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我接觸過一些馬自達粉絲,他們癡迷轉子,喜歡馬自達的魂動設計。
——“馬自達就像一個沒有什么大錢的小工廠,但是它會愿意傾囊去研究一些技術、運動車型,不為銷量不為賺錢?!?/p>
(資料圖)
一些冷知識幫你認識馬自達:
· 馬自達的凈利潤與日系其他頭部品牌相差甚遠
· 技術實力卻與“雙田”不相上下
· 馬自達每年的利潤都投在了汽車發動機上
· 馬自達是日本車企中消耗油泥最多的
· 馬自達愿意繼續研究轉子發動機,甚至導致公司虧損
在粉絲們的心目中:“馬自達是愿意為了粉絲偏執而又有干貨的品牌”。
在馬自達自己的認知里:“任何事情做到極致,都是藝術。但是做藝術可能不賺錢?!?/p>
所以馬自達才會追求:
· 活塞運動的發動機不能震動——轉子發動機
· 冰冷的鐵板上出現生命感——魂動設計
“機械”—“自然”
2005年,在德系車在追求橫平豎直時,馬自達提出了“流動”的設計理念,源于荷蘭籍設計總監Laurens Van Den Acker打造的馬自達“流Nagare概念車”。車出現了很多細微的紋理,模擬的是自然界水流、樹葉、沙紋等事物的形態展現,意在挑戰在汽車造型之中融入水,風,沙丘,熔巖等存在于自然界的”動感"之美元素。
最具傳奇性的還要數2007年12月27日發表的“流”系列第五款概念車型風籟Furai。Furai采用乙醇轉子R20B發動機,車身線條十分飄逸。
2010年第二代Mazda5便是實現了這一主題設計理念的的首款量產車。這種車身出現流體型面的設計和同時期的其他產品形成鮮明對比。
當時,其他品牌也有類似操作,但是沒能量產。2008年寶馬發布的GINA Light Visionary Model概念車,車身表面采用了一層高延展性的織物材料覆蓋了整個金屬結構。這種織物同樣在視覺效果上減少了金屬鐵板的冰冷感,在一些關鍵的轉折點也出現了類似Nagare的細微紋理。但最終這輛車的設計理念并沒有出現在量產車上。
“流動”—“魂動”
如果說2005年馬自達“流動”的設計理念讓一輛車表面看起來仿佛可以動,將這種賦予表面的動態效果凝聚在一起就需要一種靈魂。2010年,憑借“Kodo – Soul of Motion”的設計理念,首席設計師Ikuo Maeda為馬自達設定了一個大膽的設計新方向。Kodo 這個詞的字面意思是“心跳”,還有一個額外的意思,賦予靈魂。
“汽車不僅僅是一堆金屬,Mazda認為它更像一個生物。就像馬和騎手之間,車和駕駛者之間,也應該建立情感的紐帶。這就是Mazda魂動設計的最終目標?!薄訫azda官方對“魂動”設計理念的闡述。
馬自達的設計師仔細觀察了這些強大的哺乳動物如何利用整個身體作為彈簧將被壓抑的能量轉化為高度可控的運動。
· 魂動設計理念的靈感來自即將突襲的獵豹。
· 流動設計理念的靈感來自水,風,沙丘,熔巖。
對比之下設計理念的迭代感非常明顯。
2015年魂動設計理念迎來了一次迭代,兩款令人驚嘆的概念車RX-Vision和Vision Coupe,提煉了上一代的設計語言。
“動態和情感形式是通過去除任何不必要的元素來實現的,以帶出美麗和運動的本質?!?/strong>
對比Vision Coupe、Shinari,所謂“去除不必要的元素”主要體現在消除腰線,在車輛光滑的側板上創造了一個空白空間。就像不斷變化的畫布,用于光影的流動。當車輛在空間中移動時,光影的變化創造了一個動態和流暢的方面——“運動之魂”在汽車側面上演。
通過這張圖可以看出,其實線條是存在的,而且更加復雜。設計師說的“取消不必要的元素”,更準確的說應該是“隱藏不必要的元素”,當光線照射時,隱藏的元素才會出現。
如果單純地說“給流動設計理念注入靈魂”,大家可能會覺得有點空泛。這里給大家具體展開一下魂動設計理念的設計順序:
· 確定車輪的位置和大?。ㄋ性O計的開始都是如此,設計師畫車的步驟,都是從輪距圖開始)
· 車身所有的線條和曲面都在刻畫“駕駛艙后移、車身前沖”的感覺。
· 魂動1.0和2.0的區別在于營造的感覺是用繁雜的線條還是曲面律動。(具體怎么操作才能擁有這種感覺,就不展開講了。)
“動”之外的可能性
有人說設計是一場輪回,就像莫比烏斯環一樣,不管你在哪個維度都會走向原點。1998年蘋果iMac G3采用5種鮮艷的機身顏色,時任設計師的喬納森艾維希望G3可以給消費者傳遞積極的情緒,而不是伴隨高科技產生的隔離感。后來,人們的接受了家用電腦,iMac經歷了9年“灰白”外觀,如今多彩的iMac又回來了。
這個現象似乎也出現在馬自達SUV的設計上演變中......
2000年,馬自達發布了城市SUV—Tribute。因為當時的鋪裝路面占比比現在少很多,再加上城市SUV品類剛剛興起。消費者希望SUV的外觀盡量與轎車區分,所以Tribute的設計以盡量增加Crossover的感覺為主。車身全部深灰色套件包圍,車頂帶有行李架。當時Tribute廣告的畫風不是在攀巖,就是在野外郊游的路上,總之絕對沒有踏踏實實在城市鋪裝路面上開的場景。
后來的SUV熱潮大家也都經歷過,大部分購買SUV的人也都是城市代步。從馬自達CX-7、CX-5、CX-4,伴隨著設計語言從流動到魂動,SUV開始變得逐漸轎車化屬性。 概括一句話:“動感大于野性”。
如今,人們厭倦了城市兩點一線的高壓生活。野外露營、穿越等活動開始逐漸興起。 在馬自達最新推出的CX-50設計上,城市SUV的“野味”又回來了!設計師專門調整了魂動設計大曲面營造的運動感,轉而通過比例和小曲面追求一種SUV強壯剛毅的視覺效果。
這種視覺效果與其說它是一輛城市SUV,我更愿意稱之為“輕越野車”,或者一個在視覺上給人以“越野可能性”的SUV。
在設計師木元英二看來,馬自達 CX-50前所未有的設計風格既有對魂動設計理念的堅持,也有創新。 馬自達CX-50的外觀設計靈感來自于一些戶外的皮具和金屬工具,以“VIBRANT UTILITY(活力·實用)”作為全新的魂動設計主題。
從2000年,馬自達發布了城市SUV—Tribute到如今的CX-50。如果用“設計循環”來解釋并不是特別貼切,它并不是一個SUV從“野性—馴化—野性”的過程。而是設計在迎合使用需求的不斷進步,通過CX-50和CX-5的設計細節對比就可以直觀感受到:設計在迭代而不是返祖。
如果以上的解讀大家覺得比較空泛,可以看下面有針對性的對比介紹:
1.弱化大曲面營造的運動感
通過Vision Coupe和Kai Concept兩款車兩輪之間區域的反R大曲面,熟悉汽車的人大部分都可以猜出這是馬自達的車。
放這張圖,估計都猜不出來這是一輛什么車吧?似乎這個曲面平平無奇。
不賣關子了,這就是全新的馬自達CX-50。難道是馬自達的魂動設計倒退了?
當然不是,從這張設計圖可以看到,CX-50的側面曲面設計并非只是簡化了馬自達魂動的特質。而是將曲面設計向前后輪包處移動,在輪包上方形成了反曲面。兩輪之間的位置只起到了連接的作用。
前后輪包處的反曲面設計除了在正視圖中增加車肩的寬度,增加強壯感。同時也是設計師專門為這輛車融入大自然設計的曲面。以往的曲面都是“上高下低”,向下投影干凈的光線,以展示車身的流暢感。而向上的反曲面在叢林中或大山里或反射出周圍景色的投影。
同時車身四周相比CX-5增加了大量黑色裝飾板,底盤高度也有提升。
2.比例和姿態
從側面對比CX-5和CX-50可以看出:
A·CX-50在強調四輪的站立感,CX-5在強調速度的方向感。
B·CX-50前緣線高(威猛的姿態)、CX-5前緣線低(俯沖的姿態)
C·CX-50輪距圖比例更夸張,如:封窗占比、短前懸長后懸、車肩厚度
從前臉對比CX-5和CX-50可以看出:
A·中網、霧燈網都在橫向拓寬視覺寬度
B·由于增加了輪包反曲面,形成了明顯的“肩膀”,本身也確實寬了。
前后45度對比CX-5和CX-50可以看出:
A·CX-5重點用曲面營造形體的律動感和速度感。
B·CX-50為了避免強壯的站立感引發的笨重感,車頭和車尾增加了一些橫向貫穿的元素和空間呼應的鏤空裝飾。
很多馬自達粉絲認為,如今的馬自達線條變少甚至到現在曲面也變少,是不是馬自達也在跟風一些新能源車,在技術變革時期進行“設計清零”,做極簡風?
馬自達CX-50沒有照搬流動光影的設計元素,但代表了對更現代美學的探索,專注于未來主義價值觀的生活方式。馬自達CX-50不再主打運動,而是更偏向跨界和越野的定位。依據官方給出的定義,馬自達CX-50是一款能夠更好地“融入自然”的輕型戶外SUV。
正如馬自達的設計宗旨——
“以純潔之美為核心,但又不教條地執行極簡主義,在減少不必要元素的同時,讓美、力與律動最大化,以三者的結合實現扣人心弦的優雅形態。”
「悅馬星空」小程序
更多精彩等你發掘
MAZDA CX-5
點擊下方圖片 享千元購車優惠
點擊或掃描下方圖片
關注長安馬自達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