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廣州”系列觀察④
【資料圖】
8月25日,廣汽集團發布兩則重磅公告,投資109億元設立自主電池公司,今年底開工建設電池生產基地。
兩項總投資近150億元的新項目,直指核心產品的核心技術,新建電芯生產車間、研發中心、電池安全實驗室,量產極速充電動力電池電芯,旨在大幅降低成本,解決產業鏈條痛點。
在二季度超預期因素影響下,今天加大投資,明天實力保障,這是廣汽集團對今年廣州新能源汽車產銷逆勢成倍增長的敏銳嗅覺,也是廣州國企勇當全國國資國企改革的排頭兵和廣州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力軍的縮影。
廣州國企資產總額已達5.5萬億元,營業收入首破萬億,在3家世界500強企業、34家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廣州國資板塊”引領下,今年承擔199個攻城拔寨項目,年度計劃投資1378億元,占全市比重超過1/4。著力穩住經濟基本盤,廣州國企積極“自轉、公轉”同發力,更好發揮帶動示范作用。
廣州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說,今年國企落實工業投資218億元,充分發揮抓手、杠桿、引擎作用,全力保障城市高效運轉,推動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
本土互動
市屬國企南沙投資將破千億元
“厚”實力,最直觀的,是投資本土。
2021年,廣州市國資國企與番禺、花都、白云等區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開展64個公司或項目的簽約、落地工作,效果明顯。今年,區企對接持續火熱開展。
6月9日,一場“踔厲奮進,共創未來”主題合作交流活動在南沙舉行。廣州市國資委率市屬國企組成考察團,到南沙實地考察,在人工智能、新能源、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重要領域,現場簽下了投資金額達410億元的50多個新項目。
此舉之后,廣州國企近年在南沙投資項目,即將破千億元!廣州市國資委相關負責人說,目前在建項目總投資超946.11億元,還有13個意向合作項目,投資預計超過223億元。
投資本土,帶來雙贏。一方面,區企互動為南沙實現2021年在地勞動生產總值582.1億元,同比增長11.1%;另一方面,投資南沙也為20家國企2021年實現營收2222.7億元,同比增長22.6%。
今年,一個更為廣闊的產業平臺正在搭建。
白云羅沖圍金沙灣打造1個產融示范新城;
廣建黃埔金博園區、聚龍灣現代服務產業園、廣智南沙高端裝備制造基地、廣藥白云醫藥基地、無線電二棉廠人工智能產業園建設5大重點產業價值園區;
廣汽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園、無線電黃埔海格廣電信息園、珠江鋼琴創夢園、TIT文化創意園、越秀國家級綜合田園示范區形成“X個企業”為主的特色產業片區。
這是廣州國資國企全力打造的“1+5+X”國資產業片區,15平方公里面積內,預計帶動總投資高達3000億元,年產值約1萬億元,為導入和培育廣州亟須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空間載體。
加大城市基礎設施投資,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也是廣州國資國企積極“自轉、公轉”同發力的應有之義。
目前,城投集團籌集機場三期建設資金1700億元,機場三期項目征地拆遷工作加快推進。珠三角城際軌道項目和珠三角公司股權移交完成,8條總投資3000多億元的新開工項目加速建設。
縱觀“十四五”,廣州國企建設一批強基礎、增功能、利長遠的基礎設施類項目,將實現新增軌道里程370公里、高快速路通車里程250公里、排水管網2300公里,港口新增貨物吞吐量4400萬噸、集裝箱吞吐量450萬標箱等喜人目標,電力控制裝機容量、天然氣年供氣規模更將實現倍增。
“要充分發揮國企匯聚、策源和輻射的實力。”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廣東省科技革命與技術預見智庫主任張振剛認為,國有企業是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是廣州市實施制造業立市戰略的關鍵力量,其發展動能、潛能和勢能將助力廣州實現企業能力、產業能效和城市能級的顯著提升。
夯實“產業鏈”延伸“資本鏈”
“厚”實力,最有效的,是項目抓手。
在今年的新一輪投資中,廣州國企優化工業投資結構,落實工業投資218億元,力爭完成225億元,全部項目建成投產后預計新增產值2400億元。
新能源汽車、智能裝備、新能源與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軌道交通等產業一批增量工業投資重點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之中。
一方面,夯實“產業鏈”亮點紛呈,通過龍頭帶動,在各產業領域培養一批鏈主企業。
從“大”的基建看,今年1—7月,廣州新能源汽車產值、產量同比分別增長1.2倍和1.3倍。廣州國企搶抓機遇,提出做實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力爭今年產值達到254億元,實現64%的大幅增長。廣州大灣區軌道交通產業投資集團去年成立,今年力爭新增合同200億元,2025年力爭新增合同500億元。
從“小”的民生看,廣州酒家、風行、王老吉、珠啤、浪奇等正在大力發展、布局食品及快消品產業鏈。
廣州酒家集團董事長徐偉兵直言,在廣東省出臺預制菜產業相關措施后,廣州、肇慶、江門、佛山等多個地市企業聞聲而動,建設預制菜產業園、打造預制菜產業聯盟、推動預制菜產業“抱團出海”。
“‘食在廣州’城市名片深入人心,廣州酒家精耕預制菜30余年,將向全鏈條布局,打造預制菜產業的平臺,讓上下游都參與進來,實現產業鏈利益共享。”徐偉兵說。
另一方面,延伸“資本鏈”助力擴容,通過將資本鏈轉化為產業鏈,加速產業鏈與資本鏈對接融合,打造鏈網工程,做大產業規模。
今年,廣州國企力爭新增IPO上市公司3家,拆分廣汽埃安獨立上市,中科江南分拆上市已獲中國證監會注冊,加快永興環保上市進程。推進山河智能、蘇交科、博世科等國有并購外地企業“產業回流”,在廣州實施新的戰略布局。
就在近日,廣汽埃安A輪引戰增資項目在廣州產權交易所掛牌。本次股改完成后,廣汽埃安將擇機上市,打造新能源汽車品牌科創板第一股。
廣汽埃安總經理古惠南表示,要通過融資方式積極參與資本市場競爭,有力提升品牌影響力。
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論企業合作的平臺還是產業項目,廣州實力本質都來源于國企改革激發的活力、來源于創新驅動打造的高質量發展引擎。
2020年啟動至今,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任務即將全面完成。廣州國企樹立起了國企改革“廣州樣板”,累計推進混改項目超500個;廣州國企打造了資本運作“廣州模式”,新增(含收購)上市公司12家,全市國有控股上市公司34家;廣州國企形成了資源集聚“國資片區”,新組建廣州交易集團、人才集團、軌道交通投資集團。
改革的順利實施,是創新的有力支撐。廣州國企研發投入年均增速達16%,擁有專利授權量超1.7萬項,工業企業年研發強度接近4%。無線電集團現金智能設備和軍用通信導航設備、廣藥生物醫藥、廣州地鐵軌道交通、廣州工控機械裝備、廣州環投固危廢處理等多個產業鏈關鍵節點取得突破、行業領先。廣州國資國企進而提出,今年要確保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超過3%,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保持65%以上。
可以預見,廣州全力推動國資國企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決戰決勝國企改革三年行動任務,將為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作出更大的貢獻。
樣本
廣州工控:“三鏈”融合助力制造業立市
2022中國制冷展8月剛剛在重慶落下帷幕,來自廣州工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廣州工控”)旗下的萬寶壓縮機攜商用、變頻、渦旋即定頻系列特色機型精彩亮相,其中新能源高效臥式渦旋壓縮機(自主化軌道車輛變頻空調用)獲得“2022年中國制冷展創新產品”稱號。
這則喜訊距離廣州工控萬寶壓縮機有限公司從化基地投產才剛過一個月,堪稱廣州工控強化資本鏈、產業鏈、創新鏈布局,推動“三鏈”融合助力制造業立市的新典型。
工廠生產效率將提升40%
走在廣州工控萬寶壓縮機有限公司從化基地一期工廠里,智能化和數字化的元素隨處可見。
在壓縮機外殼的焊接環節,生產線采用全自動化機器焊接,避免人力在操作中的安全隱患。在機器人的精確控制下,焊接效果也更加理想。
一個綠色封閉式“小房間”里,正在進行氦氣檢漏工作。“每一個壓縮機在制作過程中都要進行這個環節,以前是‘水檢’,即把壓縮機放進水里,如果冒氣泡就說明密封性不夠好。現在我們冰箱壓縮機行業首創采用機器控制的氦氣自動化檢漏,相比傳統水檢節省大量人力成本,比起人工觀察記憶可靠性更高。”廣州工控萬寶壓縮機有限公司工藝裝備部主任工程師黃建銘介紹。
在氣缸座全自動化生產線上,從氣缸座毛坯自動上線到氣缸座半成品完工均為全自動化生產,設備能兼容不同型號的氣缸座生產需求,設備工裝及刀具能夠快速安裝及拆卸,快速實現不同產品間的切換。
目前,從化基地生產效率提升40%,直接減少30%人工,質量水平提升20%,單臺能耗降低10%,最大限度地削減人力、物力、財力成本,全面增強了制造力和競爭力,實現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達產后,從化基地總產能將達2100萬臺/年,預計年產值約達19億元,年利潤1.25億元,新增就業1700人左右。
制造全鏈條全方位升級
從化基地的現代智能工廠產業模式是廣州工控“三鏈”融合的縮影。
“2022年以來,廣州工控不斷強化資本鏈布局,以大項目帶動大發展。目前已決策投資項目共95項,其中全口徑在地工業投資同比大幅增長。”廣州工控投資管理部總經理洪素麗表示,該公司還引導山河智能在穗設立華南智能裝備產業園、推動潤邦股份在廣東沿海區域建設南方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逐步引進優質資源,實現“以投促引促產”。此外,該公司牽頭設立千億級先進制造業專項母基金,為全市先進制造產業發展及重大產業項目落地提供強有力的產業協同能力和發展動能支持。
在強化產業鏈布局方面,廣州工控聚力培育鏈主企業,牽頭組建廣州大灣區軌道交通產業投資集團,發揮廣州市軌道交通機電系統分鏈主作用,服務城市建設和本地產業發展。同時,黃埔灣區綠色化工數字交易園區、南沙廣州電纜大灣區輸配電產業園建設等市區聯動,也帶動了區域經濟發展,助力廣州工業補鏈強鏈延鏈。
制造業立市離不開創新協同。廣州工控除了強化資本鏈、產業鏈布局外,更構建起“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提升“廣州制造”核心競爭力,帶動產業從“制造”到“智造”。“目前,我們與中山大學、中南大學、季華實驗室等國家級、省級實驗室和創新研發平臺開展合作,初步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加速轉化創新成果。”廣州工控中央研究院創新中心副主任楊曉光介紹,2022年上半年集團累計研發投入10.15億元,同比增長29.1%。同時,廣州工控集團在3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基礎上加快孵化和壯大“專精特新”企業。
【策劃】陳邦明
【統籌】朱偉良 陳思勤 黃舒旻
【南方日報、南方+記者】蘇力 馬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