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有專家學者指出,對于第四次工業革命而言,低碳與智能化技術是關鍵。新能源汽車產業要更快更好的發展,不僅最終的產品,而且生產階段也要減碳甚至零碳。記者了解到,生產一輛燃油乘用車產生的碳排放是9.2噸二氧化碳當量,而生產一輛配裝三元鋰電池的電動乘用車碳排放為14.6噸,磷酸鐵鋰電池乘用車則達14.7噸。由此可見,在“雙碳”目標之下,新能源汽車行業面臨的轉型升級挑戰也不容小覷。
據悉,今年2月,《歐盟電池與廢電池法規》(以下簡稱《歐盟新電池法規》)在歐洲議會環境、公共衛生和食品安全委員會以74票贊成、8票反對、5票棄權投票通過;3月,歐盟委員會通過了《歐盟新電池法規》的“總體路徑”。接下來,只等歐洲議會投票通過,就意味著此前的《歐盟電池評估指令》將作廢,而《歐盟新電池法規》正式實施。根據要求,從2024年7月起,工業及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制造商和供應商必須提供碳足跡聲明。從2026年1月開始,必須按照碳強度性能類別為產品貼上相應標簽,便于消費者了解電池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量、電池容量、使用年限和回收方式、是否含有有害物質和安全風險等信息。
最近幾年來,我國動力電池企業“揚帆出海”,歐洲是重要的配套基地。《歐盟新電池法規》即將實施,意味著中國動力電池出口的成本將進一步增加。鑒于時間緊迫,動力電池企業加速實現零碳轉型,拿到“綠色通行證”迫在眉睫。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技術創新、智能制造、供應能力等方面的較量之外,企業也需將減碳、零碳發展列為參與市場競爭的重要指標。只有這樣,中國動力電池供應商才能在全球新能源汽車推廣的熱潮中繼續保持先機,抓住歐洲電動化轉型的新機遇。
事實上,中國動力電池行業已在積極采取行動。今年3月,寧德時代全資子公司四川時代獲得全球知名認證機構SGS頒發PAS2060碳中和認證證書,寧德時代宜賓工廠成為全球首家電池零碳工廠。今年6月,蜂巢能源與四川達州市簽署鋰電零碳產業園項目協議,計劃總投資170億元,建設磷酸鐵鋰和無鈷正極材料生產線、磷酸鐵鋰前驅體和電解液生產線,及電池回收拆解生產線和相關配套設施。
今年,遠景動力率先在全球發布首批“零碳電池”,并將在美國肯塔基州和西班牙納瓦爾莫拉德拉馬塔地區分別新建一座動力電池超級工廠,規劃產能均為30GWh。國軒高科則計劃與大眾在歐洲建設零碳工廠,并在內蒙古烏海建設年產40萬噸的負極材料零碳基地。
此外,由孚能科技牽頭,億緯鋰能、鵬輝能源、中創新航、弗迪電池、捷威動力等數十家電池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參與制定的《鋰離子電池產品碳足跡評價導則》已經公布,旨在指導相關方核算鋰離子電池類產品的碳足跡,并對碳足跡的結果進行公正的評價,同時為鋰離子電池產品的碳足跡核算技術規范的編制提供必要的參考。
越來越多的動力電池企業正在加入零碳陣營,通過構建電池碳足跡,建立電池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監測與追蹤體系,制定合理的減排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