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汽車 · 汽車咖啡館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作為“頂流”,特斯拉每年的年度投資者日活動都能引發(fā)巨大關注,今年尤為更甚。
這很大程度上與特斯拉的股價有關。今年來,特斯拉股價反彈近70%,較1月低點上漲超過100%。隨著股價上漲和特斯拉對“秘密宏圖”第三篇章的多次預熱,投資者們期待特斯拉的新故事。
當?shù)貢r間3月1日,特斯拉在得州奧斯汀超級工廠召開2023年投資者日活動,并揭曉了“秘密宏圖”的第三篇章。
特斯拉CEO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在2023年投資者日活動上
不過,這場萬眾矚目的活動,還未開始就迎來一段小插曲。在早先公布的直播時間(北京時間3月2日凌晨5點)過去15分鐘后,直播仍未開始。特斯拉CEO伊隆·馬斯克(Elon Musk)更新推特表示,“遲到了”,“五分鐘內開始”。但直到大概5點27分,直播才正式開始。
在近三個小時的直播中,馬斯克及其管理團隊輪番上臺,其中包括特斯拉公司副總裁、大中華區(qū)總裁朱曉彤。
在發(fā)布會開始之前,外界普遍猜測特斯拉將發(fā)布一款更便宜的新車。但由于這次發(fā)布會上并未正式發(fā)布新車,也沒有透露有關第三代平臺的更多細節(jié),這讓部分投資者感到失望。盤后,特斯拉股價一度曾下跌6.8%,跌至189美元/股。
“秘密宏圖”第三篇章謎底揭曉
在2016年公布“秘密宏圖”第二篇章后,時隔7年,特斯拉公布了“秘密宏圖”的第三篇章(Master Plan Part 3)。
馬斯克表示,特斯拉下一階段的發(fā)展將圍繞可持續(xù)能源的未來展開,“地球也將走向可持續(xù)能源經濟,而且會在你的有生之年實現(xiàn)。”
馬斯克闡述了“實現(xiàn)可持續(xù)能源經濟”的所需要素,涉及可持續(xù)能源的生成、存儲、基礎建設投資等維度,包括:240 TWh的能源存儲、30 TW可再生電力、制造投資10萬億美元、不到燃料經濟的一半的能源所需、小于0.2%的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占地面積、相當于2022年世界GDP 10%的可持續(xù)能源經濟投入,以及解決難以克服的資源挑戰(zhàn)。
馬斯克計劃從五大領域實現(xiàn)這一“秘密宏圖”:1、淘汰化石能源,用可再生能源改造現(xiàn)有的電網;2、實現(xiàn)車輛的電動化;3、讓家庭、企業(yè)、工業(yè)都改用熱泵;4、考慮如何傳熱,如何使用氫能;5、為飛機和船只提供可持續(xù)性燃料。
馬斯克表示,他的愿景是可實現(xiàn)的,他所傳達的是一個“希望和樂觀的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在演講中,馬斯克再次對燃油車“開炮”:“當所有的汽車都實現(xiàn)電動化,甚至實現(xiàn)自動駕駛的時候,我相信使用油車就會像騎馬和使用翻蓋手機一樣,會是一件比較落伍的事情。”
“秘密宏圖”可以被認為是指引特斯拉未來發(fā)展方向的重要規(guī)劃。馬斯克曾在2006年8月和2016年7月發(fā)布特斯拉“秘密宏圖”的第一篇章和第二篇章,從目前的進度來看,兩個篇章的宏偉規(guī)劃已經實現(xiàn)了大部分。
生產效率提升三成,計劃新車制造成本減半
特斯拉汽車制造成本將進一步下降。
特斯拉首席財務官Zach Kirkhorn表示, “在這個行業(yè),你能夠生存還是死亡,取決于你管理成本的能力。”他透露,特斯拉的目標是將其下一款新車的制造成本削減50%。
特斯拉正在重新設計生產流程。特斯拉方面表示,將繼續(xù)減少Model Y車身零部件數(shù)量,將車身分解為幾個部分,在組裝上,將序列組裝和平行組裝同時進行,提升30%的生產效率。
另外,特斯拉高管還重點提到了一體化壓鑄技術、底盤電池一體化設計,這些技術都是用于減少工廠占地面積、資本化支出和成本。
特斯拉工程師表示,特斯拉的下一代平臺將減少75%的碳化硅使用,下一代永磁電機將完全不使用稀土材料,且不損失能效,總制造成本下降1000美元。
同時,特斯拉將為下一代汽車設計自研的控制器,提升一體化程度,以降低電子設備的復雜性和成本。目前,特斯拉車型中,控制器自研比例最高的是Cybertruck,自研率為85%,而下一款新車的自研比例將達到100%。
馬斯克直言,我們不認為其他任何汽車制造商可以接近特斯拉的成本。
特斯拉相關負責人透露,特斯拉通過產品改進等方式,將Model 3的生產成本大幅降低了30%。
第五家工廠選址敲定墨西哥,將生產下一代新車
特斯拉高管重申,特斯拉的長期目標是到2030年,每年生產銷售2000萬輛汽車。該公司年報顯示,其2022年新車交付量為131.39萬輛。
要達到這一目標,特斯拉需要更多的工廠。目前,特斯拉布局有四座工廠:加州弗里蒙特工廠、上海工廠、柏林工廠、得州奧斯汀工廠。
盡管在演講環(huán)節(jié)沒有透露新車、新工廠的更多信息,但在直播的問答環(huán)節(jié),馬斯克確認,將在墨西哥東北部新萊昂州蒙特雷(Monterrey)附近建造新工廠。這將會是特斯拉第五家工廠,也是第三家在北美之外的超級工廠。
就在幾天前,墨西哥總統(tǒng)就已透露,特斯拉計劃在墨西哥蒙特雷建立一家工廠。
目前還沒有新工廠投產和運行的具體時間表。特斯拉方面表示,新工廠加上現(xiàn)有工廠的擴建,可能使年產量達到350萬輛左右。
直播問答環(huán)節(jié)
更為重磅的消息是,墨西哥工廠將生產下一代新車,這將會是一款低價汽車。
管理層沒有透露這款新車的更多消息,但表示細節(jié)將在晚些時候公布。馬斯克稱,特斯拉將在另一個時間舉行“適當?shù)漠a品發(fā)布會”。
對于產品層面如何支撐2000萬輛汽車的銷量目標,馬斯克表示,沒有計劃去推出太多車型,他預計大概10種車型就已經足夠。這也就意味著,每款車型的年銷量目標高達200萬輛。
朱曉彤:“我不是特別在意在中國的市占率”
直播進行了一個多小時的時候,已經接管特斯拉美國工廠電動汽車制造及北美和歐洲銷售事務的朱曉彤登臺。他表示,特斯拉尋求在全球建立更多工廠,同時在現(xiàn)有工廠每年生產更多的車。
朱曉彤介紹道,當?shù)貢r間3月1日,特斯拉第400萬輛整車于得州超級工廠正式下線。“特斯拉花了12年時間實現(xiàn)第一個100萬輛,第二個、第三個100萬輛分別花了18個月和11個月,然后第四個100萬輛只用了7個月時間。”
朱曉彤對上海工廠進行了特別介紹。他表示,上海工廠采用了直線型設計,可以很好改善效率,“我們做了很多簡化和刪除,之前在緩沖區(qū)中有很多冗余,我們都進行了刪除。如果有一項工作,別人做不好我們就考慮自己來做,我們已經取得了很多成績。”
在問答環(huán)節(jié)中,朱曉彤回答了一個關于特斯拉如何擴大其在中國的市場份額的問題:
“正如Elon所說,只要你的車價格足夠優(yōu)惠,其他的你都不用擔心,所以一切都是圍繞著減少成本。當然我們要考慮供應鏈、提高工廠的效率,把價值傳遞給我們的消費者,”他表示,“我其實不是特別在意在中國的市占率,因為我覺得這是自然而言的事情。”
馬斯克補充回答道,需求對特斯拉的汽車產品來說“不是問題”,特斯拉可以賣掉它能生產的所有汽車。他表示,“生產是個問題”。
Cybertruck卡車今年問世
特斯拉首席設計師Franz von Holzhausen表示,特斯拉的Cybertruck卡車將在今年問世。特斯拉方面稱,Cybertruck和未來所有汽車將轉向48伏電力系統(tǒng)。
2019年,特斯拉Cybertruck發(fā)布。特斯拉最早計劃在2021年將Cybertruck車款推向市場,但由于產能以及最終產品形態(tài)問題,Cybertruck的交付時間一再跳票。不過,在今年年初的第四季度財報電話會上,馬斯克透露,2023年夏季的某個時候開始投產Cybertruck。
去年亮相的Optimus 機器人不好用,“但情況正在好轉”
特斯拉展示了關于人形機器人Optimus的視頻。與去年的AI日時的展示內容相比,這個視頻中的人形機器人似乎更加精致,能夠行走,并在另一個機器人上工作。
馬斯克坦言,在去年9月AI日上首次亮相的Optimus 機器人并不好用,“但情況正在好轉。”此外,不同于以往僅有一個人形機器人現(xiàn)身,本次視頻中還展示了多個人形機器人工作過程。
馬斯克表示,特斯拉汽車是放在輪子上的機器人,在現(xiàn)實世界的AI方面沒有人,也沒有公司能接近特斯拉的水平。
馬斯克提到,“我們也非常擅長制造,擎天柱(Optimus)是我們之前已有技術整合在一起,就能直接制造出來的,無論是電器電子架構還是電池包、電動馬達等等,用于汽車的部件和技術,都可以直接使用。當然還有一部分,表明看起來是目前我們沒有直接擁有的。”
他表示,現(xiàn)實世界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值得暢想,在未來我們將看到人形機器人的更多作用。他認為,人類和人形機器人的比例將不止是1:1,人形機器人可能超過人類數(shù)量。
得州鋰礦冶煉廠已動工
特斯拉高管確認,特斯拉在得州科珀斯克里斯蒂(Corpus Christi)的鋰冶煉廠已經動工,將于今年年底開始在該工廠試運行精煉鋰。目標是在12個月內開始生產,將鋰精煉成電池級鋰化學品。
特斯拉高級副總裁Drew Baglino還表示,將與供應商分享鋰精煉方面的創(chuàng)新。
此外,關于下一代汽車的規(guī)模化生產,馬斯克指出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電池的生產。此外,按照“秘密宏圖”,大容量電池儲能的需求非常龐大。特斯拉的目標是更快地部署更多的大電池,同時推動電網價值。
具體到生產過程,馬斯克重申了之前關于鋰的聲明,他認為新能源電池生產的關鍵限制來自于提純鋰元素的產能,而不是發(fā)現(xiàn)鋰礦資源。美國的鋰資源已經非常豐富,且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壟斷鋰礦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