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楊寶玲是東麗區華明街道胡張莊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黨支部書記、理事長,今年,她再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過去5年,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她積極建言獻策,有些建議已經變為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第6年參加全國兩會,她將繼續為鄉村、為農民代言。來聽記者的報道:
(資料圖)
(現場音:這三遛是陽光玫瑰,這個階段就是剪枝,回來芽就開始萌動了……壓混)
立春過后,天氣還有些寒冷,但在東麗區華明街道胡張莊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的葡萄大棚里,卻是暖意洋洋。村民曹先云一邊剪枝,一邊擦去額頭上的汗水,雖然今年的種植工作剛開始,但對于收成她已是信心十足:
(錄音:我就這3遛,3遛賣了將近6萬塊錢,去年。因為今年是第四年,就像人一樣是正當年的時候,產量肯定比去年高。)
曹先云口中的第四年,是從2019年底胡張莊村從原先的露地葡萄轉型為設施農業算起。在大棚里種葡萄,這還得歸功于楊寶玲在全國兩會上提交的一份建議。
2018年,楊寶玲當選全國人大代表,頭一次上兩會,她結合村里還有各省市農村實際情況,提交了“統籌規劃農村零散集體建設用地”的建議。她回憶說:
(錄音:基本上是農村城市化那陣兒,原來的企業什么的也都遷了,好多的零散的這10畝、那20畝的。你說搞建設吧,它也零零散散的也不允許,我就想能不能復耕以后能劃到一塊,劃過來以后村里不就能干點嘛。)
建議提交后,很快就得到中央和市委的重視,2019年,胡張莊村完成了145畝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指標的置換,這讓村里土地更集中,對于實施鄉村振興、增加村民收入,有了施展拳腳的空間。腦瓜靈活的楊寶玲當年就確定了近期打造設施農業、遠期推動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計劃,她說:
(錄音:靠傳統農業還是不行,還是必須轉型,那就是要設施農業,一個是質量提高,一個是轉觀光休閑。為什么想到這兒?因為我們村的區域位置比較特殊,算一個城鎮中的田園綜合體,緊鄰東麗湖建成區住著十幾萬人口,我們這兒要素又齊全,就準備打造觀光休閑旅游的農業了。)
很快,村里建起了41個葡萄大棚,棚里種出來的葡萄水分更足、糖分更高,而且能錯季銷售,使得價格比以往高出一倍。而且隨著本市持續建設綠色生態屏障,位于屏障內的胡張莊村在綠化、景觀上又得到進一步提升。這兩年每到夏秋季節,不少居民都來到村里游玩,很多村民也開動腦筋,在改良葡萄品種的同時,做起葡萄采摘生意。村民曹先云說:
(錄音:一建起來這大棚這個好啊!(笑聲)看著心里就特別痛快。回來我就想,咱這個品種不能太單一了,你看早熟的、晚熟的或者中晚熟的,拉開幾個月都讓它有葡萄。回來我就種了陽光玫瑰,我們這塊土地種出來的陽光玫瑰口感也好,我這反正就一直就是25元一斤采摘,叫它發揮出來它應有的價值。)
過去提起東麗區胡張莊村,人們總說“蘆葦蕩、鹽堿地、土坯房,有女不嫁胡張莊”。現在,這里不光摘掉了‘窮帽子’,還過上了好日子。去年,人均收入超過2.8萬元,比楊寶玲2010年當選村黨支部書記時翻了好幾番。她說,這都是得益于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好政策,過去5年,她圍繞鄉村振興、農民增收,提交了17份建議,其中不少已經得到了落實。今年再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她還要牢記初心、認真履職、建言獻策:
(錄音:作為一個基層代表,也是一個農民,就關注著鄉村振興和三農的事。建議國家頂層對鄉村振興提出規劃,各個方面因地制宜,不要一刀切。希望更深入地調研,提出一份具體、可操作、實事求是的有利于老百姓的、有利于國家發展的好的建議,帶到全國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