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企出海,正形成一股洶涌澎湃的浪潮。近日,以比亞迪、長城為代表的國內新能源品牌,正在加速出擊海外,接連布局多區域。
日前,繼宣布進入日本、瑞典、德國汽車市場后,比亞迪攜手RVER Automotive在曼谷召開品牌發布會,宣布正式進入泰國乘用車市場。
無獨有偶,長城汽車日前宣布與汽車零售商英之杰集團正式成為合作伙伴,共同開拓右舵車市場。此前,長城新能源汽車歐拉右舵車已成功在泰國市場展開布局。
近年來,中國電動車在海外受到歡迎。據央視財經報道,目前蔚來、理想、小鵬等新造車品牌陸續進入歐洲市場,數據顯示,中國電動汽車已經占到歐洲電動汽車總銷量的 10%。
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強勁勢頭,也在影響著人才的流動方向。職場社區平臺脈脈CEO林凡日前表示,硬技術周期來臨,互聯網逐漸成為傳統產業,人才從互聯網流向以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黃金產業。
01為什么要出海?
國內車企為什么一直熱衷于出海?這與海外市場的政策密不可分。
近年來,荷蘭、德國、挪威等國家陸續啟動“禁售燃油車”時間表,加大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扶持力度。例如,德國新能源汽車消費者最高可享受9000歐元的補貼;法國也曾宣布出資80億歐元重振汽車產業,購買電動汽車的個人最多可獲7000歐元補貼;挪威則是對純電動汽車購買者免征購置稅和進口稅,準許消費者免繳25%的增值稅,并給予路權等配套政策支持。政策加持之下,國內新能源車企加速了“出海”步伐。
其實,除了各國陸續推出的電動化政策外,國內日益“內卷”的競爭環境,也是新能源品牌開辟新市場的重要因素。
“近年來,國內市場增速步入緩慢甚至有所下滑的態勢,競爭激烈,國內車企自然希望開拓海外市場。其實不只國內車企,一些合資車企原先在中國建廠也只是瞄準國內市場,如今也在考慮開拓海外市場。”中汽協副秘書長陳士華表示。
日前,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發布7月乘用車銷售情況,數據顯示,今年7月中國品牌乘用車的新能源車滲透率51.7%。這意味著,消費者意愿的提升和資源向頭部的傾斜,加劇了競爭局面,也間接導致了車企利潤微薄,很多車企的盈利狀況堪憂。尤其是對于產能不足、體量尚不足以實現規模化的品牌來說,盈利更加艱難。
海外政策加持、國內市場內卷等多重因素疊加下,加速出海,正成為國內新能源品牌爭相加碼的第二增長曲線。
02車企花式出海
錨定海外市場,是國內新能源品牌們一致的選擇,但選擇了不一樣的打法。
在多個國家“開花”的比亞迪,技術實力是亮點,其推出的元PLUS、海豚和海豹,都是來自e平臺3.0的車型,這是比亞迪目前最先進的電動車平臺,集合了當前品牌最先進的技術。
新勢力“蔚小嵐”(蔚來、小鵬、嵐圖),依然是通過直營模式吸粉,通過一系列定制服務打開市場。長城汽車則是覆蓋燃油、電動全面出海,選擇了“燃油X低勢能,電動X高勢能”的出海策略,開拓海外市場。
隨著國內車企加快開拓海外版圖,身處賽道中的職場人也迎來了新機遇。在職場社區平臺脈脈上,求職者關于車企海外的offer帖層出不窮:有網友嘗試尋找相關崗位機會,也有網友收到車企海外業務的Offer,向“老司機”咨詢崗位未來發展、工作環境等因素。
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賽道也吸引了不少跨界者的關注,脈脈2021發布的《新能源汽車人才啟示錄》顯示,蔚來、比亞迪、理想憑借可觀的薪資待遇和發展潛力,受到許多互聯網中高端人次關注。
無論是從出海動作,還是職場人向新能源汽車大遷徙的動向來看,國內新能源品牌正呈現一副繁榮的景象。
03站穩腳跟不易
中汽協數據顯示,2022年前6個月,我國汽車出口量達121.8萬輛,接近世界第一大汽車出口國日本;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20.2萬輛,同比增長1.3倍,占我國汽車出口總量的16.6%。
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形勢一片大好的背景下,不可置否的是,大多數人看到的只是熱鬧的表象,身處其中的汽車從業者對國內車企加注投入海外市場表示憂心。在脈脈汽車同行交流圈中,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相比國際主流汽車品牌,國內新能源汽車品牌在產品力、品牌力、技術等維度仍有較大的差距。
出海開辟新市場,對車企們來說是機遇,但過程中也會伴隨不少曲折。例如對于當地法規、市場偏好的認知。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車企之前在海外主要走中低端路線,依靠性價比作為主要競爭力。中國汽車被貼上了“廉價品”的標簽,如何打破國外市場的過往認知,新能源品牌還需要長時間的積累與沉淀。即使是殺入海外市場的“蔚小嵐”,目前來看,銷量都不高,要獲得市場認可,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如何在出海路上出奇制勝?國內新能源品牌需要提高自身競爭優勢,無論是產品和技術、供應鏈運維,還是渠道和服務、品牌和營銷能力都需要加強。
這一眾有著中國血統的汽車品牌在海外市場各展所長,共同講述中國新能源發展的故事。但是,要講好故事,需要各品牌抱團前行,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掌控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