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紀錄片《海河》劇照
天津北方網訊:從大禹疏通九河治水開始,我們的先輩在治水、用水中顯現著高超的智慧。與此同時,海河流域水患頻發的歷史教訓,也使得治理海河成為千年以來的命題。紀錄片《海河》今晚播出第四集《守望安瀾》,以“治水”為主題,圍繞時間、流域兩條敘事內線邏輯,選取了1668年永定河水患、1939年和1963年天津洪災等重大水患,通過京西水稻、小站稻的誕生故事以及中國南水北調工程展開敘述。
400多年前的一天,天津寶坻迎來一位名叫袁黃的新知縣。來自江浙之地的袁黃深知水既可為害,也可為利。他提出用引水的方法將治水與改田兩難并為一步。當人們把秧苗栽插在河水浸泡的鹽堿地里時,驚喜地發現,種植水稻是改良鹽堿地的一個好方法,因為水能壓鹽,把土壤里的鹽分洗掉了。自此,寶坻開始了水稻種植的歷史。后來,明代大學士徐光啟沿用袁黃治水之法,在天津以南的葛沽、小站改良種稻技術,把一張更大的金色稻網撒向了鹽堿荒灘,讓天津人擁有了“一家燜米飯,一村聞米香”的小站稻。這兩位大人物讓“咸菜壇子”里長出香糯的稻米,澤被后世。
自古海河多水患。“九河下梢”讓海河幾乎成為天津的代名詞。它造就出這座中國北方最大的工商業城市,也留下了人們記憶中的斑斑淚痕。1963年8月,海河流域發生了新中國成立后最嚴重的一次特大洪澇災害,超過全年降雨總量的雨水集中在5天傾盆而下。包括天津在內的多座城市、數以千萬計的群眾,像浮萍一般被洪水左右著命運。在大型生態人文紀錄片《海河》的影像資料中可以看到,與1939年的那場災難不同的是,千千萬萬的燕趙兒女向洪水涌來的方向奔赴,幾乎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軀阻擋住洪流。這是有文獻記錄以來,人類文明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治水工程,是當代的“大禹治水”。
在這些影響海河流域人們生產生活的重大事件中,可以窺見人類的智慧創造,提煉出華夏民族近水、治水、愛水的民族基因。(津云新聞編輯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