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新四化”浪潮洶涌澎湃之時,汽車零部件變革也在加速。
多域電子電氣信息架構將走向何方?5月19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能源汽車”重點專項“網聯自動駕駛車輛多域電子電氣信息架構(EEI)技術研究”項目啟動暨實施方案論證會上,業界專家學者云集線上,暢所欲言,為零部件技術發展建言獻策。
架構研究目的何在?
“‘網聯自動駕駛車輛多域電子電氣信息架構(EEI) 技術研究’項目,針對當前智能網聯自動駕駛車輛的電子電氣架構仍難以滿足智能交通系統中涉及的車路協同決策與控制、多域信息交互-管控-優化-應用等方面重大需求,開展網聯自動駕駛車輛多域電子電氣信息架構(EEI)技術研究。”與會專家圍繞主題作出解讀稱,研究的目的在于突破軟硬件解耦架構、跨域計算通信機制、可重構安全冗余和防御體系以及多層級評測等關鍵技術,構建“高內聚、低耦合、多冗余、強安全”的車路云網一體化集中式電子電氣信息架構,探索C-V2X與車載網絡融合的新型架構底層軟件設計技術以及安全冗余體系,完成整車電子電氣架構仿真、評估、優化和測試驗證,推動智能網聯汽車電子電氣架構技術高水平發展。
據介紹,該研究項目由北京理工大學牽頭,聯合上海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北京理工新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北汽新能源、中國一汽等企業組成產學研用聯合團隊共同承擔。項目主管單位科學技術部高技術中心相關負責人,以及項目專家顧問、中國工程院院士孫逢春、中國科學院院士毛明、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克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云鵬,還有項目咨詢專家中汽中心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吳志新、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主任總經理原誠寅、清華大學教授張俊智、北京大學教授趙卉菁、國汽智聯研究院、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等相關負責人及代表出席會議。
協同攻關 保證質量
“希望項目和研究課題注重‘四個面向’,圍繞關鍵科學問題,抓好協同攻關,高質量完成項目研究任務。”科技部高技術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
與會專家學者在聽取了項目研究的基本情況、技術路線、研究內容、管理措施、實施方案后,項目顧問專家組和項目咨詢專家組充分肯定了項目團隊深入論證,通過質詢與討論所取得的進展,對項目的進一步開展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和建議,并希望項目團隊不負使命,努力創新,推動我國智能網聯汽車電子電氣信息架構技術的發展。
目前,項目牽頭方北京理工大學電動車輛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在電動車輛科研、產業化和示范運行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同時在電驅動技術方面有著深厚的研究基礎,是國家“863計劃”驅動電機授權檢測基地。成功研制了純電動旅游客車、純電動低地板公交客車、混合動力電動旅游客車、燃料電池汽車、純電動轎車等共20余種電動車輛整車,其中10種整車產品列入我國國家汽車產品公告。同時,開發了續流增磁電機及其控制器、一體化電驅動機械式自動變速系統、支持快速更換的標準化電池系統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動汽車關鍵零部件產品。
在北京奧運期間,該中心首次實施了奧運中心區零排放電動客車工程,兌現了中國政府的承諾,實現了國家“奧運晝夜服務零拋錨”的目標,受到表彰。相關技術成果在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成功推廣應用。至今,該中心已形成了完善的技術體系,在純電動汽車總體技術、混合動力汽車總體技術、整車輕量化技術、整車綜合控制系統、電動汽車動力驅動系統技術等多項領域都取得了研究進展。
產學研用共同發力
為推動相關系統、零部件的研究與應用,依托于北京理工大學電動車輛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成立了兩家公司。2010年7月,成立了北京理工華創電動車技術有限公司,其業務范圍包括電動車輛整車及關鍵零部件開發、測試和生產、提供先進的電動車輛動力系統平臺及關鍵部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咨詢和運營保障服務等。2015年12月,成立了北京理工新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其專注于新能源汽車車聯網平臺建設及大數據挖掘與應用的高新技術企業,與北京理工大學共同承擔了“新能源汽車國家監測與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溯源綜合管理平臺”的設計、開發和運維等工作。
時至今日,北京理工大學電動車輛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出版學術專著60余部,發表學術論文上千篇,獲授權專利300余件。主持起草了多項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建立了電動汽車充電站北京市地方技術標準體系。國內首個新能源汽車專業方向,研究成果獲得多項國家獎勵,其中國家技術發明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3項、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中國汽車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項,省部級一等獎6項,以及其他省部級獎勵多項,榮獲“科技奧運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為研究項目的完成構筑了堅實的基礎。(記者:趙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