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支撐集團產銷最關鍵的兩大支柱,為何卻成了上汽集團的兩大絆腳石?
第32周,上汽集團在A股市場沒能延續過去整整10周的上漲趨勢,股價下跌3.27%。同樣是這一周,上汽集團發布了7月產銷快報。令人錯愕的是,當下支撐上汽集團整體產銷最核心的兩大板塊,恰恰成為了兩大絆腳石。
集團整體下跌21%
產銷快報顯示,上汽集團7月銷售40.02萬輛,同環比分別下跌21.03%和1.36%。
(相關資料圖)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2022年4月、5月受疫情沖擊,整個國內汽車業出現了斷崖式下跌帶來了極低的基數,使上汽集團實現了連續兩個月同比增長,2022年10月至今,上汽集團已經有8個月同比下跌。
在《汽車K線》統計的主要汽車公司排行榜中,上汽集團雖然憑借超40萬輛的月銷規模蟬聯冠軍,但與排名第2位的比亞迪之間,領先優勢由上月的超15萬輛,縮小至不足14萬輛。此外,其超兩成的同比降幅,更是僅好于東風集團股份,在主流中國汽車業上市公司中,顯得格格不入。
「圖片來源于上汽集團產銷快報」
此外,從單月表現來看,上汽集團不僅面臨著前5大板塊同比全面下跌,同時,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的數據顯示,在7月整車出口前10的車企中,上汽和東風是唯二出現負增長的企業。
由于持續走低的表現,上汽集團1-7月累計銷量相比上年同期仍然存在9.82%的負增長,為247.18萬輛。雖然從銷量規模上仍然穩居汽車業龍頭,但這一跌幅在傳統大型汽車集團當中幾乎是墊底的水平。
兩大支柱板塊“爛”成絆腳石
如前文所述,上汽集團在7月出現各大主力板塊全面下跌,出口表現同步下滑,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作為支撐上汽集團整體銷量規模的兩大核心板塊,此時卻成了上汽集團的絆腳石。
首先是昔日被稱為“神車”板塊的上汽通用五菱,回看上年同期,其在上汽集團整體銷量當中,單月占比高達28.62%,累計占比同樣達到了27.99%,是支撐上汽集團整體銷量規模的鼎力支柱之一。
然而到了2023年7月,上汽通用五菱單月銷量同比驟降23.25%,1-7月累計降幅達17.69%,不僅較上月有所擴大,同時在上汽集團各核心板塊間也創下了最高降幅。直接導致上汽通用五菱在上汽集團整體銷量中的占比,單月降至27.81%、1-7月累計下降為25.54%,逐漸與排名第2位的上汽大眾趨于一致。
讓上汽集團頭疼的是,這個銷量占比排在第2位的上汽大眾,眼下的表現也十分低迷。
產銷快報顯示,上汽大眾7月銷售9.9萬輛,同比下跌23.62%,1-7月累計下跌60.23萬輛,同比跌幅較上月擴大約兩個百分點,至14.48%。
值得肯定的是,上汽大眾雖然近期接連出現單月銷量同比下跌的表現,但實際上,其進入2023年后,除1月外,始終保持著單月環比銷量穩步爬升的趨勢。只不過,作為上汽集團銷量占比第2位的核心板塊,這樣的回暖速度還是太慢了。
海外遇阻,自主品牌臨危受命
據統計,中國汽車出口量自2023年第一季度首次問鼎全球后,上半年蟬聯冠軍。
「圖片來源于中汽協」
不過,正像前文所述,7月的上汽集團不僅是中汽協月度分析的TOP 10車企中,與東風汽車成為唯二出現單月負增長的企業,同時,從1-7月累計表現來看,上汽集團三大海外板塊當中的兩大板塊,雖然跌幅有所收窄,但仍然沒能擺脫負增長的情況。
據產銷快報顯示,位于泰國市場的上汽正大1-7月累計銷售1.07萬輛,勉強破萬,相較上年同期逼近兩萬輛的水平,同比下跌45.18%;上汽通用印尼累計銷售1.2萬輛,同比下跌6.29%。
這樣的局面,讓上汽乘用車不得不臨危受命。
慶幸的是,從1-7月上汽集團四大核心板塊累計銷量表現來看,實現同比上漲的只有上汽乘用車。
產銷快報顯示,上汽乘用車7月銷售7.18萬輛,同比下降16.93%,1-7月累計銷售48.26萬輛,同比增長6.77%。與此同時,上汽乘用車也是上汽集團四大核心板塊當中,唯一一個占比有所提升的板塊,較上年同期16.49%的水平提升至今年的19.52%,接近兩成。
View of Autoskline
作為中國汽車出口龍頭、產銷規模第一的傳統大型汽車集團,上汽集團的表現往往被人解讀出多重含義,這其中有的存在過度解讀的嫌疑,但有些情況也的確值得警惕。
正像開篇所述,上汽集團在第32周股價下跌3.27%,特別是在最后一個交易日,股價下跌2.82%,讓過去連續8個交易日的掙扎毀于一旦。
不過,哪怕是這樣的表現,上汽集團仍然是第32周乘用車板塊當中成績最好的。但由于目前乘用車在資本市場整體遇冷,所以在汽車股總榜中,上汽集團只能排到第19位。
兩大核心板塊為何會淪為“絆腳石“?產銷低迷的上汽集團將怎樣重新喚起資本市場對自己的信心?大約兩周后,上汽集團即將發布2023年半年報,屆時,讓我們一起透過財報尋找答案。
文字為【汽車K線】原創,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號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同時,文章內容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