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還記得,兩年前長城汽車迎來自己30周年生日之際,魏建軍直言:“未來會怎樣?依我看,命懸一線。”此言一出,頓時引發汽車圈熱議。有人認為,這是具有深深危機感的魏建軍,發起的一場關乎生死的的自我拷問。也有人說,魏建軍絕非危言聳聽,長城的確需要自我驚醒。
【資料圖】
兩年時間過去了,回頭去看,我們才發現,魏建軍并非杞人憂天,長城汽車雖然不至于命懸一線,但是可能真的是危機重重。
先來看看長城汽車的財務狀況。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上半年長城營業收入為621.34億元,與去年基本持平,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為56億元,同比增長58.72%。凈利潤看起來很不錯,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主要由匯兌損益產生的其他損益項目達26.75億元,占凈利潤的47.77%。更能反應公司經營現狀的扣非凈利潤只有20.58億元,同比下滑27.56%。
再來看看銷量。今年8月份,長城汽車銷量只有8.8萬輛,而同期比亞迪為17.5萬輛,奇瑞為14.2萬輛,吉利12.3萬輛,長安10.4萬輛。乘聯會數據顯示,無論是廠商8月批發銷量十強榜單,還是零售銷量十強榜單,都不見長城汽車的蹤影。
今年1-8月份,長城汽車累計銷量只有70.90萬輛,同比下滑9.61%。長城的這一銷量,不僅比不上比亞迪、吉利、長安等自主頭部車企,甚至還不如奇瑞集團同期的74.85萬輛。顯而易見,長城汽車被遠遠甩在身后,從自主頭部車企中掉隊了。
當財務數據和銷量規模,都開始敲響警鐘,是不是意味著長城的危機來臨,魏建軍兩年之前的話應驗了?雖然不至于馬上就命懸一線,但是長城汽車在當前確實遇到了一些困難。
首先,長城根基已然不穩。2012年前后,長城汽車在哈弗品牌的帶領下,乘著我國SUV市場高速發展的東風,實現了跨越式的巨大進步。尤其是當家花旦哈弗H6,常年穩居SUV銷量排行榜榜首。作為長城汽車的定海神針,哈弗成就著長城登上自主三強之一的寶座。
但是隨著近幾年SUV市場增速下降,以及該賽道越來越擁擠等因素影響,長城汽車業務結構單一、過度依賴SUV的風險終于爆發。2016年哈弗品牌銷量近93.8萬輛,達到巔峰。
但是隨后哈弗就開始走上下坡路。2017-2021年,哈弗品牌的銷量分別為85.2萬輛、76.6萬輛、76.9萬輛、75萬輛、77萬輛。而今年已經過去八個月,哈弗銷量則只有40.1萬輛,月均銷量在5萬輛左右。如果以此核算,哈弗今年的總銷量可能在60萬輛左右。
其次,以魏建軍姓氏命名,被長城寄予厚望的WEY品牌高開低走。2018年WEY品牌銷量達到13.9萬輛,成為自主第一高端品牌。可以后來銷量一瀉千里,2019-2021年銷量分為,10萬、7.8萬、5.8萬,今年前8個月則只有28110輛,同比下滑10.75%。定位從豪華到智能,再到新能源,WEY品牌依舊還在苦苦掙扎,目前還沒能承擔起提振長城的重任。
而新能源品牌歐拉雖然有所突破,但是月均不到萬臺的銷量,相較于其他品牌來說,顯得十分邊緣化。而且聚焦女性市場的定位,也限制了歐拉的做大做強。WEY品牌的車型銷量不振,歐拉體量也不大,長城電氣化轉型依舊任重而道遠。
傳統賽道萎縮,新能源賽道落后,留給長城汽車奮起直追的時間不多了。對于長城汽車目前的現狀來說,可能更需要魏建軍進行一次生死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