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8月29日電(凌紀偉)進入8月以來,多個汽車領域的品牌展覽和會議活動如約而至。作為汽車行業的技術賦能者,高通的身影也一直活躍在這些重要場合。
8月26-28日,高通亮相2022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并舉辦高通驍龍數字底盤論壇;在8月26日開幕的2022成都國際車展上,由驍龍數字底盤支持的長城汽車旗下魏牌摩卡DHT-PHEV 激光雷達版發布;9月22日,高通還將舉辦首屆汽車投資者大會,展示驍龍數字底盤如何助力汽車行業變革。
隨著汽車成為“車輪上的超級計算機”,高通在汽車領域高速發展,為用戶帶來領先的智能網聯駕乘體驗。高通中國區董事長孟樸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表示,中國汽車市場潛力巨大,5G將助力中國汽車行業與全球并駕齊驅、同步發展,中國的汽車廠商也有機會像智能手機廠商一樣在全球市場占據重要位置,高通將作為技術賦能者,與中國汽車生態攜手合作、互利共贏。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圖為高通公司中國區董事長孟樸
汽車行業轉型為產業合作帶來機遇
汽車產業正朝著新能源與智能網聯同步發展,兩大趨勢疊加、互動,加速了整個汽車行業的轉型。這種轉型趨勢,為高通與汽車廠商加深合作創造了機遇。
孟樸說,汽車對智能網聯化的需求強勁,這種需求和智能手機對移動連接、移動計算的需求十分相似。現在很多汽車廠商都選用了高通的智能座艙解決方案,這與高通在智能連接、智能計算領域的技術專長非常契合。“正如高通多年前所看到的中國智能手機發展的勢頭一樣,中國汽車行業如今也在蓬勃發展。所以不論是在數字座艙、智能駕駛乃至自動駕駛等方面,高通都大有可為。”
近幾年,中國汽車廠商順應新能源和智能網聯發展趨勢,在全球取得飛速進步。在孟樸看來,如今中國汽車廠商發展迅速,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速度非常快;二是不論傳統汽車廠家還是造車新勢力,它們的增長速度也都非常快。
談到中國汽車廠商與高通的合作前景,孟樸認為,中國市場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首先,中國的電動汽車增長速度高于全球;其次,中國汽車品牌在驍龍座艙平臺的支持下已推出超過50款車型,這一方面體現了中國汽車廠商對智能網聯的需求強勁,全面擁抱新技術;另一方面也體現了高通與中國汽車廠商的廣泛合作——由此,我相信我們的汽車業務在今后幾年里一定會取得越來越快的增長。”
在近期召開的成都國際車展,以及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一些合作伙伴展出了與高通合作打造的最新車型,這些合作成果讓觀眾體驗到了下一代汽車帶來的智能駕乘樂趣。
圖為搭載驍龍數字底盤的摩卡DHT-PHEV激光雷達版亮相成都車展魏牌展臺
孟樸表示,高通希望通過參與汽車行業的展覽會議活動,向大家傳遞高通作為一家具有世界領先的汽車解決方案的企業,將通過支持中國汽車品牌,支持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生態系統中的合作伙伴,與整個汽車生態攜手合作、互利共贏。
5G時代,汽車廠商與高通的合作愈加緊密
早在2002年高通就基于調制解調技術與通用汽車推出了車載網聯解決方案,進入了汽車領域。此后也推出了3G、4G和5G的汽車連接產品和蜂窩車聯網等解決方案。進入5G時代,汽車廠商與高通的合作比以往更加緊密,汽車也成為高通非常重要的業務領域。
孟樸認為,一方面5G帶來高速連接,能夠支持汽車智能網聯;另一方面,用戶希望將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智能體驗遷移到汽車中來。這兩大因素是促使高通與越來越多的汽車廠商建立緊密合作關系的根本原因。
5G帶來高速連接,讓包括汽車在內的眾多行業看到了5G催生行業變革的契機。“過去三年里,我們看到中國汽車廠商擁抱5G的速度非常快。大家喜歡它的高速連接對網聯應用的支持。我們常說,汽車革命用到的也是智能網聯。”孟樸說,5G是當下最新的技術,又有智能網聯加持,在應用方面帶來很大提升。因此,眾多車廠都積極擁抱新技術以及高通公司的產品。
說到智能,這幾乎成為當今用戶選購汽車的標配。孟樸認為,中國的汽車廠商,特別是造車新勢力,很多都是從互聯網公司發展起來的,他們對中國網民的使用習慣和購車需求有著更深的理解,所以希望把汽車智能做到極致。而全球范圍內多年以來的發展表明,做智能終端最好的參考就是智能手機。所以將智能手機的應用體驗遷移到汽車里,高通公司有著天然的優勢和深厚的技術積累,高通在汽車領域的產品因此比較容易被包括中國汽車廠商在內的全球車廠接納。
如今,全球幾乎所有主流汽車制造商都選擇驍龍座艙平臺,全球超過1.5億輛汽車采用高通汽車無線解決方案,汽車也相應成為高通最具期待的業務之一。2022財年Q3,高通汽車業務取得創紀錄的3.5億美元營收,同比增長38%。實際上,自2021財年起,高通的汽車業務每個季度都在創造新的紀錄。
中國汽車廠商有望在全球占據一席之地
5G技術的應用,對中國汽車廠商提升全球競爭力有何特殊意義?在孟樸看來,5G對中國的汽車廠商非常重要,將成為中國汽車行業與全球并駕齊驅、同步發展的關鍵助力。
“5G為包括汽車行業在內的中國所有行業帶來的最大紅利,就是我們成為了全球第一批發放5G牌照和應用5G的國家之一。而且通過運營商三年來的努力,中國已經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5G網絡。”基于中國在5G時代占據的先機,孟樸認為,中國汽車廠商在開發車內的智能網聯時,可以使用5G作為連接,一步到位應用最先進的網絡連接技術。
不僅如此,5G對中國汽車行業的未來將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過去這些年,中國智能手機的發展在汽車行業中得到重現,為各個車廠提供了全球化發展的機會。”孟樸表示,中國車廠所應用的5G,具有全球統一的標準;同時,在智能網聯方面,中國車廠不比國外同行起步晚,這為車廠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開拓全球市場的機會。
過去多年來,高通憑借“發明-分享-協作”的商業模式,幫助中國智能手機廠商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孟樸也堅信,中國的汽車廠商也一定能夠像智能手機廠商一樣,有機會在全球市場占據重要位置。
“高通在支持中國手機廠商和智能終端廠商在全球發展時積累的很多經驗,都可以移植到汽車行業中來。”孟樸說,海外發展需要完成產品的適配,高通在全球范圍內都有團隊可以提供支持。特別是在全球地緣政治因素造成的復雜局面下,高通也積極為許多出海發展的中國廠商助力,支持合作伙伴的市場發布活動——高通始終歡迎中國廠商借助高通的能力,一起開拓全球市場。
高通的定位:汽車生態圈中的賦能者
在智能手機、XR、物聯網等領域,高通與中國產業建立了非常緊密的合作關系,形成了互利共贏的產業生態。對于汽車領域,高通如何看待自己在生態圈中的角色定位?
從生態的角度,高通希望成為技術賦能者。“我們擁有技術,希望看到合作伙伴的成功。只有汽車產品和汽車品牌的成功,高通才能成功。”孟樸說,高通是一家技術公司,愿意為行業打造一個基礎的技術研究體系,通過技術和產品支持產業的技術應用和進步。作為技術賦能者,無論是在中國市場,還是在全球市場,高通將在各個方面支持每一個客戶。
圖為高通合作伙伴參加驍龍數字底盤論壇
孟樸認為,整個汽車領域的生態是由生態鏈、供應鏈等部分共同組成的,處于這個行業中的企業互相之間是合作伙伴,而不僅僅是客戶和供應商的買賣關系。在高通看來,不管是智能手機行業,還是汽車行業,其生態圈的構造是相同的,若供應鏈上有一個節點無法完成,那么整個長鏈都將失效。
近段時間,孟樸走訪了許多汽車合作伙伴,而在這些走訪中,高通都會同幾位技術能力出眾的中國一級供應商一同前往。談及原因,孟樸說,“高通希望可以像協助中國的移動通信產業建立中國的移動通信生態圈一樣,支持中國的一級供應商去與車廠合作,讓大家一起把產品做好,共同進步。”
孟樸還堅信,對高通而言,生態圈的范圍很廣、時間跨度也很長,在國內的合作伙伴也會越來越多。
盡管目前很多國內汽車廠商還處于較早發展階段,但孟樸發現,他們的創新性、開放性一點不比國外差。“目前為止,很少看到有國外的車廠想到將VR、AR應用到汽車內部,而不少中國的汽車廠商已經在考慮,在車內采用智能座艙或智能駕駛ADAS,甚至加入VR、AR的應用場景。”孟樸認為,中國的廠商會把很多新想法,以及移動互聯網領域的應用融入到汽車中。如此一來,在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的生態圈里,高通的合作伙伴也會越來越多。
驍龍數字底盤助力汽車行業加速創新
為助力實現汽車的未來,基于為汽車行業提供技術解決方案超過20年的深厚經驗,高通打造了驍龍數字底盤,推動汽車行業加速創新。
談到驍龍數字底盤,孟樸傾向于將它定義為一整套獨具優勢的技術組合,因為驍龍數字底盤實際上集中了以下幾大能力:第一個是車載網聯。不管是蜂窩移動的連接,或是Wi-Fi、藍牙,這些車內的連接系統是必要的;第二個是智能座艙。被汽車廠商廣泛應用的正是高通的第三代智能座艙產品,即高通8155智能座艙平臺;第三是智能駕駛。不僅包含輔助駕駛、ADAS,而且還包含國家正在推行的蜂窩車聯網(C-V2X);此外,高通也在研究車跟云連接的相關應用和服務。
據了解,憑借“統一技術路線圖”和驍龍數字底盤涵蓋的眾多集成平臺,高通正賦能汽車制造商重新構想下一代軟件定義的汽車,讓車輛在整個生命周期內更加智能、更加安全并且擁有更多可定制化特性。
“統一的技術路線圖無疑匯聚著高通在無線通信、高性能低功耗計算和終端側AI方面獨具優勢的技術能力,為我們的各項業務提供支持。”孟樸認為,基于高通“統一的技術路線圖”,驍龍數字底盤對助力汽車行業加速創新具有獨特優勢。
在本屆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高通驍龍數字底盤論壇”于8月28日成功舉辦,會上孟樸攜多位公司汽車業務及技術發言人,以及合作伙伴,共同探討如何推進汽車產業數字化轉型,詳解信息通信、AI等相關技術如何更好地服務汽車產業變革。
圖為高通與合作伙伴在驍龍數字底盤論壇上共話智能汽車演進趨勢
過去20多年,高通一直在汽車領域持續投入,高通相信移動技術和汽車行業的碰撞將迸發出新的機會,從而推動全球汽車行業前所未有的變革。
孟樸表示,汽車產業的新變革有賴于大家共同推動產業協同創新,汽車生態系統需要大家合力打造。高通將繼續與中國產業攜手,建設更有活力的汽車生態,共同開啟智能、安全、高效的未來出行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