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汽車從領先到“掉隊”。
作者氫小妹,全文2800字,讀完約需要3分鐘。
讓零跑汽車登上熱搜的,竟是一場維權事件。
(相關資料圖)
這一切源于一則曝光的視頻。在6月25日重慶車展開幕首日,一位零跑汽車的女車主跑站上了零跑的展臺,手中是一條醒目的標語:零跑新車當天黑屏,維修半個月,換兩大部件,承諾退車又反悔——寫滿了維權的辛酸。
在汽車圈,此事迅速引發熱議。但這讓人不禁想起一年前零跑創始人兼CEO朱江明的一番豪言壯語:“要讓零跑的品牌更響亮,讓更多人知道零跑。”
零跑總算是火了一把,但卻是以這種方式,這個成立多年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到底都經歷了什么?為什么總在被人遺忘的第二梯隊?
01
60后造車:
謀求IPO,卻鮮為人知
我們先從零跑的創業故事說起。
創始人朱江明是浙江義烏人,1967年生人,跟三大造車新勢力的創始人李想、李斌、何小鵬相比,都要年長很多。朱江明畢業于浙江大學電子工程專業,畢業后被分配工作,后來又和創業伙伴傅利泉一起,創辦了杭州大華電子設備廠,主營通訊調度產品。
大華后來轉型安防市場,并在2008年5月上市,這家公司還在2015年突破了百億營收。
零跑汽車是朱江明的第二次創業。有媒體報道,2015年他去西班牙旅行,發現當地街邊電動車非常多,于是朱江明敏銳察覺到了新能源汽車的風口,決定回國開拓這個市場。
2015年12月正式成立浙江零跑科技時,朱江明已經48歲。說起賣車,他可以說是毫無經驗,原本以為跟安防行業一樣,把產品送到相關部門做個檢測,合格了就能賣了。他沒想到的是,沒有生產資質,連工廠都不能建。
造車是一個技術密集、資本密集型的行當,朱江明不得不咬牙堅持。簡單來說,零跑汽車是從智能轎跑入手的,2019年7月他們正式交付了S01,是基于自研的S平臺打造的首款量產車型。那時,為了獲得造車資質,零跑汽車找到了長江汽車,簽署了合作生產的協議,這才實現了交付。
隨后,2020年,零跑汽車開始交付智能純電動微型車T03;2021年7月,零跑經過股權重組、自建廠房后,宣布金華AI工廠獲得整車生產資質,與此同時,朱江明對外發布了零跑汽車2.0戰略:即到2025年,實現年銷量80萬輛。
據愛企查APP的信息顯示,從成立至今,零跑已至少完成7輪融資,總額累計超過100億元。其中不乏紅杉中國、興業資管、中國中車、國投創益、歌斐資產、中金資本、杭州國資、中信建投資本等。
今年3月,零跑汽車在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書,加入了造車勢力奔赴IPO的浪潮,而據此前媒體報道,零跑在Pre-IPO輪融資前的估值已達220億元。
但這些看似精彩的故事,并沒有為大眾熟知,就連零跑汽車這個品牌也不像蔚來汽車、理想汽車等這么破圈,所以才會有朱江明那句“讓更多人知道零跑”的目標。
實際上,2022年5月零跑汽車的交付量比蔚來汽車還要高,為什么影響力卻遠不及后者?
02
找不到差異化優勢,
零跑掉隊了
在剛剛創業的201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創業正是如火如荼,朱江明來得并不晚——理想汽車是2015年7月成立;蔚來汽車在2014年11月創辦;小鵬汽車的成立時間也是在2014年。但零跑為什么沒有成為代表性企業呢?
首先,零跑汽車從領先到“掉隊”。
說起來,在零跑汽車于2017年底發布第一款車S01時,這款兩門四座純電動轎跑車型還是比較領先的——彼時,小鵬汽車和理想汽車都還未實現這一步,也只有蔚來汽車發布了首款車型ES8。
車型雖是發布了,但因為遲遲拿不到造車資質,等到零跑2019年同長江汽車合作才實現交付后,蔚來汽車已經實現了ES8和ES6兩款車型的整年上市交付;小鵬旗下的G3也早已實現了上市銷售。
還有個數據也不得不提——據界面新聞報道,到了2019年10月底,零跑汽車當年前十個月總共完成銷量僅為692輛。與朱江明立下的“2019年賣1萬輛”的目標差距過大,還不如蔚來ES8和小鵬G3同年前十個月銷量的十分之一。
客觀來說,零跑汽車此后的銷量確實也在增長,特別是去年其總銷量實現4.3萬輛,同比增長443.5%。但對比來看,蔚小理三家的銷量都在去年突破了9萬輛,就算是哪吒汽車也有近7萬輛、威馬汽車有超過4.4萬輛,零跑汽車不得不承認自己在下一個梯隊了。
其次,零跑汽車始終缺乏差異化競爭優勢。
購買新能源汽車的人往往有種對先進技術的支持和迷戀,就好比特斯拉用戶往往代表著高收、高知、追求科技。
每一家電動車車企都在不遺余力地打造屬于自己的標簽,例如蔚來主打換電加服務,并且十分注重用戶思維;小鵬主攻技術,在自動駕駛方面走的比較靠前;理想則押注增程,也善于定位上的創新。
零跑汽車有什么呢?
大概是在去年,朱江明想出了一個定位,名曰“科技型造車新勢力”——但讓人毫無贊同感。若說科技型,前面提到的哪一家不是有著獨特的技術?盡管零跑說自己是特斯拉之后第二個全棧自研的新能源車企,覆蓋了智能駕駛、智能座艙和傳統三電層面,但這些似乎也觸及不到消費者的興奮點。
人們依舊無法脫口而出一個零跑的差異化優勢,不是嗎?
03
虧損越來越嚴重,
口碑堪憂
造車非常燒錢,這是共識,但零跑的虧損問題仍不容忽視。
在招股書中,2019年至2021年,零跑汽車分別實現營收為1.17億元、6.31億元和31.32億元;權益持有人應占年內虧損分別為9.01億元、11億元、28.46億元,三年共計虧損約48.47億元,且呈現虧損逐年擴大的趨勢。
從營收上,零跑在表現最好的2021年營收了30多個億,橫向對比則令人唏噓:2021年,“蔚小理”實現營收分別為361.36億元、209.88億元和270.1億元,差距之大令人大跌眼鏡。
盡管同樣都在虧損狀態中,但去年“蔚小理”三家在毛利率方面均實現轉正,蔚來、小鵬達到了18.88%和12.50%,理想甚至達到了21.33%。可零跑依舊處在“增收不增利”的局面中,以2021年為例,其毛利率為-44.3%。
此外,2019-2021年,零跑研發開支分別為3.58億、2.89億、7.40億,3年累計不到14億元。作為對比,蔚來2019年、2020年研發投入分別為44.286億、24.88億,幾乎是零跑的4-6倍還多,而特斯拉在2020和2021年更是投入了大約50億美元的研發費用。
三年虧了48億,零跑的口碑也沒能彌補這一事實。
在開頭提到的維權事件,零跑汽車迫于壓力做了回復,表示“該用戶車輛所述問題已解決。零跑非常注重用戶體驗及交付質量,我們正積極與用戶溝通解釋,會給消費者一個滿意的答復。”但被很多人認為敷衍了事。
而且,這也并不是零跑汽車首次被維權了,早前,一位車主在購買后,遲遲等不來交車時間,提車時間被一再拖后,而且并未與車主商量。此外,關于零跑汽車質量問題的投訴也屢見不鮮……
據媒體測算零跑的終端成交均價約為12萬,面向的是中低端的市場,不論面對什么樣的市場,口碑都是最重要的事情。擁有200多億估值的零跑,該好好正視這些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