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的高速發展下,國家也一直重視城市的建設發展,尤其是在公共區域版塊。每當在規劃城市樓房分布時,都會選擇在合適的位置增設綠化帶公共區域。也許大多數人認為綠化帶僅僅是起到美觀作用,但實際上它在城市建設中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打造綠化帶的意義
綠植是自然界一種神奇的存在,在燈紅酒綠的城市中,往往多出這一片綠化可以讓人的心靈得到片刻的寧靜。同時,綠色對于人們而言,有緩解視力疲勞的效果,一般司機在駕駛時都是長時間目不轉睛,很容易造成視覺疲勞,而合理增設綠化帶,可以有效地緩解類似的情況。
(相關資料圖)
其實,綠化最大的作用是降低噪音和凈化空氣。如今汽車使用量越來越大,而汽車尾氣也成為空氣污染的一大源頭,增設綠化帶可以起到很好的滯塵效果。
由此可見,在進行城市建設時,綠化帶是不可小覷的一部分,現今國內大多數城市都已有了成熟的規劃,綠化帶也成了常見的街道風景線。望向綠化帶占地足夠多的城市,滿街都是春意盎然,生機勃勃,仿佛看到了這個城市的活力。
反觀部分發展尚未成熟的城市,綠化帶的分布相對較少,在視覺上就顯得整座城市相對老舊了一些。然后在我國隨處可見的綠化帶,在歐洲卻鮮少見到,這又是為什么呢?
歐洲城市缺乏綠化帶的原因
綠化帶對于環保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在歐洲的城市規劃中,幾乎是沒有綠化帶的空間,難道歐洲不重視環保理念嗎?并非如此,在歐洲大多數城市,雖然看不到綠化帶,但是草坪卻很常見,從視覺上來看,草坪也算是起到了綠化帶的作用。
而歐洲城市之所以沒有規劃綠化帶區域,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氣候條件的影響。歐洲地區屬于溫帶氣候,常綠林木并不適合生長,這類氣候比較適合草本植物的生長,因此,在歐洲城市才會想到用草坪替代綠化帶。而在歐洲地區,低矮灌木也適合種植,可為何城市綠化并不考慮灌木植物呢?
原來,在選擇城市綠化的時候,歐洲城市還考慮到一個實用性的問題。相比灌木林來說,草坪同樣也是綠植,雖然在減噪和凈化空氣方面比灌木林稍弱一些,但是在緩解視覺疲勞方面還是有一定效果的。同時,在城市中規劃草坪區域也相當于人們多了一個自由活動的場所,因此決定由草坪作為城市綠化的重心。
除此之外,歐洲城市沒有綠化帶還有一個原因,與其歷史發展有關。在歷史上,歐洲城市工業、經濟發展起步較早,自然城市化建設也領先一步,而在早期的城市規劃中,環保意識還未成熟,人們并不會考慮到汽車尾氣、噪音污染等問題,加上當時最常用的交通工具還是馬車,若是在道路增設綠化帶反而容易阻礙了交通通行。可到了后來人們意識到環境污染的嚴重性,想要重新規劃道路布局時,已經無從下手了。
要知道,規劃城市綠化帶不僅僅是看道路的布局,還要考慮到整個城市的建筑分布,若是重新規劃的話,勢必要拆除一些古建筑,重新對空間進行分布規劃。可大多數古建筑都有一定的年代,是非常具有歷史文化含義的,貿然拆除古建筑就等同于破壞文物。所以,在多方考慮之下,最后歐洲城市選用草坪來增加城市的綠化建設,既能省去很多麻煩,又可以起到綠化的作用。
當然除了草坪以外,不少國家也想盡辦法提高綠化建設:例如德國的特殊綠化方案,他們會在建筑的墻面上種植一種名為大絹蘚的“城市樹”,與爬山虎相似,很快就爬滿整個墻面,也可以達到綠化的環保作用。
而且,德國自上世紀80年代起,便立法推行屋頂綠化。在城市土地面積有限的情況下,按照建筑物本身的荷載能力,分為集中密集型屋頂綠化、半集中密集型屋頂綠化和粗放型屋頂綠化。不過這項方案尚未普及,主要是屋頂綠化的成本相對較高,需要一定的費用去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