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的車如果有換擋撥片,你有多久沒用過了?
最近有一個小視頻,將有沒有換擋撥片作為運動車好壞的標準,成為朋友圈的一個笑點。但其實這個配置,在如今汽車上的存在感越來越弱,甚至隨著變速箱工作邏輯越來越聰明,這個功能甚至逐漸變得可有可無。
到底是哪家率先在方向盤上采用換擋撥片,已經無從考究了。我印象中2000年之后,越來越多車型開始裝上,目的只有一個:人為干預換擋節奏,調動發動機可用轉速,提升駕駛的參與感。
打一個比方,你的車是一副3.0T機器,紅線區域是6500rpm。但在自動變速箱常規邏輯下,4500-5000rpm時就會升、降擋了,如果你想調動5000-6500rpm這個轉速區間,通過換擋撥片加減檔就可以了。屬于一個提升駕駛樂趣的“錦上添花”型裝置,對于一些高轉發動機的意義更大。
大部分換擋撥片是隨方向盤而動的,這好理解,一邊打方向,一邊換擋。也有少部分車,方向盤是固定在中控臺,不隨方向盤轉動的,比如法拉利。意大利人的解釋:進彎之前,你就應該選擇好合適的擋位了!當然,這個并無標準答案,只是不同車廠對不同的設定而已。
事實上,隨著如今汽車的駕駛模式選擇越來越豐富,各種模式下整合元素越來越多,直接使用手動模式換擋或者撥片換擋的機會越來越少了。
舉一個實際例子,我家里有一臺雷克薩斯ES300h,這臺車是E-CVT變速箱,換擋邏輯是結合電動機+發動機,人為降擋可能未必對應它最佳的工作區間。實際上,強行換擋不單帶來一系列頓挫感,舒適性也大受影響,久而久之,家人也基本沒怎么用過這功能。
如果想調動積極性,直接切換運動模式就可以了。比如我喜歡寶馬的M車型,實際上自動擋的換擋邏輯是足夠聰明的。在運動模式或者運動+模式,就會維持發動機保持高轉速,節奏感更好,效率更高,手動模式即便機械反應再快,也存在一定的滯后。
在電動車世界,這個所謂的換擋撥片已經統一“退化”為動能回收模式調節了。值得一提是,最近我們試駕高合Hiphi Z,它的換擋撥片是整合動能回收和駕駛模式選擇的,通過同時拉動換擋撥片來進行兩個功能之間切換,我覺得這個設定很好,一個部件整合兩大常用功能,并且使用邏輯十分清晰,有增加一點點如超跑般的體驗。
總之,隨著汽車智能化越來越高,這種換擋撥片的存在感就會越來越低。難保有一天,沒有換擋撥片才是高級車也不一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