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天津北方網訊:2月2日,靜海區迎來了2023年的頭一“簽”,19個項目簽約,總投資40.3億元。相比靜海區往年集中簽約,今年的頭一“簽”數量并不乍眼,細看項目類別才懂,隨著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招商越來越“卷”。
據了解,新引企業主要集中在生物醫藥、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3個產業領域。這與靜海區的發展定位無縫銜接。靜海區產業體系“要量更要質”的決心不言而喻。新興、強優、潛力,綜合評測后,真正的大項目、好項目被篩出來、落下去、穩得住。靜海集中精力,圍繞9大特色產業鏈,以中西醫“雙航母”醫療集群為重點抓增量、促固投,這是靜海的開年一步。“靜海將把招商力量拓展到全國各地,在北京、上海等重點地區都成立駐外招商機構。重點鄉鎮、園區成立專業招商公司,打造‘1+25’招商專職隊伍,力爭新引進高技術產業項目占比50%以上,全年實際利用內資150億元。”區合作交流辦主任劉文闖說。
對于“招商”,靜海區一直作為“頭號工程”推進。作為“六大攻堅戰”首戰,靜海的加速引擎,讓很多“剛進門”“老朋友”有了推背感。早在2022年,武漢動力電池、天時力(天津)新能源等一批優質企業落戶,實現市外內資到位110.53億元,同比增長9.74%。總投資663億元的298個制造業項目簽約、開工、投產,新增“四上”企業204家,“專精特新”企業達74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450家。
此外,穩定的集群,是靜海區招更多好商,憑產業鏈招商的資本。比如,靜海區的電動車產業鏈,由愛瑪等龍頭企業拉動,八方電機、全福車業鞍座等眾多企業愿意到靜海區“押寶”,研發、制造、營銷“一條龍”搞定。這種抱團發展,是其他地方無法替代的優勢。再比如,中西醫“雙航母”醫療集群下,北京協和醫院、大學科技園、康寧津園,以及中醫藥大學等一批醫療資源蓬勃發展,讓研發、應用、教育等關鍵環節為一體化的全周期生命體系成了氣候。靜海也緊盯著這些“拿手戲”,在全國打出自己的“金招牌”。(津云新聞編輯孫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