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注新能源賽道,海斯坦普在華建設本土化架構|聚焦2023上海車展
【資料圖】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牛小歐 于建平 上海報道
作為一級零部件供應商,海斯坦普在2023屆上海車展上亮相了其最新產品及創新成果,如超大型熱壓零件、電池托盤系統、Cell-to-Pack概念、連接技術、創新性底盤輕量化解決方案及主動式電驅前蓋(Active Frunks)等。
海斯坦普方面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海斯坦普專注于技術,力求提升中國汽車行業引領者地位,同時助力當地產業向電動化過渡,并為車輛提供成本效益高、可持續性強及性能更佳的最優解決方案。”
在中國建設本土化架構
公開資料顯示,海斯坦普總部位于西班牙馬德里,于2007年進入中國,至今已在沈陽、北京、天津、武漢、重慶、昆山、東莞等地設有制造基地,其亞太區總部及研發中心位于上海市。
海斯坦普的2022年業績報告顯示,在2022財年其營業收入增長32.5%,達到107.26億歐元,創歷史新高;稅息折舊攤銷前利潤為12.10億歐元,增長21.2%; 2022年凈利潤也超過了2019年的水平。該公司表示,2023年,將繼續在電動汽車戰略項目上投資2億至2.5億歐元,重點布局北美、歐洲和亞洲。
中國市場的發展是海斯坦普全球戰略的一個關鍵部分,因此第20屆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是海斯坦普展望2023年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并將其未來重點放在電動車市場最看重的新產品和新技術方面,來促進汽車行業發展。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于武指出:“當下,整個供應鏈在加速創新,實現前所未有的跨界融合,中國汽車產業也在這種創新引領下實現了‘質的飛躍’。”因此海斯坦普想要在整個汽車行業新舊賽道轉換的關鍵節點整扎根中國市場,勢必要做好本土化。
海斯坦普亞洲區CEO洛安東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針對這一問題坦言:“海斯坦普深耕‘在中國,為中國’戰略,首先較為重要的就是做到本土化的供應鏈。中國的市場相對其他地區的市場有自己的獨特性,市場也非常大,但相對來說也比較復雜。我們不光是希望只作為一個生產制造的部分放到中國,而是要把整個比較全的功能、架構放在中國,這就包括前期我們的研發團隊要生根中國,為本土的客戶來定制本土化的方案。”
他進一步介紹稱,因此在布局中國市場方面,海斯坦普所有的資源,包括投資、人員,都是本土化鋪陳,借以適應本土化快速反應的需求。海斯坦普在中國有將近5000名的員工,且不光是生產制造人員。海斯坦普有比較全的架構來支持整個開發流程和公眾服務。“特別重要的是,構建比較全面的能力,也使得海斯坦普可以不太依賴歐洲本部的技術支持。只需要與本部保持緊密聯系,他們有新的產品、新的技術,我們可以快速地反應,從而落地到中國的客戶當中,這是我們的核心的競爭力。”
押寶新能源賽道
在新能源轉型進度迅猛增長的當下,包括海斯坦普在內的零部件供應商自然也要將全新業務增長點押寶在這一賽道。
因此海斯坦普還致力于為純電動車提供更安全、更輕量化的解決方案,助力城市出行,并首次展出由鋁材和FRP(纖維增強型聚合物)打造的復合材料電池托盤系統。這些材料為小型電動車提供了解決方案,也為未來出行指明了方向。隨著傳統電池箱體的發展,以及CTB(cell-to-body)概念的引入,海斯坦普充分利用智能化理念來顯著降低電動車總重量,同時確保極高的安全性。
在新能源車身底盤輕量化方面,海斯坦普中國研發中心車身研發總監曲少飛告訴《華夏時報》記者:“現在隨著新能源車型的發展,要求車身底盤做到極致輕量化,以前我們很少用鋁合金,但這次展出了鋁合金件,目的就是為了展示不同的材料,能夠使用到不同的車型上。以前很多車輛就是以高強度鋼為主,但現在新能源車對續航里程的看重,勢必要用到輕量化性能更好的鋁合金,這也帶來了成本的增加。因此一直處于變化的客戶需求也給我們供應商帶來了考驗。”
對此,海斯坦普針對當前和未來電動出行的不同要求,而設計和提供相應的零部件解決方案。對于中國市場,海斯坦普著力圍繞三個領域提供創新性的輕量化解決方案:創新設計、材料選擇和生產設計,籍此助力客戶提升產品競爭力。
海斯坦普車身零部件和機電一體化產品事業部是歐洲汽車工業進入中國的先驅之一。
曲少東對記者表示:“我們在中國建立了兩個研發中心,一個是針對海斯坦普的底盤和車身,這個研發中心設在上海,另外一個研發中心是愛得夏,設在在昆山。這使得我們可以就近在本土開展工作,來應對主機廠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