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開始,中國就持續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產銷大國。這個巨大的市場吸引了眾多外資汽車巨頭紛紛入華投資,開拓市場。長期以來,合資品牌都被公認為是最好的選擇。
(相關資料圖)
但進入2022年,事情卻正在悄然發生變化。今年前10個月的銷售數據出爐,國產品牌橫掃市場,取得了48.7%的市場份額,占比近半壁江山!眾多合資品牌紛紛走麥城,合資車為啥突然不行了呢?
一、半壁江山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國內乘用車的銷量達到了1921.8萬輛,同比增幅達到了驚人的13.7%。最令人矚目的是,國產品牌乘用車在前10個月一舉拿下了48.7%的市場份額,占比達到了半壁江山。
眾多合資品牌紛紛開始敗走麥城,進入12月份,大眾汽車集團旗下品牌斯柯達已經官宣了考慮退出中國市場的消息,最快將于明年上半年給出最終的決定。母公司大眾集團2021年在華汽車銷量也同比出現了下滑,作為“合資品牌之王”的大眾也開始走起了下坡路。
至于韓系車更是從2018年開始就迎來了首度在華銷量的下跌,2021年結束后,韓系車在中國市場的市場份額已經進一步跌落至2.4%,再也沒有了往日的榮光。
而眾多的國產汽車品牌,例如比亞迪、吉利、長城等,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國內市場的占比越來越高,合資車原本優勢的市場份額正在逐步被蠶食。11月份的銷量數據顯示,國產品牌的市占率已經達到了53.4%,從數據層面上來看,國產品牌已經完全主導了國內乘用車市場。
到底為什么合資品牌乘用車不行了?
二、價格是法寶
首先民族汽車工業的迅速發展使得眾多本土汽車品牌的技術和運營模式不斷與國際接軌。作為本土企業,國產品牌乘用車一旦在技術上的差距被拉低了以后,將可以更輕松的占領市場,消費者也更傾向于購買國產汽車。
但真正讓合資品牌汽車敗走麥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價格!這也是國產汽車品牌手中的制勝法寶。根據統計資料顯示,2021年我國乘用車的平均售價為16.57萬元,而新能源汽車的平均售價為15.87萬元,再來看國產車企的情況。
據資料披露,2021年我國汽車巨頭吉利集團的平均汽車售價為8.9萬元,長城的平均售價為10.7萬元。從這兩大車企的情況來看,國產乘用車的平均價格遠遠達不到國內乘用車價格的平均水準!這也側面反應出高定價領域主要被外資和合資品牌車企所占據。
價格是商業的五個基本要素之一,也是一家企業拓展市場的秘密武器,整體低價策略下,眾多國產汽車紛紛開始崛起。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不得不提的,這個原因是什么呢?
三、新能源汽車優勢
這個原因就是中國新能源汽車事業的發展走在了世界前列,雖然我國在傳統燃油車上的起步時間較晚,但卻是全球最早大力布局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國家之一。目前中國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的國產化率都已經達到了95%。新能源汽車上的優勢,讓國產品牌順利拿下了優勢的乘用車市場份額。
從數據統計的層面來看,前10個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超過了500萬輛,占乘用車總銷量的比重超過了1/4。而新能源汽車市場上除了特斯拉一家外資品牌外,剩余的前10強名單幾乎全部被國產品牌廠商所劃分。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了國產汽車品牌的一張王牌。
當然了,這還是得益于政策的扶持,從2014年開始針對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官方會給予補貼,并且還有購置稅減免的政策。這樣的政策支持下使得國產新能源汽車具有了顯著的價格優勢,但同樣也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進入2023年,我國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補貼將告一段落。屆時眾多國產品牌能否保持住優勢地位還是一個未知數。
總結
國產汽車品牌一舉占領中國乘用車市場半壁江山,合資品牌落敗的背后除了技術差距在被追平以外,更重要的是價格因素。并且國產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勢頭非常迅猛,儼然有引領全球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勢頭。
對此,你們有什么看吧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免責聲明:文章所用的數據、圖片,如果您發現有您未署名的作品,請立即和我們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加上您的署名或作相關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