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經濟一旦慢下來,不免爆出一些爛賬,而這些爛賬通常在經濟或行業高速發展時被掩蓋,但一踩剎車,問題就逐一顯露。
小年夜當天,雷丁汽車創始人李某實名舉報當地縣書記王某的事鬧得沸沸揚揚,公開舉報信中稱王某逼迫雷丁汽車虛報銷售產值,去年10個月企業實際銷售產值為20.45億,但上報67.28億,虛報46.83億,虛增近230%。
事件一出,當地省市兩級成立調查組,開展調查核實。
斷案的事交給偵探,但背后的故事我們還是可以梳理梳理,并從中窺探到某些真理。
雷丁汽車起步于2008年,主營業務為低速電動車,也就是組裝的老頭樂(老年代步車),2018年以前雷丁算是老頭樂產業的龍頭,連續三年拿了低速電動車銷冠,最牛的2018年銷了28.7萬輛,銷售額達120億。在這期間,雷丁創始人還花了3.45億的巨資買下一幅畫。
但因老年代步車交通事故頻發,2018年11月上面出臺管理措施,要求整頓并嚴禁新增老頭樂汽車產能。產能控制后,該行業的企業要么喝西北風,要么金盆洗手轉移戰場,而雷丁選擇了后者。
2018年2019年雷丁通過兩次收購拿到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并在第二次收購時當地ZF給它拉了13個億的貸款,為支持當地新能源汽車的發展。
前幾年因上面的大力支持鼓勵,各項專項補貼,新能源行業發展的紅紅火火的,不少企業都想往新能源上面湊。雖說雷丁拿到了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但從一個老頭樂代步車跨步到正兒八經的新能源車,首先技術含量需要大的跨步;接著生產設備,生產車間都要更新換代,這里面的起步成本,前期投入非常高;另外老頭樂和新能源車在定價和銷售群體上也存在差異,從原先賣幾千塊轉變成賣幾萬塊的產品,目標客戶轉變,前期積累的客戶可能作廢。
這時候想去新能源車行業分一杯羹,要么物美要么價廉。2021年4月,雷丁首款新能源車上市,起步價2.98萬,原本因生產銷售體系的重建,成本就壓縮了利潤,這時候再低價銷售,完全是虧本買賣,另外當初貸款搞發展,本息還得還。
2021年賣了3萬輛,22年賣了1.7萬輛,企業資金嚴重虧損后,開始拖欠供應商的錢,接著22年7月欠銀行的13億貸款到期,續貸談不下來,企業資金鏈斷裂,于是去找當地書記想辦法搞錢融資。但銀行不是傻子,它也不完全要聽一個書記的,把錢續貸給資金鏈斷裂的民企,銀行也要看企業的前途,生產效益好,銀行搶著放貸給你,但前期投資都打了水漂,后續誰還敢繼續放貸給你。
2022年11月,雷丁宣布拿到某城投的32億A輪融資,但實際資金一直沒有落實到賬。這兩年賣地收入銳減,地方還要托底拿地,年底了大家都缺錢,地方自身都難保了還要拿出32億真金白銀去救一個岌岌可危的民企,現實嗎?
但拿不到融資,企業就真完了,于是創始人一把梭哈,甩鍋也好,爆料也罷,把大家都拉下水,結果嘛多半都是兩敗俱傷。
至于虛報又是另一個美好故事,到底什么個真相未知,但經濟KPI這事,大概不算稀奇,只能說這樣的情況多了后,不管是對企業還是對當地的發展都不是好事。對企業來說,虛報產值意味著稅務支出增加,稅負加劇,典型的打腫臉充胖子;對于地方來說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數據做的漂亮,兜里可能比臉都干凈,有沒有錢只有自己知道,戴著貧困帽還能拿拿補貼,帽子一脫補貼沒了,去年就有地方把貧困帽摘了后,出現了非標城投晚點付的情況。
靠騙貸騙補,靠貸款融資來發展的企業,算不上什么好人,走到今天這步完全是咎由自取。之前老大就說過,做生意需要本錢啊,一個民企把杠桿加得那么高,一旦經濟形勢下滑,就原形畢露。老老實實有多大本錢,做多大生意,賺取有限的利潤,哪有這些麻煩事啊。
可見做企業還是要跟地方上保持一定距離,不要總想著等、靠、要,萬事還是要靠自己,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才靠譜;地方上就更要和企業保持好距離,盡量少去甚至不去打擾企業,放手才能成長,往往才是最好的監管。
公眾號:大佛聊互聯網金融(ID:lsdf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