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下半年之于理想汽車,是“ONE時代”的終結,也是“L時代”的序幕開啟。
【資料圖】
6月份,理想L9頂著“500W內最好的SUV”稱號正式出道;9月份,理想曾經的“獨苗”ONE突然宣布停產;9月份最后一天,理想L8作為ONE的“接棒者”在熱議中上市;接下來L系列的L7、L6也將陸續上市。
按理來說,汽車品牌對旗下車型更新迭代再正常不過,但理想的這一步棋,在ONE用戶、L9用戶眼中就是一把鐮刀,在瘋狂收割。
前腳喜提理想ONE,后腳理想ONE宣布停產;前腳喜提理想L9,后腳“套娃版”L8便宜了7-8W高調上市……上岸第一“刀”,先“割”老用戶,上沒上岸不知道,但“割”用戶,理想做到了。
“ONE二代”=L9“套娃”
L8的上市革了L9的命,為何這樣說?理想L8 Max車型無論是智能座艙、智能輔助駕駛硬件配置還是動力性能都與理想L9十分接近,但是價格卻相差近10萬,難道理想L9用戶多花了7、8萬只為了一個更大的車身尺寸?L9用戶這波“韭菜”是當得明明白白。
我們再從L8用戶的視角來看,花30多萬買個大六座SUV,性價比很高?倒也未必,先來說體驗感。理想L8的車身尺寸為5080mm×1995mm×1800mm,軸距3005mm,L9的車身尺寸為5218mm×1998mm×1800mm,軸距3105mm,車長、軸距都小了許多,如果說L9是180㎡的平層別墅,6個人在車內還做得開、坐得舒適,那么L8作為120㎡的豪華三居,坐進6個人還能保證舒適性嗎?換句話說,如果真的對大六座有剛需,何不一步到位選擇L9,如果沒有剛需,又何必犧牲車上第五人的體驗感,強行大六座呢?顯然,同級別大五座會更香。
再來說說造車成本問題,L8這款車型和L9一樣都標配了空氣懸架,很多人一聽到空氣懸架就會默認這臺車有“豪車”那味兒,這車企夠良心。但空懸和空懸是不一樣的,L8和L9一樣均為單腔空懸,是比較低成本、常見的空氣懸架類型,此外,L8和L9的空懸品牌是多家混用的,且以國產孔輝品牌居多,在成本控制上,理想其實很會拿捏。
低質“一脈相傳”,L全系品控堪憂
理想汽車多次深陷質量泥潭,從理想ONE起,斷軸、剎車失靈、自燃、漏水……質量問題就已頻受詬病。隨后理想L9上市,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就被爆出斷軸事故,在質量把握方面,從ONE到L系列,理想始終在原地踏步。所以,L8無論是哪款車型的接棒者,實際都有質量隱憂。
【圖注:理想ONE斷軸事故現場圖】
【圖注:理想L9斷軸事故現場圖】
其實除了空懸品牌,L9的懸架結構材質,本身也存在爭議,甚至有網友質疑它“下擺臂采用了鑄鐵材質,但涂了鋁合金的涂層”,而對此,李想的回復態度也叫不少用戶表示失望。懸架材質問題與L9斷軸事件是否有直接關聯我們不得而知,但這對于理想L系列車型來說,是一個很尷尬的開局。
再就是發動機問題,燃油車和增程式車型的發動機是十分關鍵的,雖說零部件國產化對于國產汽車整體行業發展來說是值得夸贊的進步,但車企一味為了降低造車成本,使用不知名“雜牌”發動機,對用戶來說是極不負責的行為。
并且,理想L9和L8搭載的是1.5T發動機,頗有種小牛拉大車的既視感。我們在用車過程中無法保證電池始終都有電,假設車內坐滿了6人,且攜帶了滿滿的行李準備自駕游,但恰好車子沒電了,此時一個1.5T發動機要承受2噸多的車重行駛,即便是跑得動,油耗又將會達到什么水平呢?就算忽略了油耗,那假設遇到了泥濘、陡坡、雨雪等情況,又如何能確保出行安全呢?
在這個汽車保有量“大爆發”的時代,以用戶為導向已經默認成為了各家車企造車的信念。然而,無論是理想汽車貿然斷崖式降價并停產理想ONE,讓老用戶深陷售后難、保養難、二手車貶值等用車困境,還是在L9交付不久后就推出低價版“套娃”L8,亦或是為降低成本不顧汽車質量,這一系列連連背刺理想用戶的行為,很難讓人看到理想為用戶著想的本心。
“堅持從用戶需求出發,理想汽車以‘打造讓用戶滿意,讓自己自豪的產品和服務’為品牌核心價值”,如今看來,理想的品牌理念,或許早已被拋之腦后了。
— END —