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汽車 · 汽車咖啡館
(資料圖片)
FORVIA佛瑞亞集團,2022年初由佛吉亞與海拉聯合成立,成為了全球第七大汽車技術供應商。
2022年,佛瑞亞年銷售額達到180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7%,跑贏了全球汽車市場大盤;同時,佛瑞亞收獲了2330億元人民幣訂單額,營業利潤率超過7%,已經達到成立之初“Power25計劃”的目標利潤率。
好成績來自于兩個子集團長達30年的技術儲備。海拉專長于電子和照明領域,佛吉亞則在內飾、綠動智行、座椅、人機界面、顯示器以及輔助駕駛解決方案等領域積累多年,二者的優勢互補,為佛瑞亞賦予了全面解決方案的供應能力。
2023年4月18日,佛瑞亞攜多款突破性技術首次亮相上海車展,致力于為中國及全球汽車市場打造安全、可持續、先進和個性化的出行體驗,展示了為中國市場定制開發的全新解決方案以及其全球最先進的產品組合。
2023上海車展佛瑞亞展臺
其中,展出的零排放多動力系統,既涵蓋氫動力的解決方案,又涵蓋純電動的解決方案,也可以將兩個系統整合成混動系統,全面展示了佛瑞亞電氣化的綜合實力。
“綠動智行事業部現在有兩個產品線板塊,一個叫做超低排放,傳統跟著發動機進行的,不論是乘用車、還是商用車。第二塊是新的氫能源解決方案,這是未來潛在的產品線。”4月19日,佛吉亞綠動智行事業部中國區總裁許魯在接受記者采訪中介紹到。
同時參與采訪的還有海拉中國區電子事業部能源管理產品中心總監鄧冬梅,關于海拉的電氣化產品技術,鄧冬梅表示公司專注于純電路的解決方案,但具備將現有電子電氣上的技術轉移到將來燃料電池、氫能源相關解決方案中的能力。
看向電氣化業績,成立一年多的佛瑞亞收獲顯著,2022年其電子業務獲得了84億歐元的訂單量,占集團總訂單量的27%;電動汽車相關業務(純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電動汽車)獲得133億歐元的訂單量,占集團總訂單量的43%。
盡管行業向上,但競爭也十分激烈,企業利潤很薄,客戶把成本管控放在更高的位置。面對這樣的行業現狀,許魯表示:“作為供應商來講,我們核心是能夠幫助客戶從整個設計上面優化,在大家能夠有盈利的情況下,降低動力總成在整車里面的占比和基本成本。”
為此,佛吉亞從設計源頭出發,通過平臺化、標準化、模塊化的設計,降低開發成本及開發周期,同時不斷提升制造過程的智能化能力。
除此之外,中國本土汽車品牌崛起及本土供應商的出現,也加劇了行業格局,對于如何應對主機廠自研下的整零關系變化、如何應對本土供應商逐漸強化的市場份額,許魯和鄧冬梅也向我們做了進一步分享。
許魯觀點:
1、 我們核心是能幫助客戶從整個設計上面優化,在大家能盈利的情況下,降低動力總成在整車里面的占比和基本成本。
2、 (降本增效)核心還是從設計的源頭來說,通過平臺化、標準化、模塊化的設計,降低開發成本,降低開發周期。
3、 對于電車來講,充電還是一個問題,佛吉亞包括整個歐盟相信能源安全和能源多樣化,兩條腿走路還是非常必要的。
4、 如果談到氫在哪里會有首先突破性的應用,我們覺得還是在卡車方面會有更好的應用、適用場景。
5、 從業務模式來講,(氫能)會從實驗型的項目到OEM系統性開發的過程。
6、 主機廠有主機廠的競爭能力,零部件廠商有零部件廠商的競爭能力,我覺得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把握好自己的核心能力,永遠不會被淘汰,這個市場還是足夠大的,供我們這些零部件(供應商)生存和發展。
7、 不管什么企業,還是要做到“在中國為中國”,能夠適應這個市場的人一定能夠生存下來。
鄧冬梅觀點:
1、 電池的使用壽命、安全性、可換/可替代性,以及充電的方式將是未來更多的關注方向。
2、 功能安全、性能安全才是最重要的;電動車電耗在電池管理系統方面,第一還是要確保使用電池的安全。
3、 續航里程的長短目前并不是阻礙技術發展的難點。
4、 從技術儲備上而言,海拉和佛吉亞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解決方案,我們具備非常強的互補優勢。
5、 全棧自研的核心競爭力不在于動力總成,而在軟件、人工智能這些領域。
6、 我們從國內競爭對手中學到一些新穎的針對本地市場的獨特策略和視角,我們也將這種本土化的理念注入到海拉的國際化思維中,不斷提升我們在本土的競爭力。
以下是采訪實錄(經整理):
Q:未來市場對于電動車能源管理關注點在哪里?
鄧冬梅:談到電動車市場,據我們觀察,無論是消費者還是整車制造商,大家目前關注的重點仍然是電池的安全性。因為在電動汽車里,電池系統在整個車輛的成本占比較高,占到50%-60%,所以對性能,包括電動車將來電池的使用壽命、安全性、可換/可替代性,以及充電的方式將是未來更多的關注方向。
Q:電動車的能源管理水平大概什么時候能夠成為競爭點?什么時候百公里電耗成為技術的競爭點?
鄧冬梅:我個人理解,電動車電耗在電池管理系統方面,第一還是要確保使用電池的安全,尤其現在電壓等級越來越升高,從原來200伏、400伏,到現在的800伏,甚至到1000伏,我認為功能安全、性能安全才是最重要的,這也是我們高壓電池管理系統致力解決的技術難點。
百公里電耗當然是新能源汽車衡量汽車續航能力高低的重要參數之一,但實際應用也證明了續航里程的長短目前并不是阻礙技術發展的難點,今年車展我們也看到了眾多新能源車企推出了續航里程超過700公里的新車型,伴隨國內充電基礎設施的持續完善,用戶續航和補能焦慮會隨著便捷性的提高越來越低。
Q:整個行業還是比較焦慮的,競爭非常激烈,利潤非常薄,大家把成本管控放在更高、更明顯的位置,我們作為合作商來講,是不是也有一些措施幫助他們更好地做成本管理、降本增效?
許魯:綠動智行事業部現在有兩個產品線板塊,一個叫做超低排放,傳統跟著發動機進行的,不論是乘用車、還是商用車。第二塊是新的氫能源解決方案,這是未來潛在的產品線。
對于傳統燃油車來講,面對電動車的壓力和競爭,現在整個電動車技術成熟,成本也在往下走,壓力還是比較顯著的。我們作為零部件供應商來講,我們核心是能夠幫助客戶從整個設計上面優化,在大家能夠有盈利的情況下,降低動力總成在整車里面的占比和基本成本。
我們做法是,幫助車企在整個動力總成后處理系統的平臺化方面做出更多的貢獻。通過平臺化的開發,第一很多零件是可以共用的,我們現在很多平臺上一代和這一代的共用零部件可以達到50%-70%,通過共用可以降低模具的成本、加大生產批量、降低整個生產制造的成本。
另外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大大縮減整車動力總成開發的成本,因為會減少很多工程的工作量,有些工作量甚至可以通過數據模擬進行,不需要再去做整車或者發動機總成的實驗,因為通過數據模擬就可以得出一個仿真的結果,這是一個最大的好處。
從量產的角度來講,我們也會通過一些價值工程分析,比如說生產過程中的集約化生產,在專業的廠家做專業的產品,在我們這個行業有載體封裝這個工藝,我們會盡可能把載體封裝工藝集中在某一個工廠去做,這樣會提高設備利用率,從而降低整個工藝成本。
總結來說有兩點,第一點最核心還是從設計的源頭來說,通過平臺化、標準化、模塊化的設計,能夠降低開發成本,降低開發周期,這是很重要的。另外一方面,我們講作為制造型企業,制造過程也是很重要的,要不斷地智能化。
鄧冬梅:作為電動汽車相關的電子零部件供應商,我們重點分為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主要體現在公司的專業知識和經驗積累。海拉在模塊化和量產化方面有著非常豐富的經驗,我們與全球的汽車供應商、制造商之間豐富的經驗,可以復制到本地化的產品設計里面。我們可以通過最大限度采用我們現有成熟的技術,來節省設計的周期、設計的成本。另外我們完善的、成熟的全球化供應鏈,也是我們的優勢所在。
第二個方面主要體現在我們”在中國,為中國”的本地化戰略,我們在中國本土建立了全面的研發和制造能力,從研發到生產制造和售后,都由本地團隊完成。我們和中國本地制造商合作伙伴有非常深度的合作,并一直保持著深度的技術溝通,能夠真正洞悉客戶的系統需求。有的時候客戶給我們的需求可能需要通過相互的溝通、理解,然后系統的配合,才能達到技術上、成本上的完美匹配。
Q:請您介紹一下針對商用車超低排放解決方案技術儲備?
許魯:去年歐7基本上已經是一個最終的草案,它還需要一個批準的過程。我們看到在中重卡方面,包括柴油輕卡方面,它對于新的顆粒排放物減排的要求還是比較高的,我們在以柴油車為主的商用車方面,未來技術還是會有很大的前進動力,我們覺得中國也還是會有這么一步要走的。雖然未來商用車電動化率會達到15%,根據固態電池的發展可能會有更高的比例。但總的來說,目前商用車在石化燃油這一領域還是會保持比較大的市場占有率,我們對于國7還是做了很充分的準備。
這里面有幾個技術方案,一個是在冷啟動、冷機的時候,我們是采用一個EHC電加熱載體的方案,來解決冷機啟動過程中間顆粒排放的問題,就是催化劑效果的問題,另外就是我們也在做加熱噴嘴。佛吉亞在歐洲是排名第一的,在中國也是排名第一的,但我們在中國商用車領域不是第一,這個咱們坦率來講。
所以戰略來講,我們在商用車領域還有較大的發展潛力的,在內部我們也是做了很多準備,包括和我們頭部企業比如濰柴、解放,我們也是做了很多這方面的工作,并取得許多進展。前幾個月大家也看到了,我們在歐洲和北美有一些商用車業務的變化,在國內也有一些聲音,有質疑說,佛吉亞在商用車領域會有退出的想法。
這也是一個機會,跟媒體朋友們也做一個交流和澄清。國7現在我們估計要到2030年實施,原來可能2027、2028年,現在可能要延一延。無論是國6B還是國7,我們現在投入和力度也是會不斷加快的,我們現在跟國內的一些主流客戶在做一些合作,在這一塊我們有EHC、電加熱噴嘴,整個系統里面我們有合作伙伴做雙噴系統,雙噴系統在某一個頭部企業已經做了相應的預演,取到的效果還是不錯的。
現在也有一些國際中重卡發動機品牌也想重新進入中國,基于我們在國外跟他們現有的合作,我相信也會帶到中國來,雙噴的應用會給中國國內主機廠提供很好的技術支持。我可以跟大家負責任的講,我們在商用車未來的整個應對國6B到國7,整個技術儲備還是在積極推進,我們也有信心在現有的市場份額基礎上,能夠再繼續上一個臺階。國6B主要是降油耗,到國7還有顆粒排放物的減排,我們都在做這些東西。
Q:我想接著問一下,中重卡車、氫能儲存是咱們這兩年宣傳的重點,去年國內在氫燃油機、氫燃料重卡推出的蠻多的,我想了解一下佛吉亞在這一塊目前的情況?
許魯:我們覺得是這樣的,大家也會了解對電車來說,它有沒有極限。去年電動車滲透率以乘用車為主是21%,它有沒有限制?根據我們了解的情況,我理解整個汽車的保有量對充電的需求是會有一個限度的,但它可以做不斷的升級,有更大的容量去容納更多的峰值充電的需求,但對國家電網來講不是每年做一次升級,可能十年做一次升級,到未來十年,整個國家電網對充電容量的滿足,整個保有量可能也就在25%。
對于電車來講,雖然未來你有固態電池這些東西,續航里程也會更好,但充電還是一個問題。這就是佛吉亞為什么還是相信,包括整個歐盟相信能源安全和能源多樣化,兩條腿走路還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談到氫在哪里會有首先突破性的應用,我們覺得還是在卡車方面會有更好的應用、適用場景。所以我們在儲氫系統當中,我們既有儲氫系統,又有合作的電堆系統,儲氫在國內已經有了工業化的第一步了,我們覺得未來兩年從35 Pa三型瓶往70 Pa四型瓶過渡的過程,所以我們在四型瓶整個驗證方面還是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進展,這塊還是比較成熟的,我們就等待市場的需求。
未來我相信從中國現在商業模式,還是以系統集成加上地方政府的一些支持,搞個園區項目,搞幾十輛車、一百輛車,這種項目的商業模式也會慢慢轉換成正常的OEM的業務模式,這可能是未來到2025年我們會看到的轉變,產品上面來說,我剛才已經講了,就是四型瓶。
從業務模式來講,會從實驗型的項目到OEM系統性開發的過程。對佛吉亞來說,產品方面的儲備已經有了,未來我們也會從做儲氫罐到儲氫系統,包括壓力調節,安全溢流閥這些方面,我們現在也正在做儲氫系統,這個能力我們是具備的。我相信能源安全戰略會給氫能源的使用帶來很好的前景,我們也在做這方面的準備。
鄧冬梅:我們在本屆上海車展展示的零排放多動力系統,展示了我們FORVIA佛瑞亞整個集團的綜合實力,既涵蓋氫動力的解決方案,又涵蓋純電動的解決方案,也可以將兩個系統整合成混動系統。從產品技術角度而言,海拉主要專注于純電路上的解決方案,但我們具備將現有電子電氣上的技術轉移到將來燃料電池、氫能源相關解決方案中的能力。從技術儲備上而言,海拉和佛吉亞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解決方案,我們具備非常強的互補優勢。
Q:現在新能源電池這塊感覺已經很完善了,但有些企業還是說要自主建電池等等,您覺得這種趨勢可持續嗎?
鄧冬梅:近幾年電動化汽車的發展,行業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時,越來越多的整車廠商意識到專業的事要交給專業的人來做,并啟動全棧自研。但全棧自研的核心競爭力不在于動力總成,而在軟件、人工智能這些領域。作為電動化領域的核心零部件供應商,海拉憑借廣泛的能源管理和熱管理產品解決方案,以及強大的本地化布局,能夠為客戶提供強有力的本地化支持。從低壓電池管理系統12伏到48伏,到現在400伏、800伏的高壓平臺,我們都全面覆蓋。
Q:您覺得現在電池這塊還有哪些痛點要解決的?
鄧冬梅:電池發展至今,中國的電動汽車,無論是混動,還是純電動,電池企業的核心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質量和品牌都具備較強國際競爭力,并與世界頂尖的汽車廠商都保持著良好的合作。從這個角度來講,中國新能源汽車也好,電池廠也好,都已經擁有良好的發展。那隨著電動時代的來臨,如何保證電動汽車的安全性是我們工作重中之重。
例如,針對碰撞所帶來的熱失控這類極端場景,如何通過優化我們的高壓電池管理系統來確保電池熱管理不會失控,我們連同客戶持續在提升改進。在電池方面,不管是普通消費者,還是整車廠,仍有一些需要我們繼續關注的方面,比如電芯的參數穩定性、安全性,這也是普通老百姓比較關注的話題,以及電池的壽命怎么節約場景使用成本,這幾個方面仍需要我們繼續花時間和精力去研究。
Q:看您的身份是在海拉電子事業部能源管理產品,您能介紹一下我們在能源管理方面提供的產品和方案有哪些?
鄧冬梅:我們的能源管理產品為電氣化發展各階段提供支持,涵蓋混電和純電動汽車,從400伏到800伏,產品包括應用于高壓領域的車載充電機、高壓DC/DC直流/直流轉換器和高壓鋰電池管理系統和低壓12v鋰電池管理系統。在低壓應用方面,我們于2003年投入市場的12伏鉛酸電池蓄電池傳感器以及后來推出的48伏混合系統的DC/DC直流/直流轉換器,目前在市場上都已經取得了市場領導地位。
此外,海拉在電動化領域還提供熱管理解決方案,例如冷卻控制中樞,它高度集成了我們在熱管理領域相關的產品,例如執行器、水泵等產品,把電子控熱產品,座艙、電控整個車里面熱的能量的交換做了非常智能的處理,所以它相比以前的傳統冷卻系統,能夠減少50%的零部件,所以從產品的成本控制、輕量化的控制,以及能效對我們做碳中和都可以作出很大貢獻。
Q:佛瑞亞開發出一個方塊式的復合的儲氫系統,它的儲能的效果相較于之前有很高的提升,咱們現在儲氫系統有沒有應用,以及它的前景是怎樣的?
許魯:它首先是概念化的東西,我們叫方塊的,它會分兩步來走,第一步會做小直徑的長的氫瓶,把它排成一排變成,外面是一個方的盒子,就跟電池一樣。下一步會把整個儲氫瓶做扁,會在上下進行連接做成一體,具體總成效率可以到下面給你介紹一下。我們是在拉斯維加斯CES展出了之后有很多人很感興趣,這個方案適合為我們乘用車的氫能力提供解決方案,商用車不需要,你掛在外面大瓶子就行了,但乘用車就像電池空間一樣,要把電池替換成這個。
鄧冬梅:其實對空間是有要求的,底盤高度是有限的,所以在設計上都趨于扁平化。這是一個創新的方案,如果整車廠想用氫能源替代電池能源,就可以用這個產品進行替換。
Q:電子電氣集成度都很高了,現在主機廠都想自己來做,覺得要自主可控,大家覺得變得跟供應商的關系比之前更微妙一些,我們如何看待這樣的變化?
鄧冬梅:在電子電控領域,我們確實發現本土市場中經常會出現二合一、三合一、六合一,未來的發展趨勢會形成X in 1這樣一個概念,這個確實對于我們電子電氣產品的理念有很大的沖擊。對于海拉而言,我們將自身定位于核心零部件供應商。我們在電動化領域有很多年的經驗,有15年-20年專業知識的累積,我們的技術儲備非常的充分,可以根據中國客戶的需求,打造更加集成的解決方案。在國際市場,這種趨勢沒有中國這么明顯,所以我們兩手都抓。
許魯:我想補充兩個問題,關于主機廠和供應商關系的問題,從商業邏輯來說,咱們在80年代之前,大的主機廠都是有自己的零部件子公司的,通用有德爾福,福特有偉世通,日本更不要說,韓國也是一樣。80年代之后,很多零部件都開始進行外發了,也創造了一些大的零部件供應商,比如說JCI江森自控,它原來是不做汽車行業的,而是做樓宇控制的,它能做的很大,就是因為它把很多主機廠的座椅都收歸進來。
所以我認為這是一個動態變革的年代,特別像我們現在在往電動化轉型的過程中間走,有的主機廠走的早一點,有的主機廠走的晚一點,有的主機廠在自動化駕駛方面走的快一點兒,有的主機廠在電池、電控方面走的快一點兒,每個人的步伐不一樣,但最后有限的資金還是要投入到核心的競爭力上去,主機廠有主機廠的競爭能力,零部件廠商有零部件廠商的競爭能力。我覺得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所以我覺得把握好自己的核心能力,你永遠是不會被淘汰的,這個市場還是足夠大的,供我們這些零部件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Q:作為一個國際化的公司,在中國市場如何做好本地化,我們知道中國供應商在新能源時代也是慢慢在追趕,也慢慢變得有了話語權,相比油車時代,這個我們怎么看待?
許魯:從佛吉亞角度來講,我們差不多在7、8年前就確立了服務于本土,關注自主品牌的市場策略。我們當時提出來口號是說,到2020年要做到40%銷售來自自主品牌,其實我們在去年整個佛吉亞幾個業務板塊里面,來自自主品牌的銷售已經超過50%了。其中我們最大的客戶是座椅在比亞迪的業務,有超過60億的銷售額;就排氣業務來說,我們也有42%的銷售額來自于自主品牌,佛吉亞也是在進行“在中國為中國”堅定不移的策略。
做好這個事情有幾個核心點,第一是本土的研發能力,第二是能夠符合中國市場靈活的商務策略,包括你看我們佛吉亞整個管理團隊也是非常中國化,有能夠理解中國市場的人,根據中國市場特點,來安排你的策略和資源,剛才講中國客戶變化速度比較快,可能它也沒有那么成熟,變化也比較多,有的變化是有效,有些變化是無效的,但你要伴隨它們,你要用你的經驗幫助它們成長,佛吉亞在自主品牌這邊也都是受到比較好的評價。
鄧冬梅:海拉很早就提出了“在中國,為中國”的本土化策略。在中國,我們擁有海拉獨資和合資兩大支柱,在中國建立了全面的合作網絡。同時,我們在中國擁有全面的研發和制造能力。目前,在海拉電子產品領域,海拉在南京、上海和廈門建設有研發中心,并在上海和廈門設有生產基地,能夠為本地客戶提供強大的支持。其中海拉上海電子工廠是目前海拉在全球最大,產品線最全,以及它的自動化程度最高的工廠。歡迎各位媒體老師蒞臨我們的電子工廠參觀。
Q:剛剛問的中國供應商也出現好多新的面孔,相當于跟咱們是不是也處于競爭關系?
許魯:作為中國人來講,我也挺驕傲的,中國主機廠、供應鏈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這也是中國改革開放給中國汽車產業帶來的收益。我之前最早也在國企做過,也在外企做了很多年,不管什么企業,還是要做到“在中國為中國”,能夠適應這個市場的人一定能夠生存下來。我們跟我們的友商,不管他們的背景是什么,大家都有競爭關系,但反過來競爭也促進了我們的發展,所以我們也比較歡迎這樣的競爭。近幾年,隨著中國近十年新時代的旗幟下,整個商業環境也得到很大的凈化。我們在中國做業務,商業環境現在也變得更好。
鄧冬梅:我非常贊同許總的觀點,看到這么多國內本地企業的不斷崛起和壯大,我們作為中國人感到十分驕傲。同時,我們也可以相互學習,推動技術的進步。我們也從國內競爭對手中學到一些新穎的針對本地市場的獨特策略和視角,我們也將這種本土化的理念注入到海拉的國際化思維中,不斷提升我們在本土的競爭力。
主持人:我們今天就到這里,以后大家有什么問題也歡迎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