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2月13日,據國內媒體報道,“12.4萬元保時捷遭搶購”事件當事人王先生與保時捷方面談后,保時捷工作人員提出了幾個購車方案,王先生并未接受,而是直接簽署了“對保時捷方失誤表示理解,并決定后期不做任何金額賠償”的協議。
此事件起于1月29日,王先生在保時捷的活動鏈接中以12.4萬元的價格成功下單了一輛Panamera車型。下單成功后第二天,保時捷工作人員告知其訂單無效。
雖然王先生符合“首單用戶”,但保時捷方面并沒有“12.4萬元帕納梅拉”車型,只是因系統卡頓導致工作人員操作失誤,將124萬元標成了12.4萬元。
事情暴露后引起網友口誅筆伐,紛紛認為保時捷有借此炒作的嫌疑。
目前王先生已經放棄購車,同時向媒體表示:“利用別人的失誤獲利不道德。在了解是‘失誤’造成這個價格之后,我沒有提任何補償,主動放棄了這個訂單?!彼€表示:“面談時我對負責人說,建議他們官方對中國的消費者做出一個解釋。之前保時捷‘首單有效,與首單達成協議,庫存僅有一臺’的聲明,玩了一把文字游戲,戲弄了中國消費者。”
雖簽署了“諒解書”,但從王先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其對保時捷此次營銷操作的不滿。從此前保時捷的聲明來看,本次造成保時捷12.4萬元的價格是因為工作人員失誤“多敲了一個小數點”。但此說法又與“首單有效,與首單達成協議,庫存僅有一臺”的聲明相違背,這種前后相悖的解釋,透露了保時捷方對于活動策劃以及執行的不專業,同時也對中國潛在市場缺少敬畏之心。
同時也有網友對于保時捷的操作表示不解,吐槽其“賺足了營銷,反而道德綁架”,也有網友表示把這個車交付出去獲得的效果比一百萬值多了,而且大多數人能理解保時捷只交付一臺。
利用一百多萬做一場“炸裂式”營銷,對于保時捷這種豪華品牌來說,完全是可負擔的。但現在的局面只能說“一把好牌打得稀巴爛”,不但給王先生以及工作人員造成麻煩,同時也給保時捷的品牌形象造成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