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末,一汽豐田第1000萬輛汽車正式下線,標志著一汽豐田正式跨過了1000萬輛累計銷量門檻。對于這一標志性的事件,外界輿論給予了高度的關注,也不乏對于一汽豐田的諸多溢美之詞。輿論這樣聚焦關注的核心在于“1000萬輛”這樣一個頗具話題性的事件。
銷量的跨越固然重要,但我更想說,在一汽豐田1000萬輛下線儀式背后,我們還應該有更深層次的認識。我關注到的一個細節是,一汽豐田1000萬輛下線儀式上,開下生產線的代表車型是bZ4X。
一汽豐田對于1000萬輛這個事件高度關注,相信對于儀式的方方面面以及所產生的漣漪都做了充分的預判。因此,用bZ4X作為下線儀式的車型,一汽豐田一定是經過認真探討的,也值得外界細細琢磨。對于豐田的bZ,大家并不陌生。這是豐田推出的全新電動化產品,也凝聚了豐田對于電動化的新思考。換句話來講,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如何打出bZ的市場聲量?讓bZ產品得到更多消費者的認可,取得預期之內的銷量,是包括一汽豐田在內當下豐田在華合資公司的新任務。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我們就能理解,為什么在千萬輛的下線儀式上,一汽豐田不拿皇冠、不拿其他車型,而是讓bZ4X充當這樣的角色。
(資料圖)
坦率地說,關于bZ,市場的聲音不少。這種爭議本質上是豐田形象和電動化之間的錯位。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豐田在電動化的思考上和中國市場的需求是有距離的。但是對于最懂中國市場的合資公司而言,不可能因為這種錯位的距離感,而對市場產生錯判。因此,當bZ帶著豐田電動化最新產品光環到來的時候,一汽豐田必須要抓住這一次機會。用bZ作為自己1000萬輛的紀念車型,就凸顯了這種緊迫感。
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已經突破了600萬輛關口,占到整體市場份額的20%以上,這絕對是一個不容小覷的市場。無論是豐田還是一汽豐田,要想在市場中進一步的發展,電動化是需要重新認識的。這種認識體現在不能以過去的思路、過去的經驗來指導今天的電動化事業。一直以來,合資車企是大家對標的對象,他們的產品俘獲了一代又一代中國消費者。過去,不少人一談到合資品牌和產品,都會覺得差不到哪里去。但是自2016年到現在,合資車企也出現了明顯的分化,不少企業出現了疲軟甚至跳崖式的下滑。更有聲音認為,在自主品牌頻頻發力后,合資好像也不過如此。
這種變化,是需要一汽豐田在內所有車企重新認識的,也值得引起關注。今天bZ4X來了,它帶著一汽豐田的新使命來了。在這款車上我們也看到一汽豐田的很多創新技術,如e-TNGA架構、TSS3.0、太陽能充電穹頂、紅外加熱技術等。相比在前兩年推出的奕澤Ev,bZ的革新是徹底的。但是這種革新夠不夠?強不強?還需要市場的檢驗。
回頭來說,合資企業搞電動化,絕對不能走到造車新勢力的語境當中去。像一汽豐田這樣的合資企業新能源產品,在市場當中制勝的法寶一定是品牌的安全信賴感。更為直白的說,豐田現在的電動化產品,需要形成像其他豐田產品“十萬出磨合、百萬無大修”類似的產品認知,凸顯豐田電動的安全性認知。好在,一汽豐田已經這樣做了。憑借26年雙擎混動的電動化實力,豐田雙擎產品電池創造了26年0事故紀錄。同時在安全性層面,一汽豐田還在電池容量方面進行了材料、構造方面的更改,實現了"10 年后電池容量保持率 90%"。這種信賴感,是能夠帶給消費者感知的。
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企業,豐田在電動化時代怎么樣,這是全世界都會聚焦的話題。前不久,外界對豐田高層人事變動的高密度關注就體現了這種聚焦。但回過頭來講,豐田在中國如何推進電動化事業,可能更為特殊。豐田在中國擁有一汽豐田和廣汽豐田兩大合資公司,這兩家合資公司怎么做?做的怎么樣?是外界觀察豐田電動化的一個入口。需要注意到,過去一段時間,廣汽豐田圍繞bZ也拿出了很多的辦法和想法。這些都證明,當前時代已經不是跨國公司單向輸入的時代,南北豐田對于bZ的創新性想法、創造性打法,得出的實踐經驗,都會對豐田的電動化道路,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今天我們聚焦、關注一汽豐田,但同時也需要關注廣汽豐田。這兩家企業做的怎么樣,也就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豐田做的怎么樣,這也是傳統品牌迎戰的實力所在。
一汽豐田1000萬輛達成了,一汽豐田也將開啟一個屬于自己的全新時代,過去的成績和經歷也讓它明白了接下來該做什么,達成怎樣的目標。相信一汽豐田已經意識到純電動汽車的重要性,也明白中國在這一細分市場中有很大的空間,剩下的只需要去創造增量。
多說一句,新汽車時代的變化和競爭一定是動態的過程。絕不是現在有的人已經劃定的競爭陣容。傳統車企也可以是造車新勢力,新勢力也要不斷創新。未來的市場攻勢也是如此,一定是兩大所謂陣容間的你追我趕,互相促進形成一個大市場的概念。中國的汽車市場空間很大,增量是創造出來的。合資車企能不能做成新能源未必有確定結論。但面向新能源轉型一定是一場馬拉松,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它需要定力,需要不斷投入心血、需要持續創新。這樣的特點決定了新能源一定不是急功近利。它考驗的是一個企業的綜合實力。一些企業的新能源之路走不穩、走失敗了,在一定程度上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過去,一汽豐田用1000萬輛證明了自己能夠在錯綜復雜的市場當中保持戰略定力,相信在全新的新能源賽道上,一汽豐田也能保持這樣一份底氣。合資車企在未來,尤其是在電動化上怎樣走?一汽豐田是個現象,值得大家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