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是國產電影接受觀眾“大考”的一個重要時間節點,不過,今年格外熱鬧,除了片子多,大腕多之外,還上升到了影評人的信用危機、電影產業生態環境等高度。導火索是幾部國產圣誕賀歲檔電影遭遇負面評價,事態在短短幾天內在不斷演變發酵,甚至出現劇情反轉,比電影本身還要精彩百倍。
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 孔小平
A
《中國電影報》“炮轟” 影評人和網站“惡評傷害電影”
年底的圣誕賀歲檔,三部國產電影《擺渡人》《長城》《鐵道飛虎》上映,在排片和票房上都堪稱“巨頭”,但與其票房不成正比的是,其口碑都嚴重“撲街”。
《長城》上映后,影評人“褻瀆電影”曾公開發微博質疑該片水準,遭到片方樂視影業CEO張昭回擊。12月23日,《擺渡人》上映首日斬獲8000多萬票房。12月25日,《擺渡人》監制王家衛發微博說“我喜歡”,一眾主創和各路明星紛紛支持。張嘉佳也發微博回應稱,接受負評,但拒絕謾罵。
本來網友粉絲掐架很正常,但這次的事態節節攀升。
12月28日上午,人民日報客戶端轉發了《中國電影報》的一篇文章《豆瓣、貓眼電影評分面臨信用危機 惡評傷害電影產業》(原名為名為《豆瓣電影評分,面臨信用危機》署名郝杰梅),點名批評豆瓣、貓眼等電影評分缺乏公信力,及個別大V和公眾號的惡意、不負責任言論傷害了電影產業的生態環境,并質疑同期上映的三部國產電影《擺渡人》《長城》《鐵道飛虎》等被惡意打低分。
原文回放:
貓眼將評分主體分為觀眾和專業人士,而其專業評分庫的專業人士僅有69位。作為觀影趣味差距巨大的兩個群體,人數極少的專業人士和人數眾多的普通觀眾在評分上擁有同等的權重。也就是說,貓眼專業影評人具有“一句頂一萬句”的權限。
惡意影評是一把雙刃劍,博眼球能贏得一時的利益,但實際上是飲鴆止渴,大浪淘沙終將被淘汰。
B
人民日報評論力挺
“觀眾有用腳投票的權力”
這一言論,導致網友又集體炸毛,在評論中紛紛吐槽“難道自己看了爛片,還不能在評價打低分了?”然后微博上開始流傳電影局約談豆瓣和貓眼的消息。當天貓眼69位專業影評人接到通知,專業影評入口要調整,貓眼購票App中“貓眼專業評分”這一功能在首頁下線。而豆瓣這邊,去年的一篇舊文《豆瓣電影評分八問》又開始在朋友圈廣為傳播。文章是豆瓣平臺創始人之一阿北所寫。
這還沒完,到了晚上,劇情反轉。微信公眾號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中國電影,要有容得下“一星”的肚量》。
在該評論中,作者表示“觀眾有‘用腳投票’的權利,也就要承認觀眾有‘打星評級’的權利,這都是一種選擇”。該文中提及“一些電影能逆襲,一些電影會折戟,本身就意味著觀眾越來越成熟,不會再輕易被爛片騙進電影院”,并提出,中國電影要有容得下“打一星”的肚量,真正拿出“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的作品才是重要的問題。
有意思的是,由于這篇評論與上午人民日報客戶端所轉載的文章觀點大相徑庭,所以在評論中也有網友對此表示困惑,而發布者回復稱“以此為準”。
原文回放:
無數人有彈有贊,給一星也給五星,就形成了電影評價的“大數據”。樣本量足夠大,也能照見整體性的觀感、多數人的態度了。
有人說,看電影就像吃飯一樣,好不好吃一嘗便知,不能別人說不好吃,你反而質疑別人的口味。
電影票房很重要,但不可能也不需要搞成面子工程,每年都“大幅增長”——增不增長,增長多少,都應該是市場決定的。
C
電影局局長微博回應
“創作與批評是一體兩面”
同時,網上又流傳起電影局局長張宏森的朋友圈回應截圖,張宏森表示“約談”一說是子虛烏有,并表明對此次事件的態度:“拒絕批評不是真正守望。”與此同時,豆瓣CEO阿北也表示沒有被“約”。
張宏森表示:“電影局沒有與豆瓣有過任何接觸,也不認識豆瓣任何人,很想有機會接觸,大家共商和探討促進電影進步的話題。”他還說:“曾在與貓眼負責人一次交流中,探討過“專業評分”的話題,大家的共識是:應該在現有基礎上,增加樣本量,擴大覆蓋面,提高參與度,讓專業評價更開闊,更具說服力。”
對于引發此次“論戰”的“導火索——《中國電影報》關于評分體系質疑的文章,張宏森表示:“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樣,大家也都不會為此焦慮。”
原文回放:
電影不容易,批評也不容易。創作和批評是電影的一體兩面,電影進步更期待評價體系實事求是。試圖拒絕批評,那不是真正守望,就是走向目標的同行者。
最新進展
《中國電影報》作者:是呼吁,不是“手撕”
據新京報報道,記者采訪到了《中國電影報》發表的《豆瓣電影評分,面臨信用危機》的作者郝杰梅,他表示,他寫此文章的目的“不是要‘手撕’豆瓣、貓眼,就是想呼吁豆瓣、貓眼作為專業服務影迷、指導觀眾觀影的平臺,都有責任去盡力做到客觀公正,維護自己的品牌和公信力”。
他同時表示,“貓眼取締專業評分,我覺得很可惜。其實專業評分和觀眾評價分開,是很科學的設置。只是貓眼的專業評分隊伍可以更壯大一些。而且應該有個健全的機制,比如惡意刷低分的,就應該取締其打分資格。”
最后他還提到:“提高創作質量、減少‘爛片’依然是未來電影產業的主題。從電影創作、發行、放映到票務平臺、媒體、理論評論等各個環節,都有責任去維護產業向好的方向發展。”
南京現場
張嘉佳:買票的人有權利贊美批評
王家衛:珍惜影評人平臺的監督
28日張嘉佳在南京包場請觀眾免費觀影。晚上8點多的電影交流會上,王家衛和張嘉佳也不避諱地回應了這幾天網上網下的紛爭。
交流會上,王家衛說:“今天也很巧,121年前的今天,在巴黎地下的咖啡廳,最早的幾部電影放映了,包括《工廠大門》《火車進站》,我都看過,這兩部電影都拍得很簡單,比如火車進站就是火車緩緩進站的場景,非常單純。電影從那天開始,就成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今天想請大家回到電影最單純的喜悅。”而對于觀眾對影片的多樣評價,導演張嘉佳也表示:“只要是花錢買票的人,都有權利贊美和批評,都能接受。”
另外,王家衛也表達了對于扶植新人導演的態度。在他眼里,張嘉佳是一個成功的作家,第一部電影有這么好的資源,被別人質疑“憑什么”是理所當然,大家對他的要求也自然會更高。同時,他也用自己的經歷來給張嘉佳打氣說:“我一出道就是被人拍磚,拍到暈,這么多年都是影評人在監督我們,為我們搖旗吶喊。所有電影評論的平臺我們都要珍惜,都要保護。所有人都要珍惜這樣的空間,為電影打氣。”
晚間,張嘉佳再度微博發文,稱“多晚我都在,我會堅守到日出,但整個電影院九個廳三輪次已經排到日出之后,工作人員擔心安全問題,活動臨時截止。”張嘉佳還透露,每一場的觀影結束后他都會進去跟觀眾交流。
多說一句
影評人是拍磚者還是守望者?
良性市場需要多方努力
這幾年電影產業發展得紅紅火火,當然也恍恍惚惚,影評人、廣大網友和電影也是恩怨情仇不斷,甚至結下不少梁子。去年影評人文白指出《夏洛特煩惱》抄襲,被告索賠221萬元。
無論是王家衛說的,影評人是自己電影事業成長路上的拍磚者和搖旗吶喊者,還是張宏森局長說的,是各自獨行又相互守望,走向同一個目標的同行者,但在這次事件中成了對立面。
影評人是基于電影產業發展而新生的職業,所以兩者本該是共存共榮的共生關系。電影制作方應該提高作品品質,虛心接受批評,影評人應該用專業知識來評論和探討,“鑒寶”和“掃雷”之余提供一個客觀理性的評論方向。良性的電影市場需要多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