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早間,比亞迪汽車發布公告,由于新能源補貼退坡,加上下半年以來電池主要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旗下在售新能源車型將漲價2000-6000元。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石激起千層浪,新能源汽車領導者帶頭漲價,勢必會引發行業連鎖效應。
果不其然,跟漲者逐漸浮出水面。11月30日晚,埃安發布《關于車型價格調整的說明》,對旗下車型的官方指導價上調3000至8000元不等,具體車型的調價通知將另行發布。
除了埃安外,還有一家跟漲的造車新勢力,它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天際汽車。據悉,天際汽車將在明年對旗下產品的指導價格上調5000-8000元不等。
要說這埃安跟漲,公眾但是能理解,畢竟人家一個月的交付量達到了兩萬多臺,吊打一眾造車新勢力,尤其是AION Y這款車,鐵打的萬臺銷量俱樂部成員。
但是這天際汽車也來跟漲,就給網友湊熱鬧和刷存在感的嫌疑了。
要知道,從2015年至今,天際汽車造車造了這么多年,目前也就只有ME5和ME7兩款車。尷尬的是,ME5屢次被曝停售,從網絡上查詢發現,最近的10月份乘聯會銷量數據只有可憐的246臺,而ME7根本就查詢不到銷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6月份,多家財經和汽車頭部媒體報道了天際汽車撤店潮事件。以天際汽車位于北京東方新天地首層的天際中心為例,運營僅一年多就被關閉,而在二三線城市撤退的天際門店更是不勝枚舉。
有個數據或許更揪心。在天際成立的2015年,當時的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還只有1%,而到了現在,新能源汽車已經達到了破20%的滲透率,但即便是這么大風口之下,天際的月銷量也只有幾百臺,可謂完全錯失了時代的紅利。
要說這天際汽車的出身并不比“蔚小理”低多少,其董事長兼CEO張海亮曾是上汽集團最年輕的副總裁之一,在上汽大眾任職期間,曾率領團隊突破年產銷100萬輛大關,朗逸成為一代經典神車,他的功勞可不小。
尤其要說的是,張海亮還是樂視汽車全球CEO,可以說他既有傳統車企的工作和操盤經驗,又有新勢力車企的從業經歷,可謂集萬千光環于一身。
但是,就像不少業內人士說的那樣,天際汽車的步調亂了套,后續就是找不到節奏。
比如其原本推出的首款產品是一款微型電動車,可惜的是,當時的電咖(天際汽車前身)沒有等到A0/A00級電動車市場的爆發,就迫不及待的走向了高端化。
“天際”,意思是肉眼能看到的天地交接的地方,名字確實是瞬間高大上了很多。但現實很殘酷,天際沒有打開所謂的高端市場,回頭再來看曾經涉足的中低端市場,受限于自身的定位,又難以走回頭路。
高不成低不就,這就是天際汽車尷尬的地方。可以肯定的是,當造車新勢力進入2.0時代,更大的挑戰還在后面,誰能率先盈利誰便能贏得先機,同時也需要在技術方面有新的突破先一步占領市場高地。不得不說,留給天際的時間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