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評選企業的時髦詞匯," 造車 " 與 " 自動駕駛 " 等必然會有一席之地。只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很難找到系統的評估方式。雖然 " 汽車智能化 " 并不是新鮮話題,但是大部分廠商仍然還處于探索的階段。
有著 "AI 第一股 " 之稱的商湯早在 2017 年就在自動駕駛技術上有所布局。2021 年 7 月 9 日,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獨立新品牌 SenseAuto 絕影的發布。而在一年后,商湯業績中報的發布,提供了一個審視和評估汽車智能化的切面。
商湯財報顯示,智能汽車業務同比增長了 71%。2022 年上半年,新增汽車定點數超過 300 萬輛,合作企業包括了蔚來、比亞迪、奇瑞、東風、上汽和廣汽等,并且取得了中國乘用車前裝座艙 AI 軟件市場行業第一的市占率。
【資料圖】
結合汽車自動化行業進程以及商湯絕影的發展,現在到了一個可以評估商湯汽車業務價值的階段。
01
自動駕駛的水花和波瀾
2018 年,摩根士丹利對 Waymo 給出了 1750 億美元的估值,比上一輪暴增 1000 億美元,其中 Robotaxi 業務價值 800 億美元。
麥肯錫預測,僅在中國,Robotaxi 在 2030 年的訂單金額就將達到 2600 億美元,會超過自動駕駛乘用車的銷售金額 [ 2 ] 。
資本看到了一種可能性:自動駕駛會讓司機 " 下崗 ",而那些手握新技術的創業公司則成為了香餑餑。但這些技術不是畫畫大餅那么簡單,隨著它們經受各種檢驗,自動駕駛的難點逐漸凸顯。
首先,技術迭代的速度非常快,在 " 十四五 " 期間,中國人工智能算力的需求預計會擴大 10 倍;其次,自動駕駛面臨著 " 硬件 "" 算法 " 以及 " 數據 " 之間的一個 " 不可能三角 ",要同時把握它們的難度極大。谷歌親兒子 Waymo 擁有頂級的硬件和算法,但到 2021 年底,累計行駛里程 " 只有 "3200 萬公里,而根據蘭德公司的預計,要確保安全性,測試里程得上百億。
再綜合考慮中國道路的復雜路況,自動駕駛可以說是 " 地獄 " 級別的難度了。
難度越大,突破的意義和價值自然也就越高。國內公司,采用不同的方式交出了答卷。
小馬智行從解決技術方案切入,提供的核心方案,包括高精地圖定位和道路情況探測等。利用多傳感器深度融合技術,能夠在暴風雨天氣中感知周圍的環境。2022 年 3 月,小馬智行公司估值達到 85 億美元 [ 3 ] 。
又比如致力于 AI 科技的 Momenta。基于數據驅動的它有著數十億公里道路的真實場景,并結合了量產自動駕駛和完全無人駕駛。2018 年,完成 2 億美元融資時,公司估值 10 億美元,此后又完成了兩輪超過 10 億美元的融資。
那么,以智能汽車行業發展為參照,商湯絕影在這個坐標系中的位置如何呢?
02
商湯的探路與收獲
首先需要明確的一個邏輯是:自動駕駛如果只是停留在實驗室,是無法真正實現商業化落地的。
技術企業聯手整車廠是最好的選擇。
2016 年,通過與本田的合作,商湯正式入局汽車領域。在那一年的本田年度大會上,雙方研發的自動駕駛僅依靠四個攝像頭輸入,不僅成功完成了常規駕駛,在大雨的惡劣天氣條件下,表現也很穩定 [ 4 ] 。
與本田建立長期戰略合作,讓商湯絕影成為了亞洲首個與全球前五大車企品牌合作開發自動駕駛技術的 AI 企業。這是一個足以讓所有人都羨慕的開局。
此后的 6 年時間,商湯智能汽車平臺的落地商用持續加速,在剛發布財報中也可窺知一二:商湯絕影智能汽車平臺服務客戶同比上升了 54%,單客戶收入提升了 11%。2022 年上半年,新增汽車定點數超過 300 萬。今年 7 月,商湯與廣汽達成了戰略合作,多個搭載了絕影原創算法的車型將在今年和明年陸續量產上市。
一句話總結:商湯絕影在商業化上的進展已經卓有成效。
進一步拆解這份成績單,可以發現商湯的內在邏輯:商湯絕影不僅在試驗場有前瞻的研究,還通過與整車廠的合作檢驗了結果,并且,還會用相關的數據和結果進一步反哺研究。
具體而言,可以從豐富的落地成果、感知層面技術經驗的不斷迭代以及車路協同能力三個方面展開。
一個能夠說明落地為王的例子,是商湯絕影在智能座艙領域的研究。根據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的「2021 年度中國市場乘用車前裝座艙 AI 軟件供應商標配搭載量」排行榜,商湯集團名列第一。
早在 2018 年,商湯就發布了一站式座艙解決方案,打包提供包括 DMS/OMS/ 刷臉開門 /AR 美顏拍照 / 虛擬助手等功能智能座艙視覺解決方案,為客戶項目體驗的優化提供豐富的感知能力。
今年,在本田中國全新純電動車品牌 "e:N" 系列兩款首發車型中,商湯絕影刷了一波存在感:它提供的 "DMC 駕駛員狀態感知系統 " 可以感知疲勞駕駛和駕駛分神等行為,并通過及時有趣的互動改善駕駛體驗。
除了艙內的應用,視覺感知在行車方面的加速拓展更是被人寄予厚望。
由于汽車處于移動狀態,其產生的感知數據無論在數據體量還是數據質量方面,都遠高于其他領域。不過,汽車數據如何能夠高效利用,通過人工智能拓寬汽車的智能化邊界,需要解決兩方面的問題。
第一是大量的長尾問題。一些場景出現的頻率比較低,比如崎嶇的路況,但一旦出現問題后果會非常嚴重。第二是要不斷豐富智能汽車的運用場景,包括智能座艙中對老人小孩的照顧以及各種交互體驗等。
突破這個難題,算力支撐必不可少。事實上,各家廠商都已經有所嘗試,比如特斯拉的超級計算機 Dojo,按照馬斯克的說法,對于 AI 訓練來說,它可能是世界上第三強大的算力中心。又比如小鵬和阿里云合作建設的自動駕駛智算中心 " 扶搖 ",算力可達 600PFLOPS(每秒浮點運算 60 億億次)。
商湯絕影有著更加強勁的算力加持。年初在臨港啟動的商湯智算中心 AIDC,擁有每秒 3.74 百億億次浮點運算的總算力、全套的自動數據標注、隱私保護和數據安全能力。
圖片來源:國海證券
此外,與其他廠商相比,商湯的一個優勢在于,它的平臺是開放的,與多家整車廠的合作,不僅讓數據閉環的實現變得更加高效、可靠,也能在第一時間感知到行業的動態。
除了 " 大算力 ",商湯有 " 大模型 " 作為補充力量。截至 2021 年中,商湯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計算器視覺模型,該模型擁有超過 300 億個參數。
人工智能正在從單一智能向通用智能發展,而通用模型的出現,能夠實現不同行業之間的融合以及產品和場景應用的創新。
關于通用模型能實現的高緯度感知可以舉個這樣的例子:在城區可能會碰到各種各樣執行任務的車輛,原來只要知道這些是車就可以,但如果能知道它們各自的車型、在做什么任務,就能更好地做一些駕駛策略的調整。
換句話說," 大算力 " 與 " 大模型 " 的結合,能更好地幫助解決前文提到的長尾問題。
此外,商湯致力于打造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 SenseCore AI 大裝置,也不僅僅為智能汽車所用,同時支持智慧商業、智慧城市和智慧生活等眾多領域。結合大量行業的數據和反饋,能進一步幫助打造通用智能的研發平臺和模型。
至于車路協同,商湯在這塊也有相關的布局,包括車路云完整的體系方案以及在車端的儲備。
今年 8 月,商湯絕影聯合臨港捷運,共同開展了 L4 級自動駕駛小巴試乘體驗活動。關于前文提到的長尾問題,自動駕駛小巴就給出了解答。
由于沒有左轉綠燈的保護,無保護左轉即便對人類駕駛員來說也存在不小的難度,因而也被稱為 " 自動駕駛能力的試金石 "。五臺商湯絕影自動駕駛接駁小巴組成的車隊,在接駁服務的過程中,就完成了多個頗具挑戰的無保護左轉。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 21 年末,商湯絕影就拿到了上海市首張自動駕駛小巴公開道路載人示范應用牌照。目前,商湯絕影自動駕駛接駁小巴已經陸續在成都、福州、廣州、青島、蘇州等城市亮相,并在上海、無錫等多地實現常態化運行。
03
尾聲
2021 世界智能汽車大會上,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王曉剛教授發表了一篇名為《通用智能拓展智能汽車邊界》的主題演講。
他提到了這樣一個觀點:智能汽車正在從傳統的 " 制造 " 到 " 制造 + 服務 " 模式轉變。它將連接城市和個人,在個人消費、城市管理和企業服務方面,都有著非常大的想象空間。
而只有走出實驗室,想象空間才不會局限在想象中。
在拓寬邊界的過程中,商湯絕影展現出了這么幾個優勢:首先,是時間上的先發,早早進行了智能汽車的探索和布局。其次,是 " 實驗 + 落地 " 的兩條腿走路,通過與整車廠的協作探索,檢驗理論并用結果反哺研究。第三,則是通過與商湯底層能力—— " 大算力 " 與 " 大模型 " 的結合,進一步解決智能汽車落地場景的長尾問題。
另一方面,商湯絕影體現出了公司在 AI 產業的全域布局野心。長期來看,AI+ 智能汽車是深度融合技術和產業,而跨界融合的化學反應,能進一步拓展技術的外延。以此,商湯正逐步實現研發與商業的正循環。
從這個角度來看,商湯利用 AI 技術賦能汽車智能化,可能只是個開始。
參考資料
[ 1 ] 商湯 2022 年上半年業績報
[ 2 ] 出行市場的下一個五年:驅動力、制勝因素、運營模式及未來競爭格局,普華永道思略特
[ 3 ] 斬獲 D 輪融資 小馬智行估值達 85 億美元,中國經營報
[ 4 ] 商湯絕影:中國自動駕駛行業的「掃地僧」,砍柴網
[ 5 ] 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王曉剛教授:通用智能拓展智能汽車邊界,商湯科技
來源:遠川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