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只小工蟻
又到分享好電影的時間。
全文有4500字,期待你看到最后,以此開啟不同的一天。
(資料圖片)
一個十七歲的波蘭女孩奧拉正在考駕照科目三,非常緊張。
她甚至把檔位用記號筆畫在了手背上。
這已經是第三次了,無論如何也要通過。
因為父親承諾過,等拿到駕照,會給她買一輛二手車。
這樣,帶著弟弟去自駕游的夢想就可以實現了。
好在副駕駛的警察在所有的項目后面都畫了勾,并告訴他可以把車開回起點了。
奧拉緊繃的臉上露出一絲笑意。
可好死不死,正在這個時候有人給她打電話。
電話鈴聲明顯是對前兩次掛科滿滿的怨念...
雖然奧拉第一時間掛了電話,但尷尬的氣氛早已充斥了整個車里。
為緩解尷尬,警察對奧拉的考試給予了客套性口頭表揚:“開得又快又好!”
尷尬的鈴聲很不合時宜地第二次響起,警察也只能扭頭看窗外。
比尷尬更倒霉的是,路邊有人忽然倒車。
奧拉猛打方向盤,成功避免了一次交通事故。
但因為壓到了路中間的雙黃線,也再次成功搞砸了考試。
憤怒的奧拉,猛踹“肇事”的車輛,各種臟話問候司機和他親愛的母親。
要不是警察攔著,她能當場徒手撕了那個可惡的男人。
憤怒于事無補。
考試砸了就是砸了。
對奧拉來說,狗血的可不只是駕照考試。
她的整個生活都是如此。
《我從不哭泣》是一部波蘭電影,但講述的故事,同樣也發生在我們的身邊。
看名字就知道,不出意外,電影講的肯定不會是什么開心、輕松的事情。
而是生活無奈的底色。
無奈到讓你沒脾氣,
無奈到除了一句臟話,再無話可說。
不懂事的奧拉
已經17歲的奧拉,一點都不懂事。
在底層掙扎的家庭,全靠父親一個人在外做苦力維持。
一個癱瘓還智力有缺陷的弟弟,吃喝拉撒都要有人照顧。
不管做什么事情,即使遇到生死大事,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永遠只有一個:要多少錢?
但奧拉心心念念只在乎一件事,就是父親有答應過,要給自己買一輛二手車。
第三次駕照考試沒通過,奧拉想讓母親再給錢交補考費。
母親告訴她,家里實在是沒有錢了。
而且表示她考駕照已經花了很多錢,勸她打消買車的念頭。
她就對母親大發脾氣,摔門而走。
接到愛爾蘭來的電話,說她的父親在碼頭工作時,被集裝箱砸到,當場死亡。
母親不懂英語,弟弟又要人照顧,只能讓奧拉去愛爾蘭處理后事。
奧拉也沒有那么傷心,甚至還略帶一點興奮。
愛爾蘭的一切,讓她都覺得新鮮又刺激。
去街頭拍照,去酒吧喝酒,與小年輕嬉鬧。
著手處理父親的后事時,她才發現,自己不知道父親工作的地方在哪里,甚至不知道父親的全名叫什么。
到了醫院,見到父親的遺體,醫生告訴她鑒定死因的結果,她也一副無動于衷的樣子。
她也無法判斷,躺在眼前的這個死人,是不是父親。
最后只能電話求助母親,靠腿上一塊胎記才確定了身份。
她完全不認識自己的父親。
即便父親還活著站在她的面前,她也未必能認出來。
父親客死在了千里之外的愛爾蘭,千真萬確。
把父親的尸體帶回去,只是她不得不完成的任務。
奧拉主要關注的還是父親有沒有留下錢,她的車還有沒有希望。
因為父親私下和別人換班進入工地,沒有履行正規的程序,港口公司拒絕賠償。
醫生轉交的遺物,除了一部已經過時十多年的老人機,半包沒抽完的廉價煙,再無其他。
奧拉偷偷撬開父親生前用的儲物柜,里面只有一盒已經發霉的咸菜,兩個又冷又硬的饅頭,半瓶沒喝完的劣質酒,幾個還沒來得及花掉的硬幣。
她把父親的銀行卡插進自動柜員機,余額只有9塊錢。
這就是一個常年奔波在外,為妻兒打拼的中年男人死后留下的全部家當。
她非常懊惱,甚至有些恨父親。
原來說給自己買車,只是一個謊言。
除了一堆麻煩,什么都沒給自己留下。
不僅如此,她還發現父親在外面有別的女人。
她肯定父親把所有的錢,都給了這個第三者。
她通過父親生前的工友,找到了女人。
翻遍了所有可能的地方,試圖找到父親留下來的錢,依然毫無所獲。
反而在垃圾桶里看到了驗孕棒。
原來這個女人肚子里已經有了一個和自己同父異母的小孩。
但她很機靈,發現女人把錢藏在了隨身的包里。
趁女人去廁所孕吐的時候,把裝錢的信封偷了出來。
跑出很遠數錢時才欣然發現,信封上寫著自己的名字。
原來這個錢本來就是她的。
原來父親真的有存給她買車的錢。
母親堅持要把父親的遺體運回波蘭,但那需要很大一筆費用。
剛開始沒錢,母親也無可奈何。
現在有錢了,奧拉卻撒謊說,找到錢的時候,父親的遺體已經火化了。
母親又說,那就用這筆錢給父親買一塊墓碑,再種上幾棵樹,還要在葬禮上請一支大提琴樂隊演奏。
因為她覺得,這樣丈夫會喜歡。
奧拉在電話里粗暴地朝母親大喊:錢是留給我的!
不等母親的話說完,就掛斷了電話。
奧拉去喪葬公司簽了火化協議,并選了一款最便宜的骨灰盒。
為了不讓媽媽把錢浪費在父親的葬禮上,她有了有一個絕妙的注意。
她找來波蘭老鄉,請他幫忙,先在愛爾蘭買一輛二手車。
等她考上駕照之后,再來把車開回去。
面對老鄉的拒絕,
奧拉堅持這輛車,是父親欠自己的。
結果被老鄉劈頭蓋臉一通罵。
誰愿意活得懂事
我們常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仔細想這句話,實在是夠殘酷。
一個人沒辦法選擇出身,降落在一個窮困的家庭,已是夠傷心的事情。
但卻還要比別人更懂事,早當家。
真是命運的不公。
17歲的窮孩子奧拉,對父親所表現出來自私、冷漠和不懂事的一面,會讓很多人覺得不適。
但我們仔細想想,父親對她來說意味著什么呢?
除了血緣關系,再無其他。
在我們看來,作為一個女兒,不知道父親的全名,不知道父親工作的地方,甚至不明確父親的相貌,簡直不像話到無法理解。
但站在奧拉的角度,又好像很正常。
父親十幾年前遠走愛爾蘭打工,那時候奧拉還小。
為了省錢,十幾年沒有回家,父女兩人從未再見。
奧拉從小到大,從小姑娘長成花季少女,除了按時打錢,父親沒有別的任何參與。
母親要照顧癱瘓的弟弟,應付生活無休無止的繁瑣。
溫飽基礎以上,奧拉長大完全靠自己,野蠻生長。
沒有人告訴她該如何同家人相處,該如何理解父母的不易。
長成什么樣,完全隨機,看命運的心情。
那個波蘭老鄉在知道奧拉要把父親留下的錢拿來買車時,大罵她像一個吸血蟲一樣,只知道吸食、榨干父親的血汗。
看起來好像是這樣。
但在奧拉從小到大,父親的這個角色,何嘗又不是完全缺位?
父親從來都不曾在奧拉的生活中出現過,又如何讓奧拉去正確面對這一份父女親情?
她當然只能跟從最基本的本能,去抓住為數不多、好不容易看到的希望。
這也是從小到大,現實教會她生存的手段。
不了解父親,不是奧拉的錯,是命運安排給她的生活。
即便如此,奧拉其實也很努力。
在愛爾蘭,她一直在努力尋找一個答案:父親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他去問勞務中介公司,問港口的經理,問父親生前的工友,問父親的情婦。
只可惜她的父親是如此的卑微,大家和她一樣,都不曾真的認識他。
如果不是在工地上意外死亡,根本不會有人注意到他的存在。
奧拉通過只言片語,拼湊起父親零星的印象。
從工友的手機里看到父親坐在攪拌桶上旋轉的視頻,幾十歲的男人淘氣得像個孩子。
她從沒見過父親的工友,但她進門的那一刻,大家都認識她,還叫出了她的名字。
在父親的床上,她看到了散落的二手車畫報,以及最后見到裝錢的信封上寫著自己的名字。
她知道了,父親的心里裝著女兒,也從沒有忘記要給自己買車的諾言。
這就足夠了。
對奧拉來說,車其實并沒有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父親一直都在,即使十幾年不曾見過。
與其說,奧拉到愛爾蘭來是處理父親的后事,不如說是來尋找父親。
她一定要確定,十幾年里,自己的生命中并沒有缺失父親。
只不過他迫于生活漂零異鄉,無法守候在自己身邊。
她也必須要找到。
因為從此以后,父親真的不在了。
她也找到了。
她不再心心念念汽車,而是開始思考:父親想怎樣?
奧拉回到發廊,把錢給了父親的情婦。
支持她離開猥瑣、冷血的老板,拿著這筆錢去完成美妝課程,回家鄉去實現開美容店的愿望。
她覺得這應該是父親最想做的事情。
她猜得對不對,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她開始為父親思考。
就意味著父親在她的生命中,不再只是血緣關系,不再只是銀行卡上轉賬的數字,而是真正意義上的父親。
她生命中某個缺失的空洞,被填補了。
奧拉懂事了。
或者說,她和父親、和自己、和命運、和這個世界,實現了某種意義上的和解。
但誰愿意活得懂事呢?
每個孩子都希望能衣食無憂,能躲在父母懷抱里撒嬌,能想有什么就有什么。
每個懂事的孩子背后,往往是讓人心疼的內容。
也不存在什么和解。
所謂的和解,不過是除此以外,再沒有更好的辦法。
哭泣的幸福
一個人如果在生活中常常哭泣,我們總以為他的生活一定充滿了苦澀。
其實和很多人的生活比起來,哭泣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畢竟,哭泣的背后,往往意味著有地方傾訴,也還有所依靠。
有些人的生活,卻毫無依靠,無處訴說。
只有無助和無奈。
奧拉是一個留守兒童。
野蠻生長,自生自滅。
父親為一家溫飽,遠走他鄉,但也只是解決溫飽而已。
在我的印象中,我們還時常將留守兒童和另外一個群體聯系起來:問題少年。
他們也不是愿意有問題,只是被動接受生活的安排。
這么來看,奧拉為了一輛車而表現出來的不近人情,是不是也很好理解。
父親缺失了奧拉的成長,也可以說是理所應當。
他就是無數農民工的一個縮影。
他們淹沒在都市的人海里,時代的浪潮中。
他們似乎緊跟時代,卻又被時代無情邊緣化、拋棄。
像極了最近大熱的另外一部電影——《隱入塵煙》。
他們像螻蟻、像塵埃,無法在時空的大海里激起一片小小的漣漪,甚至無法留下路過的痕跡。
但我們又無法責怪時代的無情,人們的冷漠。
在生活的大山面前,每個人都很渺小。
做勞務中介的波蘭老鄉看到一個半大的孩子一人遠在他鄉奔忙,很想施以援手,也確實提供了很多的幫助。
但他又不得不小心翼翼與奧拉保持著距離。
在得知奧拉的父親因事故死亡時,他必須要第一時間聲明自己和此事無關。
在奧拉來找他幫忙時,他也要盡量躲避。
生怕惹麻煩上身。
港口的經理也并不是看上去那么冷漠。在奧拉半夜砸亂玻璃,偷偷溜進辦公室查看父親的檔案資料時,他并沒有追究她的責任,還自掏腰包給了她200歐元。
但在協商賠償時,他又要特意一遍又一遍強調,奧拉的父親出事時,是非法進入工作場地,逃避賠償。
奧拉父親的情婦,同樣是掙扎在最底層的人,在無人依附的他鄉,與奧拉的父親相擁取暖。她很善良,但又偷偷藏起了本來是留給奧拉的錢。
他們都很善良,都想幫奧拉。
但他們又都很卑微,心有余而力不足。
他們那點善良,在生活的現實面前,微不足道,不堪一擊。
在生活的毒打下,他們自顧不暇,只好用冷漠的外衣,將內心的善意包裹起來。
自我保護,也自我麻木。
奧拉也好,她的父親也好,這些善良又冷漠的路人也好,
他們沒有什么錯,只是生活沒有給他們太多選擇。
在電影的最后,奧拉搶過裝著父親骨灰的靈車,獨自送父親上路。
她可能想不到,自己的記憶中和父親唯一一次如此近距離同行,居然是父親的骨灰。
她在車里傷心哭泣,憤怒地捶打方向盤,又倔強地抹干眼淚,堅毅地看著前方。
最后,面露微笑。
這好像在詮釋《我從不哭泣》這個電影的名字,
也好像意味著奧拉從此要擁抱新的生活。
但我們都明白,父親死后,家里唯一的經濟支柱轟然崩塌,奧拉今后的生活只會更加艱難。
從此以后,她連哭泣這個選項都沒有了。
除了倔強,一路向前,別無選擇。
我們無法奢求生活萬事順意,但愿每個人遇到難處時,有脆弱的機會,有個可以讓你肆無忌憚哭泣的人,站在你身后的某個角落。
讓你可以稍事喘息,再往前行。
<全文完>
如果你也喜歡經典電影,記得點贊、分享,我們每周都來聊聊電影的話題。
你也可以把喜歡的電影留在評論區,我們慢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