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汽車·視車學院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策劃 | 王曉磊/趙鎵藝
制作 | 趙鎵藝
編輯 | 馬良
2018年12月,《機動車輛間接視野裝置性能和安裝要求》GB15084-2013迎來修訂,隨后在2020年6月發布了征求意見稿,明確了電子外后視鏡的相關概念以及標準。根據時間推算,最早將在明年,國內汽車將合法裝上電子外后視鏡。今天,我們就來探討電子后視鏡的話題。
首先來看,電子后視鏡(Camera Monitor System)的原理
電子后視鏡的整體系統是由高清攝像頭、圖像處理器、顯示屏等主要部件組成。先由攝像頭捕捉圖像,再經由圖像處理器將處理后的畫面顯示到顯示屏上。這塊顯示屏,可以位于傳統后視鏡的位置上,也可以位于車內比如中控屏、A柱兩側甚至以HUD的形式投射在擋風玻璃上。
那么,電子后視鏡相比傳統后視鏡有什么優點呢?
首先,電子后視鏡的視野范圍要更大。傳統后視鏡由于采用光學成像原理,想要物象不失真就要損失視野范圍,所以只能作出取舍。雙曲率后視鏡就是兩種需求相互妥協的產物,內側2/3是平面鏡,外側1/3采用曲率半徑SR2000左右的凸面鏡。這樣一來視野范圍夠了且近處物象也沒有失真,但缺點是內側視野更小,外側繼續失真,看著頭暈。
而電子后視鏡采用的是數字成像,通過攝像頭、處理器、顯示屏多個部件處理圖像,呈現視角多、視野廣、消除了盲區與畸變,同時受雨雪霧等低可視條件影響小,解決了傳統后視鏡在成像方面的諸多不足。
其次,電子后視鏡捕捉畫面采用攝像頭,不需要傳統后視鏡。駕駛員向外看時,視野遮擋更小更安全;無外后視鏡的設計也能改善汽車的空氣動力學表現以及風噪,要知道高速行駛時,后視鏡恰恰是車外風噪的最大來源。
當然,和很多讓人心潮澎湃的發明一樣,電子后視鏡也有缺點
由于數字成像的原理,?常考驗硬件設備以及圖像處理能?。“處理”是需要時間的,距離30萬km/s的光速還是有差距的,總會有延遲。不過在國標的修訂中,已將電?后視鏡掃描、成像并返回初始位置的時間要求由2秒減少到200毫秒,所以延遲的問題可以說是解決了。
不過,仍然存在著?些問題。例如在夜間暗光環境下,?型CMOS噪點多的問題。后?恰有?只“遠光狗”或者你正背著夕陽開?,動態范圍不?,造成的過曝問題。如何保證?時間?作時,不會過熱、出現殘影甚??屏的問題。這些都對圖像算法,硬件規格及可靠性提出了更?要求。
當然,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對這些問題,只要?企錢到位,傳統后視鏡也可以?稀碎,這也促使了供應商開啟了新?輪的電?后視鏡“軍備競賽”,國外的供應商有法可賽ficosa、?格納、博世等;國內則有上海豫興電?、森鵬、遠峰科技等……對于我們消費者來說,解決問題是他們?企和供應商的事,錢包?還有多少money,才是我們的事,畢竟從現在看來,這電?后視鏡的成本可不低呀。
僅從成像角度來說,電子后視鏡是比光學后視鏡更好,但缺點被放大了很多,單純以提升視野盲區、降低風阻等需求來看,邊際效應太過明顯;但,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思考,如果電子后視鏡的攝像頭同時在幫助自動駕駛功能收集環境數據呢?你還覺得它意義不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