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廠商忙著造車,車企忙著造手機。如今,上汽也要出手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剛剛,上汽集團和OPPO正式發布以用戶為中心的“車-機跨端融合解決方案——生態域”,并簽約成立“生態域聯合實驗室”,快速推進相關技術和產品研發量產。
作為面向物聯世界的全新物種,上汽集團和OPPO共創的“生態域”基于智能汽車這個最大的移動IoT平臺,以及先進的整車電子架構和面向服務的軟件平臺,融合智能手機這個“器官”,并連接其他IoT終端,打通家庭、出行、辦公等一系列場景,為用戶打造一個連續完整、服務隨人、開放靈活的智能生活全新體驗。
這就好比將智能手機和智能汽車進行深度融合后,相關的應用場景可以相互打通,讓開發者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間,從而促進智能生態的快速發展。
手機生態與車機生態融合,未必需要車企親自下場造手機,開放合作是另一條路徑。“我們將向全行業共享創新成果。”上汽相關負責人表示。
什么是生態域?
開放平臺,共創生態,對上汽來說,早已不是第一次。
去年,上汽零束發布了汽車行業首個SOA軟件平臺,并向全行業開放。在SOA軟件平臺上,汽車上的各個控制器實現了軟硬件解耦,所有硬件的獨立功能被抽象成原子服務。此時,汽車變成了一個原子服務集合,開發者可以靈活調動汽車中各個硬件功能,開發出海量的應用軟件。“原子服務就像不同大小的樂高積木,我們可以用它們搭建出不同式樣的個性化玩具。”
生態域是打造手機與汽車深度融合的SOA系統框架,實現手機與車機的內容、服務生態相互融合。“簡單理解,在統一的系統框架中,開發者可以同時調用車機和手機上的硬件,相當于‘積木’更多了,可以搭出更多有趣的玩具。”零束相關負責人表示。
相比目前市場上手機與車機的互聯方式,深度融合的生態域有著明顯的優勢,它有效解決了目前車機與手機互聯體驗有限、座艙生態缺失的痛點。
“當前階段,智能汽車與智能手機的整體場景是割裂的。手機與車機互通大多依賴投屏方案,使用時,場景為單向流轉,車機被手機霸屏。”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但在生態域中,手機可以調用車載攝像頭,車機也能調用手機上的麥克風。手機和車機既可以作為中樞控制其他設備,也可在特定時刻服務于別的設備,實現雙向運作,而非單方面的手機霸占車機屏幕。”
更重要的是,對于開發者而言,在生態域的賦能下,開發效率也將大大提升。“開發者要將手機上的應用放到車機上時,需要進行二次開發。但有了生態域,開發者只需進行一次開發,車機端、手機端就能同時應用。另外,開發者還可以自由推廣、分享應用,并通過訂閱、授權、增值服務等獲取收益。”
無縫連接,讓服務跟著人走
那么,對于消費者而言,生態域將帶來哪些改變呢?
“在使用體驗上,將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傳統的車機互聯往往是一臺手機對應一個車機屏幕,一對一互通。可是,生態域的賦能,可以讓多臺設備、多個屏幕實現網狀互通,并且可以自動適配中控屏、副駕屏,以及后排座椅屏幕對應的尺寸,充分利用當今智能汽車的多屏優勢,全面提升座艙的沉浸式體驗。
再比如,當手機與車機的數據和應用無縫流轉,就可以實現服務連續隨人的交互體驗。“舉個例子,我們可以打通手機日程和汽車導航,用戶在手機端輸入行程,一上車,汽車就開始自動導航了。”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未來的合作規劃中,車機與手機深度融合只是第一步。生態域致力于打造一個連續完整的智能生活體驗,除了打通智能汽車與智能手機,還要打通智慧家庭、智能穿戴設備、智慧城市、智慧辦公等一系列場景,為用戶提供真正互融的無縫體驗。
縱觀如今的市場,無論是手表、手環等穿戴設備,還是冰箱、熱水器等家用設備,都在加速朝著智能化的方向發展。但對于普通用戶來說,卻面臨著海量的智能設備服務繁雜、體驗割裂的困擾,讓以“便捷”為初衷的“萬物互聯”一時陷入了尷尬境地。
一旦這些設備與汽車全部打通,就能真正解決在物聯網時代,智能汽車用戶與智能設備場景體驗的連續性問題。
想象一下這樣的場景:根據汽車導航和定位,判斷出用戶快要到家了,家里的空調已經提前打開,浴缸的水龍頭也開始放水,等待主人歸來。或者,在開車途中,智能手表測量著你的體溫和心跳,再配合攝像頭和車速,所有傳感器的數據整合起來,就能時刻監測你的駕駛狀態,提升駕駛安全。
萬物互聯,真正實現服務隨人,生態域的未來充滿想象。
向全行業共享創新成果
“與其下場造手機,不如加快推動手機與汽車行業的接口互通,讓任何品牌的手機和任何品牌的汽車都能相通,或許來得更實在。”針對當前車企頻頻宣布造手機的現象,有業內人士如此評價。
互聯互通,需要服務接口標準化。此次合作,正是朝著這個方向前進。“目前,在汽車行業中,手機與車機的互聯方案依賴封閉的硬件體系,用戶必須使用全套同品牌硬件才可實現數據互通。生態域不依賴封閉的硬件體系,只要符合生態域的規范體系,用戶就可將品牌A的手機與品牌B的智能設備,以及品牌C的車輛協同使用。”零束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如同開放式的SOA軟件平臺,這不是單點的創新突破,而是推動整個中國汽車行業發展的戰略式創新。雙方攜手,用共創、共贏的模式,搭建起生態融合的橋梁。
目前,雙方已初步確定生態域產品形態和基本技術框架,并在數據安全、技術運營、生態服務、標準制訂等多個方面實現了技術突破與創新,布局超過100項專利。
“我們會以《生態域白皮書》形式向全行業共享創新成果,聯合各領域伙伴持續推進生態域標準化。”相關負責人表示,“只有設備、資源、服務、應用接入達到足夠規模,醞釀出自洽的生產者、消費者生態鏈,才能形成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