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基金經理變動潮仍在繼續。
2月24日,富國基金公告,孫彬因工作安排,于2月23日離任富國新活力靈活配置混合的基金經理。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不到2個月,目前已有209位基金經理從349只基金中卸任,其中不乏一些明星基金經理。而今年以來首度上任的基金經理已有約80人,在全市場3300余名基金經理中,任職不足3年的“新生代”基金經理已占據近半壁江山。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那些將基金經理納入自己的“選基”條件的投資者,在面臨基金經理變動時,他們該怎么辦呢?
349只基金掌舵人變更
2月24日,富國基金公告,孫彬因工作安排,于2月23日離任富國新活力靈活配置混合的基金經理,該基金將由吳棟棟擔任基金經理。
數據顯示,富國新活力靈活配置混合成立于2017年6月,截至2022年四季度末,該基金規模為3.03億元。孫彬自2019年8月開始擔任該基金的基金經理,任職總回報率為91.44%。
2月16日,信達澳亞基金發布公告稱,該公司旗下基金經理馮明遠已于當天卸任信澳核心科技混合的基金經理,離任原因為內部調整,未來該產品將由去年11月增聘的基金經理徐聰單獨管理。
與此同時,本月內還有王宗合、曲揚等百億基金經理分別卸任了旗下基金產品。
不止如此,近期,還有“清倉式”離任的基金經理。
2月22日,中銀國際證券旗下基金發布基金經理變更公告,白冰洋因個人原因卸任全部在管基金,并按規定在中基協辦理注銷手續。涉及的產品有中銀證券健康產業、中銀證券優勢制造、中銀證券價值精選、中銀證券聚瑞。
白冰洋是去年市場十分關注的績優基金經理,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白冰洋任職以來收益排名在同類基金經理中位列前20%(222/1044)。今年以來,白冰洋收益率為5.45%,高于同類基金經理的平均收益率3.81%。
就在白冰洋離任前一天,業內知名基金經理鄔傳雁因“工作安排”卸任泓德遠見回報等6只基金產品,同時離任公司副總經理一職,相關產品由秦毅、王克玉和于浩成接管。
2月18日,諾安基金發布公告稱,基金經理蔡宇濱因個人原因離任。蔡宇濱此前管理的諾安低碳經濟股票由韓冬燕接管,諾安策略精選股票基金經理變更為李迪。蔡宇濱2014年3月進入諾安基金,2017年12月起擔任基金經理。
2月11日,長城基金發布公告顯示,基金經理何以廣于2月10日離任旗下多只產品。何以廣是在長城基金工作12年的 “老將”, 此前管理6只產品,累計管理規模超60億元。
此外,恒越基金的“頂梁柱”高楠也在1月份宣布因個人原因離任等。
數據顯示,2022年,離職的基金經理人達到325人,離職人數超過2021年的323人,再次刷新歷史紀錄。2023年開年以來不到2個月時間,目前已有209位基金經理從349只基金中卸任。
“新生代”約占半壁江山
與知名基金經理密集離任“光景”相反,近日,“新生代”基金經理頻頻亮相。
2月23日,匯添富基金發布公告稱,匯添富鑫添盈一年持有混合(FOF)于2月22日成立,募得資金3.58億元,基金經理為徐博。這是又一位首度管理產品的基金經理正式上任。
此前,寶盈龍頭優選股票新聘基金經理吉翔,嘉實全球產業升級增聘基金經理陳俊杰,上述基金經理均是首度管理基金產品。
數據顯示,截至2月23日,今年以來,首度登場的基金經理已有約80人,遠超去年同期。
其中,興證全球基金程劍、萬家基金周慧、易方達基金田鑫、博時基金何平等8位基金經理,一上任便參與超百億元規模基金的管理。
管理規模最大的為程劍,是“頂流”基金經理謝治宇旗下興全合宜混合增聘的基金經理,該基金2022年四季度末規模超過190億元。
博時基金何平、天弘基金程仕湘等人更是首次上任便一舉成為5只產品的基金經理。
何平從黃海峰手中接管博時裕瑞純債、博時裕通純債3個月,單獨管理規模超70億元,另外3只純債產品與其他基金經理共同管理;程仕湘擔綱的5只基金均為共同管理,規模最大的天弘安利短債由柴文婷、劉瑩、程仕湘三人管理。
根據數據統計,截至2月23日,全市場3300余名基金經理中,管理基金年限不足3年的“新生代”已占據近半壁江山。其中,任職基金經理不足一年的約600人;任職超過10年的基金經理不到基金經理總人數的10%;多位85后、90后基金經理陸續登場。
華夏基金、嘉實基金、博時基金可謂“新生代”基金經理的三大集中地,“新生代”基金經理數量排名居前,均超過40人。與公司基金經理總數相比,“新生代”基金經理數量也都約占“半邊天”。
不過,不少“新生代”基金經理雖然從業時間不長,但管理過的基金產品卻不少。根據數據統計,博時基金郭思潔,嘉實基金王立芹、田光遠,易方達基金張湛累計管理產品數量均超過20只,平均每年管理6只以上。郭思潔、王立芹管理的產品主要為債券型基金,田光遠、張湛則以股票指數型基金的管理為主。
投資者應提前準備應對
伴隨著基金行業高速發展,最近幾年基金經理變動一直處于高位。
例如2022年,獲得基民廣泛關注的董承非、周應波、趙詣紛紛離職,去向包括“公奔私”、創立私募基金或者“投身”個人系公募。
事實上,在整個公募行業人員變動的浪潮中,一位基金經理的變動公告實屬平常。業內人士表示,近期基金經理頻頻變動原因不一,有些是為了“減負”,有些是為了帶新人,有些是離職變動。
2022年4月,證監會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強調,引導基金管理人構建團隊化、平臺化、一體化的投研體系,提高投研人員占比,完善投研人員梯隊培養計劃,做好投研能力的積累與傳承,扭轉過度依賴明星基金經理的發展模式。
不過,也有部分投資者將基金經理變動納入自己的“選基”的條件。那么,若基金經理離職,這些投資者該怎么辦呢?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基金投資者超過7.2億人。
客觀來說,在基金經理離任,尤其是明星基金經理離職后,接任者能否保持相似的投資風格、延續投資業績都未可知,而前期的“新老搭配”能否奏效也還有待市場檢驗。比如,興全等基金公司也從發展路線上尋找突破,帶動越來越多的基金公司開始重視團隊整體實力的培養,追求體系化、平臺化、多樣化應對市場的復雜變化,而不是依靠某位個人。
對于基金公司來說,需要探索的課題是如何留住人才和儲備人才,不要讓基金經理的頻繁變動與離職來傷害投資者的持有體驗;對于投資者來說,也要正確看待人員流動這一政策的職業現象,提前準備應對基金經理的變動。前任或明星基金經理離任并非一定是相關績優產品的“末日”,新人上位挑戰與機遇并存!
風口財經綜合整理,素材來源:中國證券報、深圳商報、中國基金報、同花順、21世紀經濟報道等
(本文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