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經濟運行與產業鏈供需的持續波動,中國汽車產業運行正逐步回歸到穩步增長的正軌。多項利好政策加持下,新能源汽車產銷和出口等領域亮點頻出,中國汽車產業的潛力、活力與韌性得到持續釋放。
日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發布最新產銷數據顯示,8月,全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39.5萬輛和238.3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8.3%和32.1%;1~8月,汽車累計產銷分別完成1696.7萬輛和1686.0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8%和1.7%,實現二季度以來的首次產銷雙增長。
“得益于多項刺激政策的持續發力,以及產業鏈上下游參與者的共同努力,中國汽車產銷去年結束‘三連降’,今年以來,新能源汽車產銷規模和滲透率持續快速增長,汽車出口連創歷史新高,整個產業的韌性與競爭力得到了檢驗。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中國汽車產業也在歷練中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收獲。”近日,在中汽協舉辦的2022秋季媒體沙龍現場,中汽協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在與部分核心媒體交流時說。
政策與市場雙向聯動產業運行回歸正軌
“黨中央國務院堅持‘六保六穩’總基調,今年以來連續出臺了一系列刺激政策,尤其是針對汽車產業推出了一攬子促消費、穩增長的利好政策,對進一步助力汽車產業平穩增長起到了較強的推動作用。從目前汽車產銷增長的情況看,政策成效顯著,達到了預期目的。”付炳鋒說。
“政策+市場”組合拳式的雙向聯動,也成為汽車產業逐步回歸正軌的原動力。接下來,國內汽車市場將呈現怎樣的走向和發展趨勢?
付炳鋒判斷,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穩經濟、促消費政策持續作用下,加之傳統黃金消費季的到來,預計未來幾個月國內乘用車市場仍會呈現較快增長,新能源汽車以及汽車出口將延續良好發展勢頭,為全年汽車產銷實現穩定增長提供有力保障。
做出樂觀預期的同時,付炳鋒坦言,產業逐步回歸正軌的同時,仍要看到諸多制約產業發展的不確定因素猶存。
比如,我國經濟發展仍有小幅波動,恢復基礎還需加力鞏固,汽車市場仍需政策持續提振;國際環境更趨復雜嚴峻,世界經濟復蘇放緩,全球通脹壓力居高難下;動力電池原材料價格又出現上漲苗頭,以及國內疫情多點散發、多地頻發……多重因素為產業鏈供應鏈帶來不確定性,需要行業企業密切關注并及時采取有效應對措施。
“如期或超預期完成既定目標,實現汽車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不是等來的、也不是靠來的,而是需要產業鏈上下游具備更強的凝聚力和精氣神,賦予行業可持續健康發展更多的正能量。”他說。
踐行“雙碳”目標是產業責任更是戰略要務
談及汽車產業如何高效踐行“雙碳”目標的話題,付炳鋒表示,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踐行“雙碳”目標既是產業責任更是戰略要務。汽車產業作為碳排放的重要相關方之一,如何把產業、企業發展與國家戰略結合起來,如何面對“雙碳”帶來的挑戰與機遇,都是需要深入研究、及時應對的大問題。
汽車產業踐行“雙碳”目標,需要產業鏈上下游協同聯動,確保產品全生命周期減排降碳。去年10月,中汽協在重慶召開 T10 峰會。一汽、東風、上汽、長安、北汽、廣汽、江淮、奇瑞、吉利、長城、比亞迪、重汽等骨干企業發布《重慶宣言》, 向全行業發出了“樹立綠色發展理念,踐行‘雙碳’戰略,搶抓電動化發展的歷史機遇,加速推動新能源汽車健康發展”的共同倡議。目前,越來越多的車企積極主動開展覆蓋生產、制造、技術開發、循環利用等全流程的減排降碳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在碳中和加速推進的過程中,全球貿易中的“碳門檻”和“碳壁壘”也越來越高。如何在新一輪碳博弈中提升中國汽車產業的“減碳競爭力”?
據了解,中汽協正通過專題研討和課題研究等多種形式,為汽車行業“雙碳”政策制定以及中國汽車產業應對國際競爭中的“碳壁壘”建言獻策。
付炳鋒透露,目前,中汽協聯合行業多家企業、研究機構,開展了《汽車行業生產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規范》團標制定工作,同時開展了汽車產品低碳發展技術路線與政策體系研究,和碳中和背景下汽車產品及零部件出口對策研究。
“開展專題研討和課題研究,有利于厘清企業邊界、明確企業責任,解決企業碳排放核算問題;通過與車企及社會機構廣泛合作,梳理汽車產品低碳發展技術路線,科學、客觀評估主要技術路線碳排放水平和潛力,對相關政策法規提出建議。”付炳鋒說。
針對行業如何高效貫徹“雙碳”目標,中汽協提出了六點思考和建議:
一是要統籌兼顧、穩健轉型、協同發展。傳統產品有序退出,新能源清潔能源產品穩健發展;汽車“雙碳”需要全產業鏈共同低碳發展為支撐,需要全社會協同發展做保障。
二是多技術路線低碳共存符合中國國情,內燃機的存續應該由能源供給和市場消費決定;電動化、氫能化和生物質燃料是汽車零碳發展的產品方向,是碳中和的根本途徑。
三是加速淘汰“雙高”老舊車輛,加快降低新車單車碳排放,積極推廣新能源清潔能源汽車。
四是基于企業的碳排放核算,組織邊界清晰、企業責任明確,適合汽車行業碳排放統計核算,適合車企碳排放管理和責任落實。
五是建議關于汽車企業和汽車產品的碳排放管理以申報為主,準入為輔;大氣污染物與碳排放同源產生,相關法規和標準要減污降碳統籌考慮;繼續保持對新能源清潔能源汽車的扶持政策,引導企業生產、消費者購買使用低碳零碳汽車;繼續堅持市場交易原則,對燃油限值、碳排放限值、新能源占比等產品管理指標不實行強制法規管理,在“雙碳”總目標受控下,允許超排企業付費生產。
六是“雙碳”轉型加快了汽車電動化和智能網聯化發展進程,帶來了建設汽車強國新機遇。低碳制造,將助力提升先進制造水平。
付炳鋒表示,“雙碳”目標的達成不能單憑某個行業、某家企業、某個領域的一己之力,而是需要舉全國之力、舉各行業、各產業之力。在全球碳中和的背景下,中國踐行“雙碳”目標需要有大國境界,中國汽車產業在助力“雙碳”目標達成的過程中也要有統籌協同的大局觀。中國汽車產業要借助“碳機遇”走向新境地,實現從產品到技術的全面低碳,從設計、生產,到使用、報廢全流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綠色低碳,提升中國汽車產業的全球競爭力。
產業鏈共謀發展才是正道
一面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欣欣向榮,產銷規模持續快速增長;一面是由此引發的動力電池及原材料價格的持續攀升,汽車產業鏈呈現著史無前例的波動與重構。
動力電池及原材料價格會回歸理性嗎?
付炳鋒判斷,未來動力電池價格不可能不降。他表示,透過動力電池和原材料價格的接連上漲現象,整個汽車產業應該悟出這樣的本質:作為產業鏈上下游的參與者,要有立足行業長遠發展的戰略思維,維護合理價值鏈分工和利益分配,以理性的心態同心協力“抱團”促進整個產業鏈的運轉更加健康可持續。
“包括芯片,我們也以開放的心態去解決芯片供應等等問題。”付炳鋒說,“我們歡迎全球芯片企業加大在華投資,并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為穩定全球芯片產業鏈、供應鏈共同努力。”
隨著電動汽車保有量的快速提升,完善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電動汽車用戶體驗,也成為拉動電動汽車市場可持續增長的關鍵。對此,車企、樁企紛紛試圖尋找到一條緩解電動汽車用戶用車焦慮的最佳路徑。
對此,付炳鋒認為,充電基礎設施的投資和建設要適度超前于電動汽車規模的增長。未來,充電樁的建設要進一步下沉,擴大電動汽車在四五六線城市的使用規模,提升電動汽車在這些城市的使用便利性,讓更多的電動汽車用戶“出得了城、回得了家、上得了路”。另外,在完善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上,政府各相關部門也要因地制宜在管理上進行創新,盤活城市公共空間等資源,提升車樁兼容性和充電基礎設施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