調整為次月25日發放上個月工資。不僅如此,威馬本年度將不會再發放額外獎金(第13薪)、留人獎金(第14薪),而且對于購車補貼,也將會暫停發放。
事實上,業界對于威馬“降薪”一事業界并不驚訝。此前,威馬汽車降薪等消息,已經在網絡上傳開。從這封信來看,威馬汽車降薪等措施,已經開始落地實施。
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進入今年下半年,關于唱衰威馬的言論不絕于耳。追究其根本,還有從此前威馬向港交所提交的招股書說起。
今年9月,威馬在發布的招股書上顯示,威馬在2019年-2021年已經連續三年虧損,金額分別達到41.45億元、50.84億元和82.06億元,累計虧損高達174億元。
當然,針對虧損數額持續增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直接的原因還是來自不佳的市場表現。不過,礙于威馬目前的狀況,品牌已經很久沒有發布最新的銷量數據。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1~10威馬汽車累計銷量為29284輛,和蔚來、小鵬、理想等頭部新勢力車企以及哪吒、零跑等“新貴”已有較大差距。
因此,對于當下的威馬來說,通過“降薪”的方式降低成本,緩解公司資金壓力,也是無奈之舉。
根據此前威馬發布的在職員工統計來看,威馬在最近幾年的招聘人數在不斷擴大。2019年-2021年,分別為2639名、2899名和3952名。當然,這也算正常現象,畢竟隨著威馬業務規模的不斷擴大,只有繼續擴充員工才能穩定產能,但相應的人工成本也在增加。
從職能分工來看,截至2021年末,公司半數員工在制造崗位,其次,研發人員占比28.9%,一般行政和銷售人員占比均不到10%,而企業高管則比例更低。
不過,在薪酬對比下,卻有著明顯的不同。從財務數據來看,薪酬總額最多的為包含高管層在內的行政人員,2021年合計高達21.06億元。值得一提的是,也正因此,關于威馬CEO沈暉“12億”薪酬引發了行業激烈討論。不過,很快官方也給出了解釋:沈暉2021年能拿到手的薪金和花紅總額為201萬元,剩余12.59億元為受限制股份/購股權開支,并非實打實的現金薪酬。
同時,同樣占比少數的銷售人員薪酬總額為1.55億元、研發人員薪酬總額為2.74億元。然而,占人數比例最高的制造崗位員工,雇員薪酬在公司銷售成本中的占比極低。報告顯示,2021年薪酬總額2.01億元,占比僅為3.0%。
在行業看來,威馬在薪酬比例上并不算合理,有點過于“頭重腳輕”。站在企業的角度,公司高管主動降薪50%,一定程度上的確較低了企業很大一部分開支。不過,站在員工的角度,即便高層動輒百萬的年薪被坎半,此舉的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生活影響并不大。相反,對于占據企業人數份額最多的下層員工來說,降薪則意味著生活成本壓力加劇。
威馬亟需上市緩解財務危機?
回顧發展史,威馬也曾是最被資本看好的造車新勢力品牌之一。截至 2021 年 12 月 31 日,從 A 輪到 D 輪,威馬一共獲得了 4 輪 12 次融資,共計獲得超過 410 億元人民幣的融資資金。公司股東陣營可謂星光熠熠,騰訊、百度、李嘉誠、何鴻燊家族、紅杉等巨頭云集。
不過,相比于出身于互聯網的“蔚小理”,沈暉則來自于傳統車企,這也導致他在打法上與其他品牌不同。公司創立之初,就投入重金自建工廠,致使大量資金變成了固定資產。目前,威馬汽車在浙江和湖北兩地,擁有年產25萬輛新能源汽車的產能。
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威馬投入的工廠實際產能利用率并不高,導致固定資產折舊,從而進一步加劇公司虧損,以至于威馬每賣出去一輛車虧損近16萬元。
財務重壓之下,公司只能快速尋求資本市場輸血。早在2020年,威馬汽車就打算沖擊科創板,欲借此實現名利雙收,但這一計劃很快流產。隨即,公司在今年6月轉道港交所。
如今的資本市場,對新能源汽車的熱情驟降。“蔚小理”的股價齊齊大跌,市值巨量蒸發。今年9月上市的零跑汽車,當天即跌破發行價,當前市值僅220億港元。因此,威馬的上市進程仍未有進展。
而現金流上,截至2021年12月31日,威馬手里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41.6億元。相比于“蔚小理”賬面上有幾百億元的流動資金,威馬并無太大富余的空間。
一方面,虧損、銷量以及現金流迫使威馬不得不尋求上市,融到更多資金緩解壓力。但另一方,上市機會的渺茫讓威馬進入了“缺錢”的死胡同。
對于眼下的威馬而言,盡管降薪實屬下下策,但迫于形勢不得不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