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勢Auto-First|劉天鳴
“在汽車產業浪潮中中國汽車產業快速成長,但也正在經歷一場深度的洗牌,產業格局正在重構中。”長安汽車董事長、黨委書記朱華榮在2023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指出,“在產業格局重構中,整車、零部件競合格局在變化,動力電池從過去少電、缺電、貴電,到今年迅速轉換為產能過剩,產業必將回歸到理性狀態。”
面對當下全球汽車市場發展,朱華榮認為,新汽車時代的趨勢也更加明顯,全球汽車產業的格局正在發生著顛覆性的變化,傳統優勢品牌、優勢產品面臨電動化、智能化產品、智能化品牌的巨大挑戰。
(資料圖)
與此同時,朱華榮認為全球汽車產業格局重構主要分為四大方面。第一,地區國別競爭占比變化。曾經是“歐美日德韓中”六分天下,但到如今已經是中國品牌坐擁半壁江山,中國品牌的產品結構也從原來的低端低價產品到中高端的快速滲透。
第二,市場競爭的優劣勢在發生著變化。中國品牌在造型、新能源、智能化的優勢凸顯,引領著全球,換道競爭的優勢也更加明顯。
第三,產品結構發生著變化。雖然電動車仍然保持了整體的增長,但EV增速大幅下降,EV同比增速從2021年的162.0%下降到2023年1-4月的18.1%,而包括PHEV和REEV在內的XEV,正保持高速的增長,今年1-4月同比增長96.8%。2030年純電動、插電式混合動力和燃油車的比例很可能是4:3:3或3:4:3。
第四,整零競合格局在變化。整車、零部件分工處于非穩定狀態,長安汽車預計到2025年中國需求的動力電池產能約為1000-1200GWh,目前行業的產能已經達到4800GWh,產能出現嚴重的過剩,產業必將回歸到理性狀態。
朱華榮指出,國內乃至全球汽車市場的格局也面臨著新的挑戰。首當其沖的是競爭加劇,從原來的傳統品牌與新勢力品牌競爭演變為傳統自主品牌、傳統合資品牌、新勢力、ICT四方角逐。由于各方都立足戰略競爭,當期價格競爭越發激烈。地方對GDP的強烈訴求,以“地補促銷”參與市場競爭,讓市場競爭更加復雜而激烈。
價格競爭進一步壓縮企業盈利能力。朱華榮表示,在中國汽車市場中,真正盈利的電動車品牌也就2~3個,呼吁從地方到社會各界都要努力地構建全國統一的大市場,減少非市場因素對公平競爭環境的干擾。
其次,關鍵技術仍然受制于人,供應鏈韌性不足,關鍵的原材料及芯片高度依賴于進口。朱華榮介紹道,鎳、鈷進口90%以上,芯片進口90%以上,長期性的問題沒有解決,長周期、結構性問題影響新能源汽車產業安全,解決關鍵技術突破問題任重道遠。
最后是,國際化機會大,但風險也大。受地緣沖突、逆全球化、先導國家調整產業政策的影響,全球進入震蕩期,需求減弱(消費降級)、供給波動,海外風險加大。雖然全球汽車市場在轉型過程中面臨眾多挑戰,但發展態勢不可逆,特別是國內汽車市場總體大盤將持續增長,將給汽車產業發展帶來更多機會。
在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轉型,向打造世界一流汽車品牌邁進的過程中,長安汽車提出了“五大布局”。朱華榮介紹道,一是加快產品和產能的布局,二是強化品牌建設的布局,三是加強營銷服務布局,四是加快完善市場的布局,五是加強組織人才的布局。未來2-3年是長安汽車轉型的關鍵時期,也是行業轉型的關鍵時期,長安汽車將繼續堅定不移推進第三次創新創業計劃,聚焦新能源、智能化以及“海納百川”計劃,全速向智能低碳出行公司轉型,向世界一流汽車品牌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