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河北區寧園小學學生在月橋文化倉開展木藝研學活動。
天津北方網訊:“大家知道中國傳統木藝的祖師爺是誰嗎?”“魯班!”昨天上午,津南區北閘口鎮月橋文化倉木藝工坊內,洪亮的回答聲整齊劃一,來自河北區寧園小學的270余名學生正在進行木藝研學活動。他們面前擺放著刨子、砂紙、拉花鋸、木蠟油等工具,在老師的指導下,將木料用線鋸切割成一個小兔子的形狀,再使用不同粗細的砂紙依次反復打磨,最后再抹上木蠟油進行保護。看到親手制作的手工藝品,大家很有成就感。
以優秀文化為切入點,以閑置倉庫為載體,隨著鄉賢劉長利投資7000余萬元打造的農文旅產業綜合體——月橋文化倉項目落成使用,月橋村正成為北閘口鎮文化傳承新名片。“到10月份婚宴都排滿了,最多的時候一天三場,今天還要接待兩撥兒研學活動和一場開筆禮,都是從市區過來的師生,咱必須安排好!”昨天一大早,月橋文化倉總經理劉玉蘭就開始忙碌起來。她告訴記者,月橋村因浪漫的愛情傳說而得名,村集體以此為依托,結合不同目標客群設置對應的體驗項目及內容,推出了主題婚禮、民俗展覽、文化展演、鄉村主題游等系列活動,打造集優秀家庭家教家風教育、農耕文化、婚姻文化、康養度假、田園風光于一體的北方浪漫水鄉。項目采取連農帶民模式,目前已解決當地60余人就業問題。
美麗鄉村煥新顏,如今的月橋村名氣一天比一天響,村民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在“月老坊手工編織培訓班”,楊會敏正帶領幾名村民學習毛線工藝品鉤織,在她們的巧手下,一團團毛線不一會兒就變成了栩栩如生的鮮花、水果、小動物等造型。“我和我的‘學員’大多都是家庭主婦,大家在這不僅學到了一門手藝,編織的作品還可以由文化倉代賣,出活兒快的一個月最高能掙3000多塊錢呢!”楊會敏說。
“近年來,我們深挖生態、文化等資源優勢,全力打造月橋鄉村振興示范村,采取‘鄉賢帶動’發展模式,引入社會資本7000萬元,盤活閑置廠房,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打造以婚姻文化為主題的農文旅產業。項目運營以來,舉辦首屆‘月老文化節’‘倡文明婚俗樹優良家風’等主題活動,積極弘揚優秀傳統婚姻家庭文化,大力發展農耕研學體驗,已接待游客5萬余人,營業收入1000余萬元,帶動了村集體經濟、促進了村民就業。目前,我們正加快推進‘月橋十二坊’精品民宿和水上娛樂項目建設,努力實現北方優秀傳統文化研學基地、京津冀以文促旅新樣板、津沽婚姻文化活化創新基地發展目標,為天津鄉村振興打造新樣板。”津南區北閘口鎮黨委書記鄭建立說。(津云新聞編輯鄧坤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