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2017年的開年大戲,由高滿堂編劇、陳寶國主演的電視劇《最后一張簽證》將于2017年1月1日登陸北京、江蘇衛視。該劇講述了二戰時期中國駐奧地利外交官魯懷山、簽證官普濟州無私幫助猶太人逃亡的歷史故事。談及為何聚焦二戰歐洲戰場,高滿堂說:“這是一段真實的歷史故事,78年前中國領事館向4800個猶太人發放了簽證幫助他們逃亡,牽系著千萬個家庭。歐洲很多文化學者和上年紀的人都了解這段歷史,并評價我們中國人有情有義。”
高滿堂首次執筆二戰題材
《最后一張簽證》再現了二戰中,中國簽證官冒著巨大風險,與領事館同仁一道,為猶太難民辦理通往中國上海簽證的故事。
高滿堂曾經創作出《溫州一家人》、《鋼鐵年代》、《老農民》等叫好又叫座的作品,但這次是高滿堂首次涉足二戰題材。對于這次編劇,高滿堂首先表達了自己的“憤慨”。他坦言現在影視娛樂化可謂是“登峰造極”,使年輕人對這段歷史失去了真實的判斷。他認為有必要把真實歷史告訴后人,“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尊重不能娛樂化”。
高滿堂表示每每和歐洲學者談到這段歷史,歐洲人都會贊嘆中國人有情有義,這讓高滿堂更堅定了創作的決心。
三赴布拉格感受恐怖歷史
高滿堂在創作期間先后三次遠赴布拉格,親自探訪猶太人生活過的地方,比如集中營、大使館、猶太人紀念館、博物館等。“電腦上的資料是沒有感情的,看到猶太人成千上萬的公墓、十字架,看到遠處黑白門的監獄、集中營以及當年焚燒用的大煙囪才能真正感受那份震撼。”高滿堂說,當他踏上那片土地,覺得自己的每根汗毛都能立起來,那種感覺特別恐怖,“我就是到了那里才提煉出這劇的一句話:我無限崇拜生命。”
高滿堂陳寶國四度“牽手”
該劇是高滿堂、陳寶國繼《鋼鐵年代》、《大河兒女》、《老農民》之后的第四次合作,對此高滿堂表示二人很有默契:“這個角色非他莫屬,副總領事身上的氣質和氣魄只有他能駕馭得了。”
談到為什么接演魯懷山這個角色時,陳寶國坦言,一是因為編劇高滿堂,二是因為劇本,“在一九四幾年,我們的國家被摧殘,一批中國外交官在異國他鄉,救助其他種族的人們。這種中國人的大愛,足以打動所有人。”
■ 高滿堂談行業
娛樂至死,真不敢恭維
從《家有九鳳》到《錯愛》,從《闖關東》到《北風那個吹》,從《鋼鐵年代》到《雪花那個飄》,高滿堂的作品保持著一種悲壯與豪情。高滿堂至今編劇600余(部)集,涉及農村、年代、革命、勵志、古裝、倫理、家庭、歷史等各種題材。作為國內金牌編劇,對當下影視行業“小鮮肉滿屏”、“收視為王”等現象,高滿堂有著自己的看法。在采訪過程中,高滿堂用“娛樂至死”四個字來形容當下的影視劇行業,“觀眾認識鹿晗、李易峰,卻不了解歷史。現在市場上有不少歷史劇、抗戰劇,但為了迎合年輕人的喜好,隨意扭曲歷史事件,我對此真的很氣憤。”
面對高額的片酬,高滿堂則“吐槽”,“一部劇投資1個億,小鮮肉占5000萬,更高的占7000萬,剩下3000萬包括導演、制作等各項費用,我想這部劇的拍片質量真是不敢恭維。”
在高滿堂看來,改變現狀的方式更重要的是需要市場調節,當觀眾、電視臺對“小鮮肉”的熱度降下來,片酬也就能恢復正常狀態。而面對收視造假等狀況的發生,高滿堂則使用了一個很貼切的比喻:“這潭水不干凈,年年喊打,卻年年沒打著,就像當年中國足球的黑哨一樣,如果能從副主席到教練員再到裁判員都治理一下,我相信解決收視造假的問題,就不會遙遠了。”
面對當下“小鮮肉”盛行的市場趨勢,高滿堂在挑選演員時卻有自己的堅持:“在選角上面,我也糾結了很久。很多人都建議我使用小鮮肉級別的演員,但我可受不了女里女氣的小鮮肉,我一定得選有實力的演員,比如王雷和漢斯。”
■ 拍攝花絮
忍著50年庫藏的味道還原70年前腥風血雨
在抵達布拉格之后,陳寶國坦言自己覺得戲服“穿上之后總是感覺不對,覺得每一塊布料都泛著‘賊光’”。加上自己有三十年前到布拉格電影制片廠進行參觀的經歷,陳寶國建議,借出布拉格電影制片廠的老戲服。于是在距離開機還有三天的時間,劇組發動所有人去翻制片廠中庫存的衣服。陳寶國感慨地說,“在那一瞬間,我和導演建立了信任”。無奈戲服在倉庫中存放太久,一拿出來時味道非常大。即使這樣,陳寶國也堅持要穿,“忍著50年庫藏的味道,還原70年前腥風血雨的味道”,為了“大味道”,他忍住了服裝上的“小味道”。
采寫/新京報首席記者 劉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